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乔新亮。
如果不考虑本周五将要更新的“结束语”,那么实际上,我们已经来到了整个专栏的最后一讲。在这一讲里,我打算和你聊聊有关“上云设计”的话题。
为什么要在这样的时刻聊起云计算呢?
这其实和当代 IT 产业的发展趋势有关,可以说,云计算产业的成熟,直接影响了很多问题的思考方式。
前段时间,我找到团队内的一位核心架构师,请他去调研关于企业上云的可行性,培养他做架构决策的能力和思维。其实,对于我来说,调研的结果并不重要,因为我早就在心里打算好了:我们一定要上云,彻底拥抱云计算。让团队去调研可行性,更多是为了做好团队的能力培养。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些似曾相识。没错,在专栏里,我曾多次提起对云上资源的规划。
比如,在“高性能设计”一节,我们谈到拥有云上秒级扩容能力,会给运维工作带来哪些帮助;在“扩展性设计”一节,我们提议,对于非核心系统,在需求较为匹配的情况下,直接选择购买套装软件或云服务。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最终可以归结为一个结论:企业要上云,并且未来一定会上云。
当然,我不是一拍脑门或是收了赞助费,所以跑来建议大家上云。而是整个 IT 产业的发展趋势,迫使我们顺应时代。如果不能形成正确认知,与趋势为敌,一定会影响企业或者自己的发展。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站在全局视角,尝试看透 IT 和云产业的价值与发展。
整个 IT 产业的发展历程,起始于硬件方面的发明创造。
1946年,英国剑桥大学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冯·诺依曼机器: EDSAC 。近十年后,相关的编译程序和编程语言才出现。
但直到 1964 年 IBM 推出 System/360 以前,所有的计算机都是面向用户定制的,没有统一标准,设计上也没有连续性。IBM System/360 的出现,标志着计算机开始走向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
1981 年,IBM 推出了世界第一台个人 PC,体型大幅缩小,是计算机走进千家万户的开始。站在历史的角度看, IBM PC 尤其有重要意义。
但如果让一个生活在 2020 年的程序员来看, IBM PC 无疑差到令人发指 —— 它的内存只有 16k,存储还要靠盒式录音磁带或 5.25 英寸软盘,售价却高达 1565 美元,真是又贵又难用,性能都不如现在一款价值几百元的老年手机。
当然,IT 软件的发展也没比硬件好多少。如果你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出身,很可能学习过汇编语言,也就是面向机器的程序设计语言。现在看来,汇编语言非常难以理解,编码也很复杂。到现在,已经很少有软件公司,会用汇编来开发软件。
那时,人们很难想象,会有 Java、Golang 这样的语言应用在软件开发行业,极大降低研发成本,提升了研发效率。
从汇编语言到 Java ,从最早的 IBM System/360 到如今的计算设备,技术发展表现出了一个明显的趋势:底层黑盒化、价格亲民化。也就是说,我们越来越不需要关注技术细节,同时技术的价格也越来越亲民。
当这些技术或服务,被整合成产品,连入互联网,使客户可以按需购买时,云计算就出现了。
站在应用软件角度看,现在的 IaaS 软件已经非常成熟,PaaS 和 SaaS 软件也在迅速发展中。到目前为止,Salesforce 可以说是最成功的 SaaS 软件。
说了这么多,关于 IT 技术和云计算,二者的发展究竟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呢?我将其总结为以下五点:
在某种意义上,云计算可以理解为各类云服务的统称,而所有这些服务,都是通过产品来体现的。在今天,云产品仍然在向前快速发展,站在旧有产品的肩膀上,融合进旧有产品的生态里。
推动这种发展向前的力量,不是某家公司 CEO 的个人意志,而是“技术基座不断上移”的社会客观需求。
科技不与人争利,只有人与人之间才会争利。技术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自有其普世价值,也会越来越平民化。看清趋势,拥抱趋势,在技术演进早期,选择恰当时间,积极应用,拥抱技术红利,就可以为企业赢得阶段性的领先优势。
在经济学概念里,如何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答案是,专业分工。在数字化世界里,逻辑其实是同样成立的。最明显的特征是,对于云产品来说,只要客观需求存在,就一定会有人去尝试解决,并包装成产品售卖。
比如,DevOps、微服务框架、多云管理、深度学习训练服务、边缘计算服务、量子计算服务……只要你需要,基本就能找得到。
对于云计算厂商来说,只要不是企业核心的业务逻辑,所有“技术基座”都可以云化,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客户只需要付费购买就好。
对于甲方企业来说,IT 投入是价值成本,需要持续加大投入,但迫于经济规律,最终不得不寻求公共技术的社会化。
双方的深层需求是契合的,也符合让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原理。所以,关于 IT 技术和云计算的发展趋势,我一直认为有两大结论是非常关键的,分别是:
明确了这两点,我们才能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这场“变革”,并寻找个人或企业的发展机会。
我相信,至少有五点认知,你一定要关注,并多加思考。这些认知,既适合普通工程师,也适合 CEO/CTO ,区别是,站在何种角度去思考,以及如何做决策。
第一,从业务发展的角度出发,倒推上云规划。
你可能会想,老乔这个大忽悠,按你这么说,CTO 干脆啥也别想,直接上云就可以了。
当然不是了,上云是为了帮助业务降本提效,做任何事都要从目标出发。从前,我曾主导企业的 IT 设施上云规划,就在同云计算厂商的合同里,明确写道:
“完成迁云后,在同等资源下, IT 年度总支出费用相比 20xx 年降低 55%。20xx 年为迁云实施阶段,年度迁云总费用不得高于前一年 IT 相关基础设施、技术平台总费用。”
当然,云产品带来的价值,不仅是资源节省,还有人力节省、加速研发等,这些都可以换算成财务价值。
如果你上了云,IT 开销反而更大了,那说明整个规划和管理一定存在问题,先不要上云。
第二,坚持“拿来主义”,不要在企业层面重复造轮子。
其实在前面的内容里,我们有聊到过这一点,但很多做技术的同学,依然对此十分执着。
经常有同学找到我说,老乔,XX 功能我们自己完成吧,我们自己做得更好!做得更好,到底是怎么个好法呢?用我们前面讲的知识来理解,也就是要明确给“用户”的契约:“你要消耗多少成本,在多长时间内,实现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性能表现怎么样?”
大部分同学,可能并没有明确这个契约。有时,老板也会犯糊涂,仅仅是听研发负责人这么一说,就不假思索、大大方方地同意了。
通常,在项目刚启动时,在开源项目的加持下,可能只需要两个人参与开发,人力成本并不高。可一个季度后,负责人就会找到老板,要求将项目组扩充至五人。又过了一个季度,可能项目组就变成了十个人。老板这才发现自己上了“贼船”,该项目仿佛一个“无底洞”,自研成本早已远远超过购买云服务的开销。
当下,许多的 IT 研发工作都是重复造轮子,美其名曰为“沉淀企业 IT 基因”,实际就是浪费 IT 资源,对业务发展施加反作用。企业经营要务实,对于非核心业务,坚持“拿来主义”,不要过于理想主义;对于核心业务,坚持长期投入,建立团队推进自研工作。
第三,别害怕上云,和乙方一起搞定障碍。
很多技术管理者一提上云就如临大敌:顶层规划怎么做呀?云上架构怎么设计呀?应用怎么迁移呢?怎么把云用好呀?怎么选择云厂商啊?
还没正式见过服务商们,就先把自己吓了个半死 —— 这么多问题都不懂,我们团队可能支持不了上云改造,要不计划先搁置吧。
依据我在企业上云方面的经验,上云规划涉及的内容会非常多,包括:上云方案、现有系统评估、云平台成本优化建议、迁移方案、云主机的功能和指标、网络带宽指标、跨国专线带宽指标,等等。
在当时,团队也是第一次做上云迁移,很多内容都不懂。这份文档的内容,部分是我们根据自身需求提出的,部分来自于云厂商对自己亮点的介绍。最终,文档在不断地沟通和商业谈判中丰富起来了。
第四,开放心态看待数据隐私。
很多人对公有云比较抗拒,担心数据隐私泄露,担心竞争对手派系的企业盗用自己数据。其实我认为,大可不必担心。我个人的观点是,云厂商不会在公司层级盗取你的数据,但有可能因为管理不善而导致数据泄露。
可我们也要多问问自己,自己管理的数据就安全吗?比头部云厂商的管理更加安全吗?
我看未必。当然,如果实在不放心,大可以选择私有化部署,一样能解决问题。
第五,正确看待云计算的“负面影响”。
听到这里,你可能还是不太放心,老乔,云计算真的那么好,一点负面影响都没有吗?
肯定还是有的,但客观地讲,这些更多属于组织和文化层面的问题。最近几年,在和许多管理者朋友的交流里,我愈发明确了一个事实:技术基座的上移,最终会导致部分初级开发者失去工作机会。
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这是事实。以前,有许多人安于码代码,拒绝思考,同时也拒绝追求卓越,自嘲为“搬砖码农”。但“搬砖码农”的数量未来一定会减少,云计算的成熟会大大加速这一过程。
如果企业奉行的不是以业务为中心,以产品为核心的组织文化,不具备我们前面所讲的、优秀的组织架构,就很可能在上云问题上陷入多方扯皮。因为,这触动了部分人的“蛋糕”,打扰了部分人的浑水摸鱼。
所以上云,依然是个一把手工程。
以上五点,是在上云过程中,许多人都可能存在的困惑与实际问题,如果要将其总结为一句话,我认为是:坚持“拿来主义”,不要和趋势为敌。
我们要明确地意识到,未来,专业分工一定会越来越明确,技术基座一定会不断上移,每家企业都可以忘掉底层技术细节,聚焦自己的核心业务逻辑。因此,这条思考脉络最终也会回到出发点,形成闭环:对于大部分商业公司(非技术产品或云计算公司)而言,技术只有在成就业务时,才具备真正的价值。
曾经,许多研发同学都喜欢找到我说,老乔,你看我做的这个软件,太厉害了,我技术厉害吧?
我经常打击他:有啥厉害的,你这做的就是个玩具嘛。
你可能会有点不解,怎么就是个玩具呢?答案很简单,真正厉害的技术,要能包装成产品,对外售卖或提供服务。用户愿意为之付费的,才是好东西。再多的夸奖,也不比金钱更有说服力。
我常常说,要站在未来看当下,用十年后的眼光看现在。由此出发,可见对于很多研发同学来说,个人成长路径其实只有两条:
无论哪一条,其实都已经注定要和云计算的未来融合在一起,云计算会成为未来的水、电、燃气、交通工具。
一定要尽早形成对此事的正确认知,大胆地拥抱新的技术趋势和机会。等到大家都看清云计算的发展情况,全部开上“汽车”时,无论是我们的个人发展,还是企业的发展,也就谈不上什么先发优势了。
当然,很多企业没有认真规划过自己的技术平台,因此也比较难以上云。但如果在企业内部,就存在一个底层技术平台,那么,这就很接近企业级别“云平台”的概念了。与此同时,如果我们能保持开放的心态,那么外部平台就只是一个候选方,和企业生态内的云平台并无本质区别。
农业社会的核心生产力是农民,工业社会的核心生产力是工人,信息社会的核心生产力是码农。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个人价值是通过稀缺性来体现的。看清趋势、拥抱趋势,才会让自己变得稀缺,才能让自己越走越顺!
到此刻为止,我们专栏的正文内容,就全部结束了。感谢你一直以来的陪伴!
还有一篇“结束语”,马上会和你见面,我们下一讲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