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乔新亮。

这一讲,我想和你聊聊,如何做好扩展性设计。

说到扩展性设计,可能你的第一反应是业务拆分、集群扩容等等。说得没错,这些都能增强系统的扩展性,但仅仅局限于架构和技术层面。我的下属经常兴奋地向我描述,说他实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高性能、高可扩展性的系统。我的回答经常是,你说的都对,然后呢?

这个问题背后隐含的意思是:对于一名追求成长的技术人来说,只从技术维度思考问题是不够的。这只能让你胜任目前的工作,但不能让你变得卓越。

一名追求卓越的技术人,应该学会思考:我的工作是如何成就业务的,我的产品如何让用户变得更卓越?如果对业务、对用户没有帮助,做再多的技术工作都是无用功。

在职业生涯的早期,每一个工程师都会因为一些技术上的进步被领导夸奖,这很正常。因为在那时,做好基础的代码编写工作,就是你的主要任务。

但如果三年、五年后,你仍然将全部注意力放在技术细节上,就要小心了。比如,很多读者都在专栏下方向我提问,其中一些问题是非常相似的:乔老师,我是一名工作了 7/10/15 年的技术总监,现在感觉非常焦虑,应该怎么突破职业瓶颈,怎么继续成长呢?

如果要将我的回答总结为一句话,我觉得应该是:让自己变得专业,专业才能成就卓越。

这个专业不单是指技术越来越厉害了、写代码越来越快了。更重要的是,你在架构设计方面是专业的、在团队管理方面是专业的、在业务发展方面也是专业的。因为专业所以做出了好的产品,通过产品成就了用户,因此也帮助公司业务取得了成功。

回归到今天的主题 ——「扩展性设计」上,我们同样要考虑:如何做扩展性设计才是专业的?一定不是只会扩展集群,提一些服务器采购需求。

扩展性设计,是为了支撑业务快速发展而出现的概念,目的是保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业务复杂度相近的情况下,业务上线所需要的研发时间不会大幅增加,甚至是基本不变的。本质上,所谓扩展性设计,就是在面向业务的不确定性做设计。

因此,要想做好扩展性设计,设计者要具备企业发展的全局视角,从业务发展的角度出发,倒推出 IT 建设的整个链条,再针对链条中的某个节点,针对性地推进设计工作。

听起来是个很“宏大”的工程,有点让人望而却步。但别害怕,接下来,我们就一步步将其拆解,学习如何做好企业级的扩展性设计。

一条重要的前置思考脉络

要做好企业级的扩展性设计,意味着你要强迫自己像 CEO 一样思考,首先理顺一条重要的前置思考脉络。

如同前文所讲,无论是高可用、高性能还是今天聊到的扩展性设计,出发点都应该是业务发展,所以我们首先可以明确,这条脉络的第一个节点,是公司的年度或季度业务发展目标。

那么,企业用什么形式来支撑业务的发展和增长呢?如果你认真听了前面的课程,此刻心中应该会有答案。没错,答案是产品。所以第二个节点,是企业的产品建设。

产品,本质上是一种顶层设计,底层要由众多应用/业务组件支撑。所以第三个节点,是企业的应用架构设计。

而应用架构又由众多技术组件在底层提供基础能力支撑,所以第四个节点,是企业级技术架构设计

以上四个节点,最终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我们还要考虑组织的人才梯队建设,包括 A/B 岗配置、同赛道竞争机制等。一旦将团队纳入设计,就要考虑协同效率的问题,不能因为业务增长、团队增长而引入协同问题。这两点,则全部属于团队管理范畴的问题。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对吧?我们来梳理一下,要提升扩展性,需要在以下四个层面进行设计,分别是:

  1. 公司的年度/季度业务发展目标;
  2. 企业级产品建设;
  3. 企业级应用架构设计;
  4. 企业级技术架构设计。

同时,我们也要将团队管理内容纳入考量,分别是人才梯队建设和提升协同效率。

如果用云计算领域的概念来比喻,那么「产品建设」就像 SaaS、「应用架构设计」就像 PaaS、「技术架构设计」就像 IaaS/PaaS,三者共同固化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团队管理方法的辅助下,实现业务可持续的向前发展。

这四点就像一张“寻宝地图”,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如何通过这张“地图”,实践扩展性设计。

保证企业级年度/季度业务发展目标实现聚焦

制定「企业级年度/季度业务发展目标」,需要在公司战略确定、商业模式确定的情况下,充分考虑市场竞争情况,确定目标的优先级,明确每个季度的工作目标。

此时,我们主要考虑节奏问题。这里的“节奏”是什么意思呢?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讲,一切能力都需要提升,但顺序不一样,节奏就不一样,效果上的差别也非常大。所以,做好战略规划很重要,要分析各战略步骤的依赖关系、重要性、紧急程度,最后确定执行顺序。

所谓“扩展性设计”,通常是当大环境或创始团队的认知出现变化时,公司需要重新调整业务目标,各团队也要配合调整。具体到每个季度的目标,则一定要清晰、聚焦、上下对齐。关于战略执行效率的问题,我们在“管理三板斧”部分进行过讲解,可以参考一下。

此外,初/中级管理者很难像 CEO 一样透彻理解业务目标,但要尽力去理解、去沟通,每个季度要主动和公司目标进行对齐。认知越透彻,对自己的工作和成长越有帮助。

用业务目标指导产品建设

确定了业务目标后,在规划产品建设时,团队可以通过三步做好扩展性设计:

  1. 通过架构思维,将产品拆解为一个个功能模块;
  2. 针对每个模块,用穷举法思考其他扩展可能;
  3. 以 ROI 为出发点,对所有可能进行收敛,最终确定要落实的扩展性设计。

对于步骤一,我们就不再展开详谈了,可以参考《架构设计,专业分工和协作精神的体现》这一讲的具体内容;对于步骤二,相关负责人既可以根据市场趋势来穷举,也可以根据相关竞品来穷举,其实更像一场头脑风暴。

关键在于步骤三,如果收敛得不好,会让产品变得臃肿,变成过度设计;如果收敛得太过,又会使产品缺乏扩展性。如何准确计算 ROI,是一个大学问。而计算 ROI 的重任,一般都会落在产品经理的头上。

ROI 的意思是投资回报率,也叫做投入产出比,常用的计算公式有五种以上。在技术管理领域,我们可以简单将 ROI 理解为“收益/投入”。

业务侧人员一般重点关注工作收益,不关心工作投入;技术侧人员则非常重视工作投入,不关心工作受益;产品经理则要学会综合考虑。

无论是业务侧、技术侧还是产品侧,这三方人员的业务思维越好,产品需求的收敛工作就完成得越快、越好。前面我们讲过,IT 团队的每个人都要懂业务,其意义就在于此;相应的,业务人员也需要培育产品思维,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公司的业务 IT 一体化。

当然,产品建设一方面从业务侧收集需求,完善产品;另一方面,优秀的产品经理也会帮助业务筛选客户,确定产品方向。二者循环往复,互为补充。

举个例子,一个生鲜类 To B 产品的报价系统,通常需要和对标对象做价格比对,并做相应调整。通常,一个没有扩展性思维的团队,接了需求就会直接开始写代码,反正也没什么难度。

但一个有扩展性思维的团队会思考:在北京需要与对标对象 A 比对价格,在福州可能就是与对象 B 比对价格了,不同的地区可能会对系统功能有不同的需求。

进而,我们可以将一个价格比对产品的功能模块进行抽象,包含:对标对象设置、对标商品映射、价格设定规则(上浮或者下调)、对标周期等,这样就可以满足全国各个区域的任何价格比对需求,支持业务的快速发展。

所以,产品能否具备高扩展性,是与产品经理的业务思维和抽象能力密切相关的。同时,如果产品设计做得好,应用架构的设计工作就会简单很多。

讲完了业务目标和产品设计,也就来到了关于扩展性设计的第三个节点:做好企业的应用架构设计。这里,我们需要重点区分两个概念:架构设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扩展性设计,为“不确定性”而设计

笼统地讲,任何业务架构都存在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部分,但二者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所谓的确定性部分,可能无法适应业务的演进和发展,因此出现大量改动;而所谓的不确定性部分,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固化为产品能力,变成设计内的确定性内容。

企业级应用架构设计可以包含:

  1. 交易体系;
  2. 协同体系;
  3. 监控指挥体系;
  4. 生产体系。

这是做拆分的基本思想,无论在顶层还是底层,都非常适用,需要做的只是不断进行拆分。经过这些年的工作实践,我觉得,无论是组织管理、架构设计还是产品设计,很多时候就像“套娃”。刚开始做企业架构规划时,我觉得非常难以入手,彻底掌握后,我发现这和做系统架构设计简直一摸一样。

对于生鲜行业的 To B 产品来说,查询、下单、发货、签收,是始终不变的业务流程,属于确定性部分。这部分的实现归属交易体系。交易体系处理确定性问题,一般采用 SOA 架构。

但在实际的业务场景中,意外会经常出现。比如,客户下单购买了 500 斤白菜,但在发货时,仓储系统却显示备货不足,无法正常发货。

此时,产品预设的服务流程就被打破了。企业一般会指派客服人员与客户联系,尝试着商量一下:“不好意思,我们的白菜只剩 300 斤了,剩下的 200 斤给您换成芹菜吧,芹菜多好吃呀!”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让采购人员、销售支持、销售人员联系客户,进行充分沟通,确定最终的商品品类及数量。这个流程属于协同问题,充满不确定性,也就是说,相比交易体系,更有可能随着公司的管理优化而进行变化。协同体系用于处理不确定性问题,一般采用 EDA 架构,且要和交易体系进行集成。

所谓「不确定性」部分,其实正是业务架构做扩展性设计的核心。交易体系和协同体系的分离,等同于分离了业务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部分,因此非常有利于业务功能的扩展。

分离不代表完全无关,交易体系和协同体系的集成点,我称之为 CP(control point)。一般来说,任何一个 CP 都要被监控、分析、控制,这就是企业的监控指挥体系。监控指挥体系和公司的管理密切相关,往往是公司数据化管理的重要抓手。

监控指挥体系可以分为监控、分析、洞察、控制等几大功能,大数据和 AI 部分的技术内容也在这个体系中。监控体系解决了公司的很多问题,但怎样保证产品高效地迭代和优化呢?这就是生产体系要解决的问题。

生产体系解决公司研发管理地速度问题。我的观点是,技术管理者要学会引入“流水线”式设计思想,尝试极大简化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的工作复杂度。如果将研发的整体流程看作一条“流水线”,代码开发完成后,工作要自动流转,正常、异常都要自动流转至对应人员进行处理,这是有关 CI、CD、CO 的内容,我们不展开详解, 但它非常重要。

做好了应用架构层面的扩展性设计,我们也就来到了第四个节点 —— 企业级技术架构设计。

技术架构设计设计的关键在于:不要重复造轮子,至少不要在公司层级造轮子。 “局部最优,整体很差”的情况,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重复造轮子导致的。

所以,要实现技术架构体系中的各个技术平台,可以通过两步完成:

  1. 自研;
  2. 购买相应的套装软件或云服务。

对于非核心系统,在需求较为匹配的情况下,建议选择购买套装软件或云服务;对于高度定制化的企业核心系统,也就是在核心价值链上提供服务的系统,则建议自研。

是不是很简单?到这里,我们就将扩展性设计的四个关键节点全部分析完毕了。

其实真正的扩展性设计,往往与单一维度的技术问题无关,也与某个人的架构设计能力关系不大 —— 扩展性设计,是团队整体认知、博弈与决策的结果。

这意味着,如果你想在一家公司内,充分践行以上设计思想,需要锻炼并掌握一定的表达技巧,与领导、同事、下属保持充分的沟通,更与组织管理能力息息相关,要多治治“腼腆内向”、“不善沟通”等技术人“职业病”。

结语

这一讲,我们聊了聊如何进行扩展性设计。

可以说,真正优秀的扩展性设计,建立在看透业务本质的基础上,面向不确定性,但要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这里需要注意,越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越不会太过复杂。比如说,研发速度快,对于产品或架构而言,也是一种扩展性 —— 我们没做过什么扩展性设计,但团队的研发速度很快:今天发现需求,明天就能上线。

这样靠谱吗?当然靠谱,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是长期看来,唯有体系化的思维和解决方案,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你有问题,欢迎在评论区向我提问;如果你觉得有帮助,也欢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共同学习。

我们下一讲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