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范学雷,现在是Oracle的主任工程师,也是OpenJDK和Java安全的评审成员。很高兴和你一起聊聊怎么写好代码这个话题。

我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是在1994年。那时候,我还是大学一年级的一枚青瓜。当时的计算机发展,正处于青涩的少年阶段。“互联网”也还是一个非常生僻的名词。当时,我们用的计算机是“286”,操作系统是DOS,编程语言还是Fortran和C语言,Java语言还没有正式诞生。每次上课,都要随身携带容量为360KB的5.25英寸软盘。娇气的软盘啊,可是不好伺候,动不动就损坏。那时候最渴望的事情,就是能有一张存储容量高达1.44MB的高密度3.5英寸软盘。

计算机启蒙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不是怎么写程序,而是不停地折腾软盘,一直重复“修复、备份”这个过程。也许是因为软盘的拷贝和修复太无聊,我一直对计算机以及编程没有特别大的兴趣。

但大学最后一年,两件小事让我改变了对计算机和编程的态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第一件事是,我一个同学编写的五子棋人机对弈程序,当时打遍全班无敌手。厉害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怎么可以这么炸”!这可不是使蛮力,用穷举法就可以搞定的,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引起了我对计算机程序的强烈兴趣。

第二件事是,我另一个同学的毕业论文选择了密码学作为研究方向。这个同学有一个优点,不管什么事情,都特别喜欢分享。用东北话说,就是爱嘚瑟,逢人便絮叨。最后差不多全班都知道了密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了与之相关的好多传奇故事。密码学这种超神秘、超有趣、超复杂的存在,简直吊足了我的胃口。

我们的每一次经历,都塑造着我们自己。写人机对弈程序的同学,第一次面试就找好了工作,进了最好的公司。研究密码学的同学,是中国商业密码产业化最早的参与者之一。而我自己呢,在他们的影响下,也找到了计算机的乐趣,享受着解决复杂问题带来的喜悦。

编程和密码学这两个东西合在一起,就是我现在每天工作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就是两件事:写代码和看代码

写代码这件事,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有点像过山车。

我刚开始学习编程时,写几十行代码都觉得痛苦、费劲,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很多年,直到1998年我参加工作,编写程序成了我的职业。职业也就意味着,编码有了具体的目标,代码有了具体的质量要求。

我是幸运的。目标,有人掰碎了、揉烂了给我讲;质量,有人睁大了眼睛盯着看,也有人不顾情面地给我指出各种问题。有了目标就有了思路,有了要求就有了动力。如果再有人不离不弃地帮助,每一个度日如年的煎熬,最终都会变成“士别三日”的惊喜。慢慢地,我就可以写几百行、几千行、几万行甚至十几万行的代码了。而且越写越快,越写越好。

大概到了2000年的时候,代码设计对我来说可能依然很费时间,但是只要写起代码来,一天数千行也是很常见的。一天洋洋洒洒写数千行代码,暗暗觉得自己挺牛,挺了不起的。

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幸运的是,这种盲目的自信没有持续太久,我很快就见识到了更宽阔的世界。2004年,我加入了Java安全组,真正地见识到了,优秀的设计和优秀的代码,是怎么一步一个脚印地出炉的,了解到代码背后的各种综合考量和艰难取舍。慢慢地,我自己也完成了从“代码数量优先”到“代码质量优先”的思路转变

如果回头看十多年前编写的代码,就像是看筛子一样,到处都是清清楚楚的破洞。也许,这是每个程序员都要经历的过程吧。

我们总是先要解决掉数量问题,然后才能解决掉质量问题。

这个过程,还真的有点“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味道。

看代码这件事,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收获大于付出的过程。

OpenJDK的代码必须通过评审才可以提交。OpenJDK社区有非常广泛的代码贡献群体,有些是还没有毕业的年轻学生,也有些资深的业界老专家。新手当然有新手的困惑,而老辣的程序员,也会犯简单的错误。

一个代码评审者的主要工作,不是批准或者拒绝提交的代码,而是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代码提交者规避这些失误或者错误,编写出更优秀的代码。

看代码看得多了,对代码就有更多的了解。 比如,什么样的代码更容易出问题? 什么样的代码会招惹麻烦? 什么样的代码出力不讨好? 什么样的代码小问题闯大祸?

同时,也对程序员有了更多的了解。 比如,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写注释呢? 为什么代码写完就不愿意修改了呢?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做测试呢? 为什么我们向往自由而不愿意遵守规范呢?

每一行代码,都体现着程序员的修为,思考问题的深度,甚至是处理问题的习惯和态度。代码,是我们交流的语言和处世的名片。

这些问题,思考总结下来,就是代码评审的经历馈赠给我的礼物,而且是天大的礼物。

现在我把这份礼物沉淀下来,就是我们这个专栏的主要内容。我想通过这样一个专栏,让你拥有和我一样的收获。

回顾我这二十多年的程序员经历,我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现在,我们常常调侃“35岁码农大龄恐惧症”。幸运的是,当这种病毒一般的焦虑开始流传开来的时候,我早已经过了35岁,已经来不及担心了。

这种焦虑之所以广泛流传,背后传达的一个本质问题就是: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我们该怎么快速成长,并且保持长久的竞争力?

解决这个问题的终极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持续地交付优秀的结果。宜早不宜迟。

作为解决现实问题的软件工程师,不管资历深、资历浅,我们都需要编写优秀的代码,并且是越来越优秀的代码,因为这是我们生存的基本依靠。作为活在现实世界的技术工程师,我们需要保持长久的竞争力,甚至是越来越强的竞争力,因为这是改善我们生存质量的最好方式。

在这个专栏里,我会带着你开始一段代码精进的旅程。和你一起来看一看、摸一摸那些年别人踩过的坑,来聊一聊、试一试我们的代码可以写得有多棒,享受这个打怪升级的过程。

那么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敢不敢吐槽一下你见过的或者写过的,最“差劲儿”的代码?或者,你愿不愿意秀秀你自己最中意的代码?

也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自己的编程故事,等到专栏结束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你走出了怎样的成长轨迹。

我渴望做那些伟大而高贵的任务,但是,我首要的责任和快乐却是去完成那些卑微的任务,把它们也当作伟大而且高贵的一样。世界在前行,不只是那些英雄们的力量在推动,也同样包括那些来自每个诚实的工作者微小推动的积累。—— 海伦•凯勒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