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上一期我讲过,要完成一次服务调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服务消费者如何得到服务提供者的地址,其中注册中心扮演了关键角色,服务提供者把自己的地址登记到注册中心,服务消费者就可以查询注册中心得到服务提供者的地址,可以说注册中心犹如海上的一座灯塔,为服务消费者指引了前行的方向。

有了服务提供者的地址后,服务消费者就可以向这个地址发起请求了,但这时候也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你知道,在单体应用时,一次服务调用发生在同一台机器上的同一个进程内部,也就是说调用发生在本机内部,因此也被叫作本地方法调用。在进行服务化拆分之后,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运行在两台不同物理机上的不同进程内,它们之间的调用相比于本地方法调用,可称之为远程方法调用,简称RPC(Remote Procedure Call),那么RPC调用是如何实现的呢?

在介绍RPC调用的原理之前,先来想象一下一次电话通话的过程。首先,呼叫者A通过查询号码簿找到被呼叫者B的电话号码,然后拨打B的电话。B接到来电提示时,如果方便接听的话就会接听;如果不方便接听的话,A就得一直等待。当等待超过一段时间后,电话会因超时被挂断,这个时候A需要再次拨打电话,一直等到B空闲的时候,才能接听。

RPC调用的原理与此类似,我习惯把服务消费者叫作客户端,服务提供者叫作服务端,两者通常位于网络上两个不同的地址,要完成一次RPC调用,就必须先建立网络连接。建立连接后,双方还必须按照某种约定的协议进行网络通信,这个协议就是通信协议。双方能够正常通信后,服务端接收到请求时,需要以某种方式进行处理,处理成功后,把请求结果返回给客户端。为了减少传输的数据大小,还要对数据进行压缩,也就是对数据进行序列化。

上面就是RPC调用的过程,由此可见,想要完成调用,你需要解决四个问题:

客户端和服务端如何建立网络连接?

根据我的实践经验,客户端和服务端之间基于TCP协议建立网络连接最常用的途径有两种。

1. HTTP通信

HTTP通信是基于应用层HTTP协议的,而HTTP协议又是基于传输层TCP协议的。一次HTTP通信过程就是发起一次HTTP调用,而一次HTTP调用就会建立一个TCP连接,经历一次下图所示的“三次握手”的过程来建立连接。

完成请求后,再经历一次“四次挥手”的过程来断开连接。

2. Socket通信

Socket通信是基于TCP/IP协议的封装,建立一次Socket连接至少需要一对套接字,其中一个运行于客户端,称为ClientSocket ;另一个运行于服务器端,称为ServerSocket 。就像下图所描述的,Socket通信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服务器监听、客户端请求、连接确认、数据传输。

直接理解可能有点抽象,你可以把这个过程套入前面我举的“打电话”的例子,可以方便你理解Socket通信过程。

当客户端和服务端建立网络连接后,就可以发起请求了。但网络不一定总是可靠的,经常会遇到网络闪断、连接超时、服务端宕机等各种异常,通常的处理手段有两种。

服务端如何处理请求?

假设这时候客户端和服务端已经建立了网络连接,服务端又该如何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呢?通常来讲,有三种处理方式。

从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来不同的处理方式适用于不同的业务场景,根据我的经验:

上面两个问题就是“通信框架”要解决的问题,你可以基于现有的Socket通信,在服务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网络连接,然后在服务提供者一侧基于BIO、NIO和AIO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服务端请求处理,最后再花费一些精力去解决服务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网络可靠性问题。这种方式对于Socket网络编程、多线程编程知识都要求比较高,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自己实现一个通信框架。但我建议最为稳妥的方式是使用成熟的开源方案,比如Netty、MINA等,它们都是经过业界大规模应用后,被充分论证是很可靠的方案。

假设客户端和服务端的连接已经建立了,服务端也能正确地处理请求了,接下来完成一次正常地RPC调用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即数据传输采用什么协议以及数据该如何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数据传输采用什么协议?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数据传输采用什么协议?

最常用的有HTTP协议,它是一种开放的协议,各大网站的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大都采用了这种协议。还有一些定制的私有协议,比如阿里巴巴开源的Dubbo协议,也可以用于服务端和客户端之间的数据传输。无论是开放的还是私有的协议,都必须定义一个“契约”,以便服务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能够达成共识。服务消费者按照契约,对传输的数据进行编码,然后通过网络传输过去;服务提供者从网络上接收到数据后,按照契约,对传输的数据进行解码,然后处理请求,再把处理后的结果进行编码,通过网络传输返回给服务消费者;服务消费者再对返回的结果进行解码,最终得到服务提供者处理后的返回值。

通常协议契约包括两个部分:消息头和消息体。其中消息头存放的是协议的公共字段以及用户扩展字段,消息体存放的是传输数据的具体内容。

以HTTP协议为例,下图展示了一段采用HTTP协议传输的数据响应报文,主要分为消息头和消息体两部分,其中消息头中存放的是协议的公共字段,比如Server代表是服务端服务器类型、Content-Length代表返回数据的长度、Content-Type代表返回数据的类型;消息体中存放的是具体的返回结果,这里就是一段HTML网页代码。

数据该如何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再看第二个问题,数据该如何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一般数据在网络中进行传输前,都要先在发送方一端对数据进行编码,经过网络传输到达另一端后,再对数据进行解码,这个过程就是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为什么要对数据进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呢?要知道网络传输的耗时一方面取决于网络带宽的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数据传输量。要想加快网络传输,要么提高带宽,要么减小数据传输量,而对数据进行编码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小数据传输量。比如一部高清电影原始大小为30GB,如果经过特殊编码格式处理,可以减小到3GB,同样是100MB/s的网速,下载时间可以从300s减小到30s。

常用的序列化方式分为两类:文本类如XML/JSON等,二进制类如PB/Thrift等,而具体采用哪种序列化方式,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总结

今天我给你讲解了服务调用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其中你需要掌握:

这三个部分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RPC调用框架,通信框架提供了基础的通信能力,通信协议描述了通信契约,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则用于数据的编/解码。一个通信框架可以适配多种通信协议,也可以采用多种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的格式,比如服务化框架Dubbo不仅支持Dubbo协议,还支持RMI协议、HTTP协议等,而且还支持多种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格式,比如JSON、Hession 2.0以及Java序列化等。

思考题

gRPC是一个优秀的跨语言RPC调用框架,按照今天我给你讲的服务调用知识,通过阅读官方文档,你能给出gRPC调用的实现原理吗?

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自己的思考,与我一起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