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涵柏,欢迎你跟我继续学习写作。

前面我们花了3堂课的时间,讲了写作的一些基本原理。其中,我明确强调了阅读量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希望即便到了方法篇,你也依然能牢记这一点,优质的输入是输出的刚需!

接下来我们就正式进入方法篇的第一堂课,如何确定写作主题。

很多时候,一个写作者找到我,说想要写一篇文章来谈论一个现象或者一个人的时候,我都会问他,你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就是抛开观点、故事元素这些枝干之后,用一句话去概括你想表达的主题。到这一步,已经有很多人回答不上来了。所以,我会把它称之为“灵魂拷问”。

那么,怎么从一个现象或者人物拎出来一个好主题或者找到一个好的角度呢?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你想表达的主题,一定要和某个更大的东西联系起来。这个更大的东西可能是一种情感,比如爱、孤独;也可能是一种观念,比如自由、平等;还可能是一种反思,比如对公共安全的拷问等等。

所以,我们写作其实就是在寻找这个更大的东西。那如何找到这个更大的东西呢?我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

打开宽度:跨领域思考

我们先说第一种方法,叫打开宽度、跨领域思考,我把它称之为发散思维

我们先从一个例子讲起,微博上有过这样一个热搜,热搜词是“散装卫生巾”。按常理来说,现在已经是人类文明最为富足的时代了,像卫生巾这种日常使用的必需品,应该是人人都买得起、用得起,想不到还有平台售卖散装卫生巾的,让人觉得惊奇。

好了,我们现在想写一篇文章来谈谈“散装卫生巾”这个话题,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确定主题。怎么确定呢?这里就可以用到跨领域思考。

所谓跨领域思考,其实并不神秘,就是根据我们常见的一些分类来寻找主题。比如领域分类,政治经济文化;比如性别分类,男性女性;比如年龄分类,老中青。不同的分类意味着不同的观察视角。

我们继续用“散装卫生巾”这个例子,来看看具体怎么用这个方法。

首先,我们从这个话题可以抽离出一个基本的判断,这是一个女性议题。既然是女性议题,那么它的对立面就是男性,那么男性如何看待这个议题,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视角。但是这个视角太容易想到,很多人都会从这个视角出发,去构思整篇文章。写作者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少,所以如果是我,就会放弃这个视角。

这条路不通,我们就换下一条路。我们按照政治经济文化这个常见分类来思考,我具体分析分析。

第一,政治角度。说到政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主要表现为政策,所以我们大可以从政策的角度去想想,这个话题应该怎么聊。有了这个意识,果不其然,我去搜索后发现,很多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些政策,比如2019年山东省就出台了《山东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里面提到要为经期女工给予保护。

一个政策体现的是官方的态度,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写篇文章来谈谈各地政策,围绕经期女性都提供哪些政策支持,相同在什么地方,不同点在哪。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一个主题:地方政策当中经期女工的权利保护。

第二,经济角度。我们遵循同样的思路,说到经济,你会想到什么,价格、税收、贫困、经济福利等等。记住这些要素,对我们下一步分析有帮助。

我们分析“散装卫生巾”为何存在?是因为有人买不起正常包装的卫生巾,那为什么买不起呢?因为它太贵。那下一个问题是,一包正常包装的卫生巾价格,税收是多高呢?我到网上去搜了下,我发现在我们国家,卫生巾的征用税率是13%,这是增值税里最高的一档。下一个问题,如果税收很高,能否把降低甚至取消卫生巾税收,作为经济福利呢?如果不能降低或者取消,原因是什么?

当你问完这些问题,其实我们从经济角度已经确定了一个主题:女性摆脱“月经贫困”的阻力在哪?

第三,文化角度。说到文化角度,一个比较常见的角度就是,女性主义的观点。女性主义者认为,现代社会依然是一个父权制社会,对女性议题的看法始终站在男性立场,比如有男性会认为,一包卫生巾不过是一杯奶茶的价格,省这点钱买散装卫生巾,有必要吗?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点展开,来谈论男权社会下的女性议题困境。

同样,如果你的阅读量够大,读过一些女权主义的著作,是很容易想到这个角度的,也很难写出新意。所以,我们还可以考虑换一个文化角度,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谈到月经,依然会觉得难以启齿,为什么微博上讨论这个话题时,下面的评论仍然会问出一些缺乏常识的问题,实际上这是因为月经长期以来是一种文化禁忌,那么这种禁忌是怎么来的?历史上有过哪些演变?

根据这个思路,其实我们就从文化角度找到了一个切入口:视而不见的月经禁忌。

好了,上面我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这3个方面对“散装卫生巾”这个话题进行了分析。那在我没讲之前,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主题呢?相信我的讲解会给你一些全新的思路。

这就是跨领域思考,学会这个方法的关键,就是你一定要锻炼发散思维。

我分享一种我常用的方法吧。打开微博看热搜,找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话题,先不要看评论区;然后在头脑中或者笔记本上,根据这个话题,想出或者写出几个角度;最后再去对照评论区中不同的人写的观点,看看哪些自己想到了,哪些没有想到。这个方法对我的帮助非常大,直到现在我也还在使用。

挖掘深度:由表及里

我们接着来说第二种方法,挖掘深度、由表及里。如果说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发散思维来确定主题的,那么我现在要讲的第二种方法,对应的就是逻辑思维了。

这里我稍微说明一下。第一种方法适用于开放性话题,而第二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对某一个现象的分析。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去某个地方的高速出口采访,那个出口老是出事情,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车祸。那段高速出口有点特殊,就是当初设计的时候,因为地形的限制,这条高速公路到这个出口的最后十公里都是下坡路,比较陡。

像货车这种大型卡车,因为超载或者疲劳驾驶,每次过这段下坡路就很危险,特别是第一次跑这条路的货车司机,面对这样的下坡路,容易麻痹大意,不减档、不提前刹车,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或者到最后100米,才注意到前面有个收费站需要停车时,车根本停不下来,结果就是货车撞向收费站,造成人员伤亡。

好了,现在我们要写一篇文章来分析这个死亡路口为什么老出车祸。通过我刚才的描述,相信你大概能想到这几个原因:

  1. 长下坡路的设计不合理;
  2. 货车司机麻痹大意;
  3. 在长下坡路段后,设置一个收费站也不合理。

没错,在公共平台上,95%的文章分析这个现象都会从这3个原因中选一个原因来写。如果我们再定这个主题,已经很难出彩了。

所以我们得另辟新径,我把我的思路描述出来了,供你参考。

既然这个地方老出事,作为政府一定想过一些措施来规避,那么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我发现这条高速路上有减速带、醒目的提示牌、强制停车点、避险车道等等,而且我也知道这些措施各自的作用是什么。对比这4种措施,很容易就能想到,避险车道是司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主动选择的避险方式。

所谓避险车道,就是设置在下坡路段车道外侧的专用通道,这个通道一般会铺设砂砾石等材料,司机一旦发现车辆失控,可以开进避险车道,在阻力的作用下,让车辆在短时间内减速、停止。

事实上,解决下坡路段的交通安全难题,避险车道在理论上也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了,既然司机知道车辆失控了,为什么很少有车辆主动开进避险车道,避免事故的发生呢?是因为避险车道数量太少?还是因为没看见?或者是因为司机明知有避险车道,但还是选择了忽视?

无论是上面哪种原因,我们都找到了一个新的写作主题,那就是“高速路上的避险车道难题:有意回避还是无意忽视”

最后实践证明,我的这个主题的确是很多文章没有谈及的新话题。

学到这,不知道你发现没?刚才我的这段分析,其实就是通过层层剥茧、由表及里,不断地追问,从而确定了文章的主题。

我再举个例子,这是生活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男性下班回家,到了地下停车场,都会在车里待一会儿抽根烟、听听歌,甚至就静静地坐在车里,过了好一阵才回家。现在,你观察到了这个现象,并想动笔谈谈自己的体会,你要怎么确定主题呢?

这个现象就很适合用挖掘深度这个方法。我们简单分析下,他们为什么不马上停好车回家?如果只是因为累了,那他完全可以回家后或者在公司休息,显然这不是主要原因,那是为什么呢?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个原因,他们是在逃离或者躲避什么。

紧接着,新的问题又来了,这种逃离或者躲避是长期的吗?不是,因为他们只是在车里待一会儿,说明这种逃离或者躲避是短期的,最终他们还是会回到现实中来。下一个问题是,他们在逃离什么呢?当然是逃离家。家意味着什么?柴米油盐,我们进一步抽象出来,家的意义里面,有一层意义代表着琐碎的日常生活。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个群体其实知道逃离的行为是短暂的,因为迟早都要回到现实。但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因为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有时候并不重要,也许在此时此刻,他们才放下了生活中的一切面具,回到了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换言之,这个现象背后其实反映出来的是人类对日常生活那种逃离的欲望,再进一步升华,其实是人类对自由的向往。根据这个分析,我们就可以确定一个写作主题:独处是灵魂的短暂假期。

关于“挖掘深度、由表及里”这个方法,到这里我就讲完了。

当然,还是要提醒你,要学会这个方法,最为关键的点就是细致观察。倘若在生活中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一定要记得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

这里我想多说几句,因为我突然想起了一件往事。

2014年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数据,说华中科技大学创业者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七,创业收益超过清华北大,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微信之父”的张小龙、哈哈农场创始人樊伟就毕业于这所大学。

随即,这所大学就勾起了我的兴趣。我当时就在想,如果要写这所学校的创业者,能想到一个什么主题呢?我当时确定的主题是想写华中科技大学理工科男的特点,比如学术特点、性格特点,我认为正是这些特点塑造了他们的传奇。

但是这个角度解决不了一个问题,就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创业者为何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领域?当时我还在读书,写作的经验还比较薄弱,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后来我在GQ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张小龙的性暗示与孤独「华科男」的创造力》,这篇文章确定的主题才解答了我的困惑。

文章作者观察到不修边幅、性情木讷的华科男在当初创业的时候,有一种心理动机,是因为自身孤独,所以渴望交流,这恰好和互联网的社交功能相重合,所以文章最终确定的主题是:孤独让人们靠近互联网。

用文章的原话说就是:

互联网时代的产品若要切中人的“痛点”,就必须回应人的孤独。孤独的华科男试图去思索自身困惑时,或许恰好搭上时代的脉搏。

总结

学到这里,你还会觉得主题难以找到吗?其实不难了啊。

首先,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要想让自己的文章内容不是在卧谈会或者网上随便搜搜就能找到的东西,你就必须比读者想得更深、看得更远。怎么才能做到呢?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巨人们的思想去升级自己的大脑,这就是我最开始所说的原理,增加自己的阅读量

紧接着,我介绍了两种常用的方法。

打开宽度:跨领域思考。这种方法适用于开放性议题的写作,比如女性议题、法治议题等。要想真正掌握这个方法,平日里一定要多加练习,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

挖掘深度:由表及里。这种方法适用于分析现象的写作,比如事故原因等等。掌握这个方法的关键则是多问为什么,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孙子兵法》里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写作主题同样如此,好的写作者能够因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主题,最终通过一个好的主题取得很好的效果。希望你能将所学融会贯通。

作业

题目1: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请你用跨领域思考的方法,确定2-3个写作主题,然后选出你觉得最好的一个,并说明原因。

题目2:清华北大毕业生考基层公务员引起热议,请你用由表及里的方法,确定一个写作主题,并说明原因。

对于写作的学习,练习是必要环节!以上两道题目你可以任选其一完成,当然由于针对方法的不同,我也十分鼓励你都做一做。很期待能在评论区看到你的思考。当然,也不妨把文章分享出去,拉上你的朋友,进行一波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