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韩健。

学习了前面15讲的内容后,我们了解了很多常用的理论和算法(比如CAP定理、Raft算法等)。是不是理解了这些内容,就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实际系统的问题了呢?

在我看来,还远远不够,因为理论和实践的中间是存在鸿沟的,比如,你可能有这样的感受,提到编程语言的语法或者分布式算法的论文,你说起来头头是道,但遇到实际系统时,还是无法写程序,开发分布式系统。

而我常说,实战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为了帮你更好地掌握前面的理论和算法,接下来,我用5讲的时间,分别以InfluxDB企业版一致性实现、Hashicorp Raft、KV系统开发实战为例,带你了解如何在实战中使用技术,掌握分布式的实战能力。

今天这一讲,我就以InfluxDB企业版为例,带你看一看系统是如何实现一致性的。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为什么是InfluxDB企业版呢?因为它是排名第一的时序数据库,相比其他分布式系统(比如KV存储),时序数据库更加复杂,因为我们要分别设计2个完全不一样的一致性模型。当你理解了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实现后,就能更加得心应手地处理简单系统的问题了。

那么为了帮你达到这个目的。我会先介绍一下时序数据库的背景知识,因为技术是用来解决实际场景的问题的,正如我之前常说的“要根据场景特点,权衡折中来设计系统”。所以当你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后,就能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了。

什么是时序数据库?

你可以这么理解,时序数据库,就是存储时序数据的数据库,就像MySQL是存储关系型数据的数据库。而时序数据,就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系统、设备状态变化的数据,比如CPU利用率、某一时间的环境温度等,就像下面的样子:

> insert cpu_usage,host=server01,location=cn-sz user=23.0,system=57.0
> select * from cpu_usage
name: cpu_usage
time                host     location system user
----                ----     -------- ------ ----
1557834774258860710 server01 cn-sz    55     25
>

在我看来,时序数据最大的特点是数据量很大,可以不夸张地说是海量。时序数据主要来自监控(监控被称为业务之眼),而且在不影响业务运行的前提下,监控埋点是越多越好,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复盘故障。

那么作为时序数据库,InfluxDB企业版的架构是什么样子呢?

你可能已经了解过,它是由META节点和DATA节点2个逻辑单元组成的,而且这两个节点是2个单独的程序。那你也许会问了,为什么不能合成到一个程序呢?答案是场景不同。

我想说的是,对于META节点来说,节点数的多少代表的是容错能力,一般3个节点就可以了,因为从实际系统运行观察看,能容忍一个节点故障就可以了。但对DATA节点而言,节点数的多少则代表了读写性能,一般而言,在一定数量以内(比如10个节点)越多越好,因为节点数越多,读写性能也越高,但节点数量太多也不行,因为查询时就会出现访问节点数过多而延迟大的问题。

所以,基于不同场景特点的考虑,2个单独程序更合适。如果META节点和DATA节点合并为一个程序,因读写性能需要,设计了一个10节点的DATA节点集群,这就意味着META节点集群(Raft集群)也是10个节点。在学了Raft算法之后,你应该知道,这时就会出现消息数多、日志提交慢的问题,肯定不行了。(对Raft日志复制不了解的同学,可以回顾一下08讲

现在你了解时序数据库,以及InfluxDB企业版的META节点和DATA节点了吧?那么怎么实现META节点和DATA节点的一致性呢?

如何实现META节点一致性?

你可以这样想象一下,META节点存放的是系统运行的关键元信息,那么当写操作发生后,就要立即读取到最新的数据。比如,创建了数据库“telegraf”,如果有的DATA节点不能读取到这个最新信息,那就会导致相关的时序数据写失败,肯定不行。

所以,META节点需要强一致性,实现CAP中的CP模型(对CAP理论不熟悉的同学,可以先回顾下02讲)。

那么,InfluxDB企业版是如何实现的呢?

因为InflxuDB企业版是闭源的商业软件,通过官方文档,我们可以知道它使用Raft算法实现META节点的一致性(一般推荐3节点的集群配置)。那么说完META节点的一致性实现之后,我接着说一说DATA节点的一致性实现。

如何实现DATA节点一致性?

我们刚刚提到,DATA节点存放的是具体的时序数据,对一致性要求不高,实现最终一致性就可以了。但是,DATA节点也在同时作为接入层直接面向业务,考虑到时序数据的量很大,要实现水平扩展,所以必须要选用CAP中的AP模型,因为AP模型不像CP模型那样采用一个算法(比如Raft算法)就可以实现了,也就是说,AP模型更复杂,具体有这样几个实现步骤。

自定义副本数

首先,你需要考虑冗余备份,也就是同一份数据可能需要设置为多个副本,当部分节点出问题时,系统仍然能读写数据,正常运行。

那么,该如何设置副本呢?答案是实现自定义副本数。

关于自定义副本数的实现,我们在12讲介绍了,在这里就不啰嗦了。不过,我想补充一点,相比Raft算法节点和副本必须一一对应,也就是说,集群中有多少个节点就必须有多少个副本,你看,自定义副本数,是不是更灵活呢?

学到这里,有同学可能已经想到了,当集群支持多副本时,必然会出现一个节点写远程节点时,RPC通讯失败的情况,那么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

Hinted-handoff

我想说的是,一个节点接收到写请求时,需要将写请求中的数据转发一份到其他副本所在的节点,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远程RPC通讯是可能会失败的,比如网络不通了,目标节点宕机了,等等,就像下图的样子。

那么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答案是实现Hinted-handoff。在InfluxDB企业版中,Hinted-handoff是这样实现的:

在这里我想补充一点,除了网络故障、节点故障外,在实际场景中,临时的突发流量也会导致系统过载,出现RPC通讯失败的情况,这时也需要Hinted-handoff能力。

虽然Hinted-handoff可以通过重传的方式来处理数据不一致的问题,但当写失败请求的数据大于本地缓存空间时,比如某个节点长期故障,写请求的数据还是会丢失的,最终的节点的数据还是不一致的,那么怎么实现数据的最终一致性呢?答案是反熵。

反熵

需要你注意的是,时序数据虽然一致性不敏感,能容忍短暂的不一致,但如果查询的数据长期不一致的话,肯定就不行了,因为这样就会出现“Flapping Dashboard”的现象,也就是说向不同节点查询数据,生成的仪表盘视图不一样,就像图2和图3的样子。


从上面的2个监控视图中你可以看到,同一份数据,查询不同的节点,生成的视图是不一样的。那么,如何实现最终一致性呢?

答案就是咱们刚刚说的反熵,而我在11讲以自研InfluxDB系统为例介绍过反熵的实现,InfluxDB企业版类似,所以在这里就不啰嗦了。

不过有的同学可能会存在这样的疑问,实现反熵是以什么为准来修复数据的不一致呢?我想说的是,时序数据像日志数据一样,创建后就不会再修改了,一直存放在那里,直到被删除。

所以,数据副本之间的数据不一致,是因为数据写失败导致数据丢失了,也就是说,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缺失的就是需要修复的。这时我们可以采用两两对比、添加缺失数据的方式,来修复各数据副本的不一致了。

Quorum NWR

最后,有同学可能会说了,我要在公司官网上展示的监控数据的仪表板(Dashboard),是不能容忍视图不一致的情况的,也就是无法容忍任何“Flapping Dashboard”的现象。那么怎么办呢?这时我们就要实现强一致性(Werner Vogels提到的强一致性),也就是每次读操作都要能读取最新数据,不能读到旧数据。

那么在一个AP型的分布式系统中,如何实现强一致性呢?

答案是实现Quorum NWR。同样,关于Quorum NWR的实现,我们在12讲已介绍,在这里也就不啰嗦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你可以看到,实现AP型分布式系统,比实现CP型分布式要复杂的。另外,通过上面的内容学习,我希望你能注意到,技术是用来解决场景需求的,没有十全十美的技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场景特点,提炼场景需求,然后根据场景特点权衡折中,设计出适合该场景特点的分布式系统。

内容小结

本节课我主要带你了解时序数据库、META节点一致性的实现、DATA节点一致性的实现。以一个复杂的实际系统为例,带你将前面学习到的理论串联起来,让你知道它们如何在实际场景中使用。我希望你明确的重点如下:

  1. CAP理论是一把尺子,能辅助我们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指导我们如何做妥协折中。所以,我建议你在实践中多研究多思考,一定不能认为某某技术“真香”,十全十美了,要根据场景特点活学活用技术。

  2. 通过Raft算法,我们能实现强一致性的分布式系统,能保证写操作完成后,后续所有的读操作,都能读取到最新的数据。

  3. 通过自定义副本数、Hinted-handoff、反熵、Quorum NWR等技术,我们能实现AP型分布式系统,还能通过水平扩展,高效扩展集群的读写能力。

最后,我想再强调下,技术是用来解决场景的需求的,只有当你吃透技术,深刻理解场景的需求,才能开发出适合这个场景的分布式系统。另外我还想让你知道的是,InfluxDB企业版一年的License费高达1.5万美刀,为什么它值这个价钱?就是因为技术带来的高性能和成本优势。比如: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数倍或者数量级的性能优势其实就是钱,而且业务规模越大,省钱效果越突出。

另外我想说的是,尽管influxdb-comparisons的测试比较贴近实际场景,比如它的DevOps测试模型,与我们观察到常见的实际场景是一致的。但从实际效果看,InfluxDB的优势更加明显,成本优势更加突出。因为传统的时序数据库不仅仅是性能低,而且在海量数据场景下,接入和查询的痛点突出。为了缓解这些痛点,引入和堆砌了更多的开源软件。比如:

所以在实施中,除了原有的时序数据库会被替换掉,还有大量的开源软件会被省掉,成本优势突出。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从实际实施看(自研InfluxDB系统),性能优势和成本优势也是符合这个预期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反对堆砌开源软件,建议谨慎引入Kafka等缓存中间件。老话说,在计算机中,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引入一个中间层来解决。这句话是正确的,但背后的成本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海量系统中。我的建议是直面问题,通过技术手段在代码和架构层面解决它,而不是引入和堆砌更多的开源软件。其实,InfluxDB团队也是这么做,比如他们两次重构存储引擎。

课堂思考

我提到没有十全十美的技术,而是需要根据场景特点,权衡折中,设计出适合场景特点的分布式系统。那么你试着思考一下,假设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存储系统,访问它的写请求不多(比如 1K QPS),但访问它的读请求很多(比如1M QPS),而且客户端查询时,对数据的一致性敏感,也就是需要实现强一致性,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这个系统呢?为什么呢?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与我一同讨论。

最后,感谢你的阅读,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有所收获,也欢迎你将它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