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乔新亮。

作为专栏第一章的结尾,这一讲其实是临时增加的。你能看到,在原本的目录里,并没有关于这一章的撰写计划。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在上一周的更新里,很多读者给我留言,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意识到,也许你,以及很多同学,对成长的认知都仍有偏差,我需要更充分地、更深入地和你聊聊。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女同学,她刚刚毕业,为了解决北京户口,放弃了亚马逊、拼多多等一线企业的工作机会,入职了当下这家公司,但她很快发现,这家企业的现状远不如老板描述的那般美好。在其中,她很难获得个人成长,只是薪资很丰厚。她的问题是,是该立刻离职呢?还是先自学两年,再考虑离职呢?

结合我们前几篇文章传达的认知,你可以先花 10 秒钟思考一下,应该如何选择?然后将答案保存在心里,我们等等再谈。

还有一位男同学,大概已经毕业了十年左右,年过三十。在某段时间,突然感觉到强烈的中年危机以及职业生涯危机,非常焦虑、惶恐,感觉目前得不到重用,也无法成长,不知道该怎么办。

同样,花 10 秒钟思考一下,你觉得他应该怎么做?然后将答案保存在心里。

下面呢,我想聊聊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经验,供你参考。你可以对比下,听完我的讲述后,你心里的答案是否有了变化;你自己的成长难题,是否得到了解答。

一个基础但非常重要的认知:选择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

在讲我自己的故事之前,我想先快速谈谈一个比较基础的认知:「选择决定上限,努力决定下限」。这是什么意思呢?

前面我们讲了,工作是为了成长,五年要上一个台阶,这是大的目标。至于到底是四年半,还是五年半,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确定一个量化的目标。

但如何实现目标呢?努力是必须的,但还不够。努力是让你在当前台阶上,夯实能力,不断向上成长。当你走到下一个台阶前的时候,就需要做选择,让自己上台阶,打开自己的上限,继续成长。

你想想看,如果不努力,你是不是连跨台阶的机会都没有?反过来,如果你努力了但不跨台阶,成长就会停滞,慢慢变成一个闲人。

一些公司上市,造就了一批亿万富翁,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如果你不努力,就通不过这些公司的面试,即便通过面试了,也和股权没什么关系;如果你很努力,但你没有跨台阶,那么今天的上市,可能依然和你没什么关系。

努力和选择,二者相辅相成,呈螺旋式上升。

到这里,概念都很好理解,没什么问题,但还不够全面。你得知道,选择不决定了上限,还要拥抱不确定性;而努力不但会决定下限,还要负责将“不确定性”变成“确定性”。

现在是不是就有点绕了?别着急,下面我讲讲自己的实际经历,帮你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选择需要勇气,而勇气的来源是努力

2015 年离开 IBM 的时候,我和唐青( IBM 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大中华区副总裁、高级合伙人),在望京聊到了凌晨 1:00。

到今天,我还是非常、非常感激唐总,当年在 IBM 特别赏识我。她给我开出的条件是:如果不离开 IBM,可以考虑 IBM GBS CTO 的职位;如果想去南京的话,可以特批去南京工作,专门服务苏宁客户,还能得到一笔很大的安家费;部分偏销售的工作我可以不做,专注做架构、技术管理……

条件好到让我觉得自己有些忘恩负义,真的是这种感觉。你不能要求一个 Leader 做到更好了,她几乎解决了你的一切后顾之忧。

但那时候我想得很清楚,后来我也常常和人讲:我觉得 2015 年是外企在中国的衰退元年。当时这个趋势体现得非常明显:外企在中国市场开始四处受限,发展不顺;中国民营企业高速崛起……

另外,在 IBM 我逐渐达到了成长的瓶颈。在一家远离总部的外企,我很难去对公司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自己当然也得不到更大的锻炼。

所以,我还是决定离开 IBM。你可能在想,老乔,挺厉害,抵住了许多诱惑。但夸归夸,你受到的启发也很有限,对不对?这听起来像是一个在钱和成长之间二选一的故事。

但现实生活哪有这么简单呢?我从北京去南京加入苏宁,不仅仅是成长的问题,也是拥抱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 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

首先,入职前,我并不能非常确定苏宁一定适合我,或者我一定适合苏宁,万一试用期都没过呢?这是有可能的。

另外,我一直觉得,不管工作地点变到哪里,一定要和家人在一起。所以从北京到南京, 不是一场关于我的个人冒险,而是兴师动众的举家搬迁。我清楚地记得,我是 2015 年 5 月 12 号入职的苏宁,我们全家是 6 月 7 号搬到的南京,包括我的爱人、两个小孩、岳父母,还有两个北京的保姆。我岳父岳母刚到南京就说气候不习惯,打算回天津(老人是天津人)。

你看,除了工作,背后还有关于生活的一大堆事等着你去解决。这不像换工作,反倒有点像背水一战,做这样的选择该有多煎熬?

我能做的只有努力,努力去做好在苏宁的工作,努力去解决生活上的问题。选择苏宁,预期是好的,但结果是不确定的,我必须努力把这种「不确定」,变成「确定」,别无他法。

事实上我也做到了。我在苏宁发展得非常好,也再次抵达了成长的瓶颈。

后来从苏宁到环球易购,情况也比较类似,我就不再展开谈了,可以和你简单聊聊:

苏宁对我也非常、非常好,当我要离职时,不单是在苏宁的同事吓了一跳,我自己也吓了一跳:我儿子在南京念的是全市最好的琅琊路小学;我在苏宁职位高、薪资高、社会地位高,几乎有了在苏宁退休终老的感觉;同样,去环球易购就意味着远赴深圳,又是一次居家搬迁,从华东到华南……

当时,我给自己订下的目标有两个:

  1. 将影响力从平台层面转移到个人层面。比如,我希望大家能因为我是乔新亮而找我帮忙,并非因为我是苏宁科技的副总裁;
  2. 主导参与一家公司业务高速发展的过程,实践技术领导者如何帮助业务成功。

于是,就像你看到的,经历了辗转反侧的痛苦思考后,我还是下了决心,离职去了深圳。

你可能会想,老乔你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啊,你的选择都成功了,我不一样。

其实不是这样的。在环球易购,我的目标只达成了一半:关于个人影响力,我实现了预期目标;关于企业发展,因为一些原因,则没有完全达成。如果你关注「雪球」一类的市场资讯网站,可能会了解我的情况,这里我们就不细说了。

所以,选择、努力,说起来简单,可并不能总是马到功成。但从我个人的角度讲,这像大道理一样的东西比任何“成功学鸡汤”都管用。选择不确定性很痛苦,但那是为了更长久的成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关于两位读者的热心提问,我的答案是什么?

我的故事讲完了,现在,让我们回到这一讲的开始,关于那两位同学的提问,你还记得自己心里的答案吗?

那位女同学的问题,看起来好像很复杂、很难回答,但我觉得答案其实很简单:如果不能成长,要果断地选择离职。考虑好两个条件就可以去了:

  1. 平台有做事的机会;
  2. 有一个好经理愿意带你。

为什么呢?选择一定是需要勇气的,需要面对不确定性的,还需要为选择做准备,选择后再努力。你能看到,我为了成长放弃了许多当下的利益。但在这个案例里,其实我觉得,这位同学付出的代价已经很小了,毕竟是刚毕业,户口也拿到了。两年后、五年后,你还能同当初入职拼多多、入职亚马逊的同学竞争吗?

千万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决策失误,就把自己的前途给废了,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对于那位男同学的提问,说起来不复杂,做起来有难度。答案是先调研市场需求,再做能力储备,然后决定是申请调岗还是换公司。

可能你看了我的专栏,觉得很受启发,想着:乔老师(乔大哥/亮哥……发现大家给我发明了好多种称呼)说了,一定要注重成长,我要跳槽!

但一定要注意,不是所有人跳下海都能活下来,有些情况会直接“淹死”。比如对于许多向我提问的、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同学,不要盲目跳槽,先问问自己:能力储备做好了吗?如果没做好储备,千万别跳槽。

当然,你也别焦虑,相信我,真没啥可焦虑的。你就安下心来,认真调研市场需求、好好学习,评估个人能力的时候多和别人聊聊,问题一定能解决。要相信,自己是能成长的。

结语

其实,我觉得今天这一讲太重要了,可以说是我们整个专栏的主线之一。我建议你对照自己的经历,好好复盘一下。复盘时,有三点思考上的偏差,一定要留意:

  1. 我们专栏的名字叫做「乔新亮的 CTO 成长复盘」,那么什么是成长?从主观角度,你可以理解为“做选择->努力->再做选择”这一过程的循环,成长真的太重要了;
  2. 选择不是件简单的事,如果让我形容,那就是煎熬。但是即便再煎熬,也要做决策,不能逃避,要敢于拥抱不确定性,冷静地做好风险控制和分析;
  3. 不是「选择」之后就万事大吉了,要努力将自己的选择,变成真正对的选择。上台阶很重要,但要小心被别人一脚踹下去。

前面,我几乎聊遍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十年经历,包括在三家公司工作故事:IBM、苏宁、环球易购。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特点:我从来没有因为讨厌一家公司而离职

不管是在这些公司工作,还是选择离开的时候,我都心怀感激。很多朋友在给我留言时,那种委屈是溢于言表的,我觉得这不好,主要是对你自己不好。诚然,当公司没办法满足你个人的成长诉求时,确实会有矛盾出现,具体到当时情境的某一天、某一周,我也不是没有情绪的。

但时间一长,我就会恢复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因为我能理解公司、理解 CEO。每一家公司在特定阶段都有其难处,就像大家谈恋爱一样,没有完美无缺的对象。如果确实不合适,跳槽就好,这是个理性决定,绝对不是个情绪化的决定。毕竟是这个公司给你发了薪资,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还提供了机会让自己锻炼、成长,常心存感激,会容易快乐!

如果你也能这样去想,我相信你的路会越走越宽,而不是越走越窄。

我衷心希望,这一讲能解答你的许多困惑。如果还有不懂的问题,欢迎继续给我留言。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尽量回复你。

另外,如果你觉得这些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文章到朋友圈,我和专栏编辑敲定的 KPI 是:订阅数突破 30,000 ,找到更多的“同路人”,也发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