你好,我是乔新亮,很高兴又和你见面了。

上一讲,我们聊了聊全局思维和持续完善体系的构建,目的是为了拔高自己的视角,赋能整个团队。但有一个问题也会随之出现:视角拔高了,看到的问题也就变多了,需要做的工作也就变多了,怎么办?

你可能会想,做啊,成长的机会来啦!

心态很好,很棒!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管理者不是超人,一个人很难同时在多个有挑战的任务上,全部实现突破。

如果你不去区分工作的重点,就可能就会引发种种连锁问题。好一点的情况是,你把任务都完成了,累得够呛,但全都没有亮点和突破,流于平庸;坏一点的情况是,你高估了自己的执行能力,多个任务严重 delay,产生协作问题,也非常影响自身心态。

你可能会想,这么吓人,那我还是不要主动给自己找活干了?

当然也不要这么想。我认为,企业现阶段存在的那些价值大、急迫、有挑战的工作任务,如果看到了,就可以去主动接下。但接任务的同时,要学会聚焦,在企业战略上聚焦、在管理工作上聚焦、在个人成长上聚焦,先实现单点突破,再横向扩展至其他领域。

用直白的话说,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越是宏大的成长目标,越要徐徐图之。

比如说,我们的专栏到现在已经更新超过十讲了,单是管理者的基本任务就有“三板斧”之多,你听了、学了之后,要怎么实践呢?肯定是一点一点实践,一口一口“吃饭”。在一定时间内,只将注意力聚焦在其中一个板块上。对于初级管理者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以前,我们常常只在讨论企业战略时谈聚焦,就像阿里巴巴曾鸣说的:“战略,就是决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但本质上,无论是对于一名普通程序员来说,还是对于一名初/中级管理者来说,聚焦都很重要。

在我刚毕业时,就曾经切实尝到过「聚焦」带来的益处。

普通技术人聚焦个人成长

刚毕业时,我在神州数码做一名普通的程序员,后来跳槽至麒麟远创,薪资变成了 2.5 倍。

如果你还记得专栏「认知」部分的内容,应该会知晓我的这段经历。不知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在工作不到两年后的第一次跳槽中,就能让薪资上涨 2.5 倍呢?

在做个人成长的复盘时,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在不经意间,做到了个人成长的战略聚焦。

刚到神州数码,我就在负责工作流引擎的研发工作,这个工作内容持续近两年。到我离职时,我在团队内的标签就是:“工作流引擎方向的技术专家”。

请注意,一个程序员身上可以有非常多的标签,比如:Java 专家、架构专家、算法专家、存储专家……但在那时,我身上的标签只有一个,也就是工作流引擎专家,这就是聚焦。

而麒麟远创愿意以 2.5 倍薪资招募我,也是因为我能在非常重要的岗位上,承担起与“工作流引擎”相关的工作。这就成了我的突破点,是我能上台阶的核心原因。

这就像我和咱们专栏许多读者都说过的,一定要做“T”型人才,也就是说,首先要在某个维度成为专家,广度都是深度的附属。

如果在神州数码时,我今天学学存储、明天学学算法,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有所突破呢?很多同学在极客时间是什么都学,没有目的也没有方向。这种学习精神固然是可贵的,但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

可能你还要谈恋爱、还要和朋友聚会,最后留给每一项技能的时间都不是很多。说白了,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一些基础技能很简单。

我有信心在三个月内,成为一门编程语言的专家。而且,学习能力像我一样,或者比我更强的人一定很多。这就意味着,你耗时一年,分心学到的 Java 编程知识,可能还比不上别人认真投入三个月的学习成果。

更别提许多人工作了三年、五年后,还不敢称自己为某一门编程语言的绝对专家。

现在,我越发明显地感觉到:这个社会不会奖励面面俱到,但都很平庸的人,光环永远属于那些有明显优势、有明显长处的人。

成长就是为了变得更优秀,而优秀的含义是:做同样的事情,表现比别人更好。

我也曾见过一个朋友,在创业公司做到技术总监,去到大厂却拿不到一个高级技术专家的职称,非常可惜。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在分布式、数据库还是团队管理领域,他都是浅尝辄止。面试一问到深度技术问题,立刻就傻眼了 —— 完全没接触过。

请注意,他可不是不努力。他也会天天加班,只是不够聚焦而已。

所以,聚焦不但会影响成长的速度,还会影响成长的质量。

这里,我们说的是在程序员阶段,如何在成长中贯彻聚焦的思想。因为这一阶段,你的角色是 “Do”,执行公司派发的任务。所以,所谓「聚焦」更偏向个人成长。比如,花两周的时间,让自己的代码变得优雅整洁。

注意,此处的重点在于“有目标”,用目标指引自己的学习,找到工作的重点。找到重点,是为了让自己在这一领域变得更优秀。目标可以很小,但长年坚持下来,优秀就会变成一种习惯。积累得多了,更宏伟的目标就是实现了。

当然,这种成长不是线性的。到了初/中级管理者阶段,要做到「聚焦」,也会相对复杂一些。

初/中级管理者聚焦双线成长

作为初/中级管理者,你的角色变成了“Manage”,职责是协调团队完成任务。

话虽如此,但很多身处这一阶段的管理者,并未脱离一线工作(我也不建议大家过早脱离一线技术工作)。

因此,你可能会问:乔老师,这时我到底是聚焦个人技术成长,还是聚焦管理能力呢?我感觉我的技术还没那么强,能直接聚焦管理工作吗?

对于这两个问题,尤其是后一个,如果你非常纠结,可能就说明你的技术能力还不够,两手都要抓。

当初我在下定决心走管理路线时,对自己的技术实力是有很大信心的。而这种对于技术的坚持和信心,也为我后来的管理工作提供了相当大的支持。可以说,越往高处走,越能感受到这种技术积累对自己的价值。

技术与管理两手抓,肯定是加倍的累,这毫无疑问。但反过来看,这也是成长的好机会,你很幸运,这么早就有了跨台阶的机会。我们前面讲了,五年就要登上一个新台阶,多难啊,这样的机会多宝贵啊。

想要加速成长,就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世界上没有容易走的路,如果走得太容易、太顺遂了,也可能会给未来埋下更大的隐患。

那么,技术钻研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放心聚焦管理技能呢?我认为,当你的技术深度,足以辅导团队做技术选型和决策时,就可以聚焦管理了。但具体时机,要靠你自己去判断,因为每个团队的情况都有所不同。

打好技术基础后,先别急着聚焦管理层面的工作,最后问问自己:你真的想做管理吗?

其实在 IBM 的一段时间里,我是向公司申请在纯技术路线发展的,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成为了 IBM 认证架构师、全球技术学院成员……

促使我转向管理岗位的直接原因,是我意识到:有许多工作价值,只能靠团队的力量实现,个人能力再强大也于事无补。我认为,管理的价值会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在一般情况下,会超过大部分技术专家的价值。

但这毕竟是我的想法,于你而言,还是要慎重考虑。

如果以上问题,你都已经思考得很充分了,那么恭喜你,可以聚焦管理工作了,尝试去思考管理的价值所在,让自己在技术方面的专业度,成为做技术选型、技术决策的重要支撑。

如果你没有头绪,可以按照我们前面分享的内容,一步一步聚焦「管理三板斧」的落地。

比如说,先聚焦「组织调整到位」,把组织建设做好。你可能会说,老乔,我的团队只有五个人,怎么聚焦组织调整啊?你讲的那些我都用不上。

错了,我们讲的许多管理内容,其实和管理者下辖的团队规模关系不是特别大。团队只有五个人?没关系,你要同直属领导说清楚:你所负责的技术或业务,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理想状态下需要多少人?

我是在 2020 年三季度末,开始接手彩食鲜的 BBC 业务。当时,整个 BBC 平台部门的人数还比较少,我接手后,直接将编制调整到原来的两倍以上。为什么呢?因为我的目标是,部门业绩要季度环比增长 70%,这个人员编制,是按我的业务目标来配置的。

千万不要觉得团队有多少人,就承担多少人的工作量。如果你是这么想的,可以重读一下上一讲:「全局思维和持续完善体系的建立,让团队持续成长」,再深入地理解一下,这里我们就不再展开了。

你看,上面所说的就是聚焦「组织调整到位」。当然,你还可以聚焦「加强协同效率」、「激发团队活力」或者「管理的人性哲学」,只要合理,就都没关系。

重点是要聚焦,实现突破,啃下一块硬骨头,再去啃下一块。

对于管理工作来说,聚焦的终极目标是「组织成功」,这是个体系性问题。要学会在一定程度上,忘记个人的辛苦和努力,因为那只能代表你的个人成长

舍九取一,聚焦和放弃紧密相连

讲到这,你不妨思考一下:做好聚焦,难吗?

我认为,只要认知到位了,做聚焦其实不难。很多人其实都了解「聚焦」的概念和价值,但真正去实践的人却不多。

因为困难的不是聚焦,而是舍弃。

许多人会下意识地忽视这一部分,心里盼望着:在一定时间里,我聚焦了重要的工作,同时又没落下其他任务。

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个人经常出席一些技术或管理会议,这样的分享机会让我个人非常受益,因为我的准备通常很充分,对这样的交流和分享机会也很重视。在筹备每场演讲时,我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高度聚焦的。

但也有很多技术管理者,虽然参加了会议,却十分敷衍,说自己:太忙了,又要加班、又要陪家人、又要聚会,没有时间好好准备。

什么都舍不得放弃,最后的结果只能是:现场演讲效果不理想,不但花了时间,还没有获得相应的收益。

所以,你一定要留意:在大部分情况下,没有放弃,就意味着没有真正聚焦;有舍弃,才有收获。

我常常说,舍九取一,只有舍弃掉 90% 干扰事项的人,才可能真正聚焦那 10% 的核心任务。

那么聚焦哪些,放弃哪些,如何决策呢?这就又回到了我们上一讲的内容:培养全局思维,只有看到全局,才能做好聚焦。看清问题全貌,是做好聚焦的大前提。

结语

今天,我们聊了许多关于聚焦的问题,也有一些关于舍与得的思考。但对于高级管理者来说,如何在 “Lead” 的角色下,做好企业战略层面的聚焦,则没有谈。

因为对于企业和高级管理者来说,对聚焦的思考,要与企业情况、产业趋势紧密相关。每家公司的情况都有所不同,是不存在标准的答案的。

对于普通程序员和初/中级管理者,也要灵活、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所谓聚焦,不是让你随心所欲地乱选发展方向。要多问问自己,企业现阶段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行业目前最稀缺、最有市场的能力是什么?如果公司目前需要 Golang 开发,结果你去学了三个月 Java 开发,学完以后发现工作中用不上,就有点尴尬了;

第二,不要因为做了聚焦,就回避其他一切任务和需求。该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还是不要吝啬,只是要时刻记得:自己是有目标的,自己是做过聚焦的,要为之努力。

到这里,本节内容就基本结束了。后面,我们还有两篇关于「全局思维」和「战略聚焦」的延伸分享,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名字分别叫作「需求做不完,应该怎么办?」(初/中级管理者篇)、(高级管理者篇),希望能给你带来更多启发,也欢迎你持续关注,多提意见。

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