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刘津。
通过前几讲的案例,我想你已经对精益闭环的理念和实战有较深的理解了。
精益闭环里的四步:指标、假设、分解、实验,其实和前面的内容息息相关。比如“指标”对应的是北极星指标分解下来的指标,北极星指标是我们第一模块的内容;“假设”要通过洞察提出,这在第二模块、第三模块花了大量的篇幅重点讲解。最后的“实验”我们将在下一个模块重点学习。
很显然,在第四模块里,“分解”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内容。你发现这个有趣的规律了吗?
分解就好像火箭发射一样,一级一级地解体。
最开始是指标,然后围绕指标、通过洞察得到一级假设(一级方向);再用同样的指标、洞察、假设的思路分解一级假设得到二级假设(二级机会);然后再用指标、洞察、假设、分解、实验的思路,分解二级假设落地三级增长;接下来沉淀实验的成果,不断复用、延展,带来四级批量增长。
可以说整个增长过程的核心,就是分解。确定目标,也就是未来想要达成的方向,然后从一级分解到二级、再到三级、再到四级……直至增长落地并不断持续下去。这就是宏观的分解。
关于一级和二级的分解,我们前面已经阐述过很多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现在我们重点讲讲三级的分解。
很多人问我,精益闭环里的分解具体应该怎么分,如何决定分解的颗粒度。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就前面几个案例,你可以发现分解的程度都不一样,有的分的比较粗,有的分的非常细,那么这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想要知道这个答案,我们就不得不从产品生命周期说起了。假设,我们把产品的成长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探索期、成长期、成熟期、二次探索期。
这和增长黑客倡导的企业发展要经历的四个阶段:PSF、PMF、CPF、EMF本质上是一样的。在这里我简单地解释一下。
PSF(Problem-Solution Fit)阶段:问题和解决方案阶段。这是一个从0到1的提出价值假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发现市场上的问题,然后做方案去解决问题,看与市场需求是否匹配。这相当于刚才说的探索期。
PMF(Product-Market Fit)阶段:产品和市场匹配阶段。这是一个从1到N的提出增长假设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吸引更多的用户进来,来验证PSF阶段的想法是否具有更大的市场空间。这相当于成长期。
CPF(Channel-Product Fit)阶段:渠道与产品匹配阶段。通过精细化运营、数据分析、数据驱动调整各种营销渠道、营销方式和产品之间的适配性,大幅提升增长效率。这相当于成熟期。
EMF(Enterprise-Market Fit)阶段:企业与市场匹配阶段。思考在下一个阶段整个公司如何和市场进行下一次匹配。也就是如何通过创新寻找下一个增长点,这可能需要CEO进行各种各种的战略布局。这相当于二次探索期。
还记得我之前提过的Karmaloop的案例吗?创始人格雷格解决的就是探索期和成长期的问题,之后的CMO德鲁解决的则是成熟期的问题。一般来说,增长黑客要到PMF阶段以后才会参与进来,他们认为好的产品才是增长的根本。
所以,千万不要把增长黑客和增长混淆起来,很多人其实是分不清楚这两者的,以为增长=增长黑客=营销裂变,或者以为增长就是各种“术”的操作,这是非常狭隘的理解。
企业发展要经历的这四个阶段都属于增长的范畴,因为增长不仅仅是数字的提升,增长代表了价值。
另外我们也可以发现,这四个阶段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本质上并无区别,是完全可以一一对应上的。那为什么行业内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概念呢?这是因为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是从产品的角度提出的,而企业发展要经历的那套字母阶段是增长黑客从营销的角度提出的。角度不同,概念自然也就不同了。
我在写《破茧成蝶2》的时候就发现,产品和设计上的各种概念其实完全可以统合起来,“以用户为中心”和“以产品为中心”其实没有任何区别。因为你可以理解为“做产品即做用户”,做设计本质上也是服务用户。
而现在,产品和运营的概念也一样可以统合起来。因为无论是做产品,还是做营销,本质都是在做增长,即提升产品价值。所以无论是产品、运营、设计、技术,还是其它职位,大家都是在为同样的目标努力,不一定非要从自己职能的专业角度出发创造“专属”概念。
很多人问我做增长具体需要学什么课程,其实你不管学习什么课程,都少不了各种概念和名词,因为目前大家还会本能的受限于各种职能角度。如果维度不够高,难免陷入到眼花缭乱的概念里。但是如果你理解了本质的东西,再看各种概念,就很容易融会贯通了。藏在各种概念外壳中的真理,往往无比简单而纯粹。
增长本身就是要打通职能角度,综合地看问题。它既不是产品、也不是运营,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打破“本能”的思维限制。
既然产品的发展阶段可以统合起来,那这里我们就统一用探索期、成长期、成熟期、二次探索期来解释吧。
为什么要分成四个阶段呢?因为不同阶段的目的不同、关注点不同,对应的策略、工作方式、相关指标等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探索期需要颠覆性创新,成长期需要大胆创新,成熟期需要规范、科学严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Karmaloop的创始人格雷格能创办一家有趣的公司,却无法带领它走向辉煌。创新不能墨守成规,但运营可是需要精细化操作的。
至于分解,也是类似的:探索期的分解是要保留最核心的功能及特质,看它是否能跑通,是否有人愿意使用,如果不对就立刻换方向再继续尝试;成长期的分解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功能模块,让它日臻完善;而成熟期的分解是要精雕细作。就像前面说的H5营销落地页一样,小到颜色、字号、图标样式等,我们都在不断测试。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明白了。假设你有一片森林,里面有数万棵树木,你需要选择其中一棵把它雕琢成理想的形象。可是这么多树木应该选哪一棵呢?一开始你需要一把大锯子,快速砍开看,如果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就立刻换下一棵树。等你找到了理想的树木后,你需要一把斧子,快速把它劈成你想要的大体形状。接下来你需要一把小锉刀精雕细琢,直至把它雕琢成一件艺术品。
如果用错了分解的工具会怎样呢?想象一下,当最开始挑选木材时,如果你使用的是小锉刀,那么当别人已经试验过无数方向,积累了无数宝贵经验时,你还在原地踏步。但如果在该用小锉刀的时候,你使用了一把大斧子,那就会立刻前功尽弃。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一开始优化营销落地页总是不能成功了,因为我们用错了工具,一上来就大刀阔斧的修改,但其实现在需要的是一把小锉刀精雕细琢。
如果你不能确定当前的阶段以及应该如何分解,那就“从大到小”去探索,这样是效率最高的。也就是先用锯子,效果不好换成斧子,效果还不好就换成小锉刀。这样就能让我们快速找到合适的分解颗粒度,从而落地增长。
对于你现在正在负责的产品,你认为它处于什么阶段,应该如何分解?
欢迎把你的思考和疑问通过留言分享出来,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