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炒炒。
作为设计师的你,不知道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困惑,“一年到头都很忙,但是到了年底一回顾,好像今年也没啥特别大的成长,工作上的绩效也没有很好”“感觉自己在瞎忙,心又很累” ……
那作为设计团队leader的你,是不是会有这样的困惑,“老板交代的事情都尽心尽力做好了,但为什么还是存在感不强”“整个设计团队一年到头都在被动地做需求,就像生产机器一样,设计师就像一个工具人,工作热情也不高,更没有什么亮点成绩出现” ……
我相信在设计职场中,大多数人都遇到过以上的困惑。所以,在本节课的内容中,我们一起来聊聊在设计职场中,怎样合理地分配精力,让我们的投入产出比更划算,职场效果更亮眼。
说到精力分配,不管是以前做设计师的时候,还是现在作为一名设计管理者,我都会把我的精力按照7:2:1的比例去划分。接下来,我就结合一些具体的例子,详细地跟你分享一下。
我们都知道,体验设计是个服务行业,体验设计的价值需要依附在产品上,是商业的辅助行为。
所以,在企业中,体验设计团队也更多地作为一个资源项的角色存在,也就是说,设计团队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对应业务部门提出的设计需求,设计团队通过提供设计服务,协同业务方能够成体系地实现产品落地、产品运营等,依赖产品本身的商业价值,去实现价值变现。
基于此,我会把团队70%的生产力放在响应业务需求上面。面对业务方提出的设计需求,快速响应,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设计交付。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会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下放决策权,建立灵活的组织形态。
由于我们团队的人数比较多,同时对接的业务部门也多。所以,我会结合每一个项目的需求,把整个团队划分成不同的设计小组,每个组6~10人不等,每个组还会设立1名设计组长,组长要全权负责自己组项目的需求排期、设计师人力安排、设计输出的时效和质量。
在面对不同业务部门提出的设计需求时,这种权利的下放,能让设计组长及时地进行响应,提高响应时效。而我呢,只需要管好几个设计组长,就能确保整个设计团队的交付质量和时效。
第二,完善设计流程,定好设计标准。
要做好精细化的设计团队管理,一套标准的流程和交付标准就非常必要了。拿我们团队来说,我们设定了设计流程、内审制度、交互和视觉输出文档规范、产能检视制度等。
关于设计流程,你可以跳转到“19 | 什么样的设计流程是最高效的?”里面,去看看详细的内容。
内审制度的权利也是下放到每个设计小组。意思就是每个需求对外交付前,都需要经过对应设计组长的质量审核,这样才会对齐设计交付的品控,避免因为设计师个人的因素,造成设计交付质量的下降。
同时,我们还有针对整个设计团队的交互和视觉输出的文档规范。
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一致的输出规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设计团队的专业性,而且还能够降低协作方对设计稿的理解成本,让每一个协作方也能够轻松地看懂我们的设计稿。
不光如此,我们还制定了产能检视制度。这个制度是一种复盘的思维,我们每双周会进行一次,会复盘每个设计师的输出和投入的时间。通过复盘,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个设计师在本双周的投入程度和输出效率,还有对产品本身的设计思考,方便对整体的设计资源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
总的来说,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就基本确保了我们团队的设计交付时效和质量。但是,对于一个有追求的设计团队来说,只是做好被动的需求交付就够了吗?当然不够了,我们还需要做更多。
所以,我会把20%的生产力放在设计能力建设上,我希望期望能够进一步把单一的资源项变成能力项,所以我们会主动做一些能力建设和项目探索,实现设计价值和业务价值的彼此成就。同时,这样也能够进一步增加业务部门对设计团队的信任程度。
我给你讲讲之前做过的两个项目,让你更深刻地体会下,我们是怎样做设计能力建设的。
第一个项目,设计中台项目。
关于设计中台的一些详细内容,你可以看一下“20 | 怎样利用设计中台让设计师不加班?”。
通过搭建这个设计中台,子公司的产品可以直接调用我们设计中台的组件资源,更快地完成相关项目的交付,也让相关联的业务和产品更快地推向市场,产生商业价值。而设计中台就是我们设计团队当时的一项产品,这个产品展现了我们更主动的项目服务能力。
第二个项目,部门的品牌建设项目。
按照以往的服务范围来讲,其实品牌建设工作是不在我们的职能范围之内的。但是,当时我们感知到了老板有这方面的意向,与其等老板下命令,我们还不如主动去推进。
这也给你一个启发,除了“一秒变用户”,我们还可以换个视角,“一秒变老板”。
去思考你的老板期望设计团队要帮他解决什么问题,通过这种视角转换,你会发现更多设计工作上的切入点,不再被动地等老板吩咐,也更能够展现设计团队的价值。
那我们是怎样做这个部门的品牌建设项目的呢?
当时,我们输出了部门的整体品牌形象、大型活动的品牌视觉设计、吉祥物、表情包以及节日礼品相关的文创设计等。通过这次部门品牌建设工作的设计输出,设计团队的能力直观地展示在了整个部门甚至整个集团的视线中,我们的专业性也也进一步得到了认可。
最后,还有剩下的10%生产力,我会放在设计团队的组织建设上。
通过一系列的组织建设活动,强化团队的自驱力和凝聚力,帮助设计团队去消化交付压力,同时,也让小伙伴在忙于工作时,增加一些趣味性,让我们的团队变成一个更有灵魂的组织。
在组织建设相关的工作中,我也给你准备了三条建议:
第一,规划好清晰的职业成长通道。
对于设计师来说,努力的工作就是为了提高专业能力、获得更多的报酬。所以,一套明确的晋升机制是根本,这可以帮助设计师找到自己的努力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动力支撑。
在我们团队里,就有一个老带新的机制。每个新设计师入职后,我们都会给他安排一位师父,师父要给徒弟介绍我们的项目情况、团队情况、流程规范等等,帮助徒弟快速地融入团队。
当然,我也会经常鼓励团队内的每一个设计师,如果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疑问,可以直接找我沟通。因为,你只有搞清楚了自己的目标,才能让自己的努力更有成效。
第二,丰富的团建活动。
团建活动的好处太多了,可以让我们从工作压力中暂时抽身出来,通过非工作场景的接触,增进团队内成员的彼此了解,打破不同设计组之间的沟通障碍,增进大家的感情和信任。
特别是对于一些刚加入的新人来讲,团建活动是融入团队的一条快捷途径。而且团建活动不一定要特别花费心力,比如说,我们去年就组织了帆船出海、爬山、羽毛球比赛等活动。
第三,建立浓厚的学习氛围。
为了引导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会开设双周分享会,每一期都会有两名分享人员,大家轮流作为分享嘉宾;另外,我们还会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头部互联网公司的嘉宾,让他们来给我们做一次分享,让大家不执著于眼前的工作,而是创造外部学习的机会。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一个团队的公众号,把大家日常的知识沉淀都上传到公众号上,用自己的经验去影响更多的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设计师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诉求。
以上就是我作为设计leader的精力管理和资源分配经验,你可能会想,我还不是设计leader,我作为设计师的话,该怎样进行精力管理呢?不用担心,接下来我就会讲到设计师了。
作为设计师来讲,你也完全可以参照7:2:1的这个比例来分配自己的精力。那么,设计师的70%精力应该放在哪呢?是的,根据业务需求,高质高效地完成设计交付永远都是核心。
所以,设计师70%的精力还是要放在怎样高质高效地完成设计交付上。你可以关注以下三个关键点:
第一点,强化主人翁意识,加强自我驱动能力。
经常有设计师跟我反馈说,设计师没有话语权。我认为,在扁平的项目管理中,越专业才越有话语权,你的话语权来自于协作方感受到你的专业能力有多好。身处于项目之中,还要有主人翁意识——这产品就是我的,我要做好,这是能够让你在项目推进中占据主动性的一个小秘诀。
我见过很多人在工作中摸鱼,做事情都是别人推一下,他才动一下,这样的心态是很难做好事情的,同时也会增加整体的沟通成本。我有一个同事,他在自我驱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
每次组长给他分配的需求,他在开始的时候,都会把需求的细节、要求等都沟通清楚,然后会主动给出自己的排期;在做的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他也会主动地去找对应的人沟通,并且他会想尽办法去解决,不是将就地去解决,是那种能力范围内能做到最好的解决。
我经常看到他在下班后,反复地体验他所服务的项目,而且他还会把体验不好的地方整理出来,并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做设计研究,他甚至都把有些功能的优化方案也一起做出来。
他对项目体验优化的这种主动性,对整个项目体验的提升帮助非常大。跟他合作的业务方也经常夸他,说他很专业、而且很负责,能想到很多业务方都想不到的地方。
每次完成工作后,他会主动找组长汇报,看有没有其他需求是他可以帮忙的。所以,我也经常听到周边的设计同事夸他,说跟他合作特别省心,而且自己在这个合作中,成长也非常快。
主人翁意识说起来很容易,但要做到却真的很不容易。
这需要你平时有意识地去自我高要求,并且自我设定目标,主动推进。只要有件事情做不好,就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一定是想尽各种办法去完成目标。
第二点,深入自己所服务的项目,不要浮于表面。
对于设计师来讲,你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所服务的项目。这样,你在设计需求的时候,才能思考得更全面,给出的设计方案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毕竟,你的专业性、责任性最终是通过设计交付体现出来的。如果你的设计交付不行,你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
以前,我就遇到过一个这样的设计师。每次沟通需求的时候,他都说得很好,要怎样做、会做成什么样子、能解决什么问题等,总之,如果光听他说,你会觉得这个需求交给他绝对没问题。
可是,当他的设计交付拿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实际看到的设计交付和之前他说的完全不一样。
比如说,方案的思考深度不够、对于业务逻辑也没有分析、只是浮于表面地给出了一些页面方案,而且这些页面还一点都经不起推敲,设计方案简直是漏洞百出。
然后,你跟他说交付中的问题时,他还是说得特别好,好像完全明白的样子,让你感觉他再修改后应该就没有问题了。结果,修改后的设计交付还是不行,沟通过的一些问题也没有完全改好,你都会怀疑之前是不是没有沟通过。
像这种只浮于表面的沟通,对交付的设计项目本身的业务思考、产品思考都没有,无法把有效结论呈现在项目落地上,会特别影响设计的交付时效,也会让别人对我们的专业产生质疑。
第三点,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死磕细节。
粗心大意几乎是人的常态,但你在哪里放注意力,哪里就会给你反馈。有一句俗语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对于那些特别注重设计细节的人,我都会特别地欣赏。
我有一个视觉设计的同事,就非常具有死磕细节的精神。所以,每次评审他的设计方案,我基本都挑不出来什么毛病,经常一次性地就通过了评审。比如说,有个项目快捷入口的icon风格要改成线性风格。这种方向明确的需求,大多数设计师可能会直接设计成线性icon就算完成了。
但是,这个同事在设计这些icon的时候,并不是简单设计一稿就完事了,而是尝试了非常多的视觉细节,比如尖角还是圆角、线多粗合适、闭合还是开放……经过了各种尝试对比后,他最终选了三个方案提交内部评审。
在评审中,有人提议说第一个方案的线应该再细一点,他就把之前尝试的方案也拿出来,现场对比,当场决断。最终,我们也是在他提议的三个方案中选了一个最终的方案。icon方案的一次性通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位同学对细节的死磕。
假如他没有死磕这些细节,面对评审会上提出的疑问,他只能在评审会结束后,进行调整优化,然后再组织评审会。不但会拉长整个设计周期,同时别人对他也不会有深刻的印象。
除了设计交付之外,设计师还应该站在现在看未来,去关注行业趋势,提前做出探索。设计师应该分配20%的精力在这块。“做个有远见的人,才能走得更远”,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错。
针对设计的发展趋势,提前做预判,提前做投入,在下个阶段的变化中,你就会占据主动地位。
我们都知道,在一些个性化的C端产品上,C4D的立体风格已经很普遍了,但在一些B端产品的风格上,还没有很普遍的应用。两年前的时候,我们团队中的视觉也都很少用这种风格。
但是有一个设计师就开始自学C4D软件,学熟练后,他就开始在一些项目中尝试这种风格,结果项目上线后,各方对这种视觉风格都非常认同。后来,很多项目都希望把风格更新成C4D的立体风格。可我们团队中有些设计师才开始进行C4D相关的软件学习,而他已经能够很熟练地驾驭相关风格了。凭借这种超前的预投入,这个设计师在竞争中就占据了领先的地位。
把70%的精力放在基础的设计交付上,把20%的精力花在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上,那剩下的10%要花费在哪些地方呢? 我建议你把剩下10%的精力花在设计之外学科的学习上。
想做好设计,只懂设计肯定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去学习很多关联学科的知识,因为设计本身就不只是画图,而是对场景、用户、产品的综合思考。
就像我们在“11 | 设计师的能力水平可以量化吗?”中讲到的设计师能力模型那样,对于设计师的要求可不只是专业能力。 而且在“22 | 体验设计如何从基础学科中借力?”中,我也跟你分享了设计师怎样从基础学科中借力,你可以去对应的课程中查看详情。
好多年以前,那时候我刚晋升为高级设计师,晋升之后,我就开始独立负责一个项目的设计,也就是说,我开始直接对接高级产品经理了。但是,对接了一阵子之后,我发现我有时候不能很快地get到这个产品经理说的点,我对他的关注点和思考方式了解得也不多。
为了改变这个情况,我就参加了一个产品思维的训练营。经过对产品经理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后,我对产品的理解更深了,这也帮助我在工作中更高效地与产品经理沟通,也让我培养了一些产品层面的思考能力。到后面,我们的产品经理都经常来找我讨论一些产品层面的问题。
更令人激动的是,产品思维的学习,对我以后的职业发展也帮助了很多。
当然,学习产品思维是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的决定,在后面的时间里,我也陆续学了其他领域的一些知识,比如说心理学、项目管理等。你可以结合你的实际情况,来规划你的学习方向。
今天,我结合7:2:1的原则,跟你分享了我在工作中的一些精力管理的经验。
对于设计leader来说,70%的生产力应放在响应业务需求上,保证业务需求的快速响应,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设计交付;20%的生产力放在团队的设计能力建设上,要把设计团队由资源项变能力项;10%的生产力放在团队的组织建设上,强化团队的自驱力和凝聚力。
而对于设计师来讲,70%的精力应该放在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设计交付上,因为这是设计师最根本价值的体现;20%的精力应放在专业学习和对行业趋势的关注上,了解这些,可以让你在工作中,更有前瞻性;最后,10%的精力放在设计专业之外的学科学习上,这些关联学科可以提高你的综合能力,为你的专业输出保驾护航;
做好精力管理可以让我们更有方向、更有计划地成长,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你在工作中会有意识地进行精力分配和管理吗?你的分配方式是怎样的呢?
记得在留言区和我讨论、交流你的想法,每一次思考都会成为你进步的基石。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也欢迎你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朋友。
感谢你的阅读,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