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袁武林。
今天,我要带你了解的是一项在IM系统中相对比较通用的、使用比较高频的,而且对系统性能提升非常明显的技术:缓存。
说到缓存,你应该不陌生。相对于磁盘操作,基于内存的缓存对耗时敏感的高并发应用来说,在性能方面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下面是谷歌的技术奠基人杰夫·狄恩(Jeff Dean)给出的一些计算机相关的硬件指标,虽然有些数据可能由于时间太久不够准确,但大致的量级基本还是一致的。
可以看到,同样是1MB的数据读取,从磁盘读取的耗时,比从内存读取的耗时相差近100倍,这也是为什么业界常说“处理高并发的三板斧是缓存、降级和限流”了。
使用缓存虽然能够给我们带来诸多性能上的收益,但存在一个问题是缓存的资源成本非常高。因此,在IM系统中对于缓存的使用,就需要我们左右互搏地在“缓存命中率”和“缓存使用量”两大指标间不断均衡。
在今天的课程中,我会围绕IM系统中缓存的使用,来聊一聊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碰到的一些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对于大规模分布式服务来说,大部分缓存的使用都是多实例分布式部署的。接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缓存常见的两种分布式算法:取模求余与一致性哈希。
取模求余的算法比较简单。比如说,用于存储消息内容的缓存,如果采用取模求余,就可以简单地使用消息ID对缓存实例的数量进行取模求余。
如下图所示:如果消息ID哈希后对缓存节点取模求余,余数是多少,就缓存到哪个节点上。
取模求余的分布式算法在实现上非常简单。但存在的问题是:如果某一个节点宕机或者加入新的节点,节点数量发生变化后,Hash后取模求余的结果就可能和以前不一样了。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加减节点后,缓存命中率下降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业界常用的另一种缓存分布式算法是一致性哈希。它是1997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一种算法,目前主要应用在分布式缓存场景中。
一致性哈希的算法是:把全量的缓存空间分成2的32次方个区域,这些区域组合成一个环形的存储结构;每一个缓存的消息ID,都可以通过哈希算法,转化为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也就是对应这2的32次方个缓存区域中的某一个;缓存的节点也遵循同样的哈希算法(比如利用节点的IP来哈希),这些缓存节点也都能被映射到2的32次方个区域中的某一个。
那么,如何让消息ID和具体的缓存节点对应起来呢?
很简单,每一个映射完的消息ID,我们按顺时针旋转,找到离它最近的同样映射完的缓存节点,该节点就是消息ID对应的缓存节点。大概规则我画了一个图,你可以参考一下:
那么,为什么一致性哈希能够解决取模求余算法下,加减节点带来的命中率突降的问题呢?
结合上图,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假设已经存在了4个缓存节点,现在新增加一个节点5,那么本来相应会落到节点1的mid1和mid9,可能会由于节点5的加入,有的落入到节点5,有的还是落入到节点1;落入到新增的节点5的消息会被miss掉,但是仍然落到节点1的消息还是能命中之前的缓存的。
另外,其他的节点2、3、4对应的这些消息还是能保持不变的,所以整体缓存的命中率,相比取模取余算法波动会小很多。
同样,如果某一个节点宕机的话,一致性哈希也能保证,只会有小部分消息的缓存归属节点发生变化,大部分仍然能保持不变。
一致性哈希既然解决了加减节点带来的命中率下降的问题,那么是不是这种算法,就是缓存分布式算法的完美方案呢?
这里我们会发现,一致性哈希算法中,如果节点比较少,会容易出现节点间数据不均衡的情况,发生数据倾斜;如果节点很多,相应的消息就能在多个节点上分布得更均匀。
但在实际的线上业务中,部署的缓存机器节点是很有限的。
所以,为了解决物理节点少导致节点间数据倾斜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引入虚拟节点,来人为地创造更多缓存节点,以此让数据分布更加均匀。
虚拟节点的大概实现过程,你可以参考下图:
我们为每一个物理节点分配多个虚拟节点,比如在上图这里,给节点1虚拟出4个节点。当消息进行缓存哈希定位时,如果落到了这个物理节点上的任意一个虚拟节点,那么就表示,真正的缓存存储位置在这个物理节点上,然后服务端就可以从这个物理节点上进行数据的读写了。
如上面这个例子,本来都落在节点3的4条消息mid4、mid5、mid6、mid7,在加入节点1的虚拟节点后,mid4和mid5落到了虚拟节点1-2上,这样mid4和mid5就被分配到物理节点1上了。可见,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打散数据的分布,解决节点间数据不平衡的问题。
通过一致性哈希配合虚拟节点,我们解决了节点快速扩容和宕机,导致命中率下降的问题及节点间数据倾斜的问题。但在IM的一些场景里,还可能会出现单一资源热点的问题。
比如,一个超级大V给他的粉丝群发了一篇精心编写的长文章,可能一瞬间服务端会有上万的文章阅读请求涌入。由于这些长文章都是作为富文本进行存储的,所以存储的数据较大,有的文章都超过1MB,而且用户还需要随时能够修改文章,也不好通过CDN来进行分发。
那么,我们如何去解决这种缓存热点问题呢?
我以上面的“长文章流量热点”的例子来说明一下。为了防止文章下载阅读出现热点时,造成后端存储服务的压力太大,我们一般会通过缓存来进行下载时的加速。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文章的唯一ID来进行哈希,并且通过缓存的一主多从模式来进行部署,主从模式的部署大概如下图:
一般来说,主从模式下,主库只用于数据写入和更新,从库只用于数据读取。当然,这个也不是一定的。
比如,在写多读少的场景下,也可以让主库承担一部分的数据读取工作。当缓存的数据读取QPS比较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从库的方式来提升整体缓存层的抗读取能力。
主从模式是最常见的、使用最多的缓存应用模式。但是主从模式在某些突发流量的场景下会存在一些问题,就比如刚刚提到的“长文章流量热点”问题。
我们对某篇长文章的唯一ID来进行哈希,在主从模式下,一篇文章只会映射到一个从库节点上。虽然能够通过增加从库副本数来提升服务端对一篇文章的读取能力,但由于文章大小比较大,即使是多从库副本,对于千兆网卡的从库实例机器来说,带宽层面也很难抗住这个热点。举个例子,单台机器120MB带宽,对于1MB大小的文章来说,如果QPS到1000的话,至少需要8个实例才可以抗住。
另外,多从库副本是对主库数据的完整拷贝,从成本上考虑也是非常不划算的。除了带宽问题,对于某些QPS很高的资源请求来说,如果采用的是单主单从结构,一旦从库宕机,瞬间会有大量请求直接穿透到DB存储层,可能直接会导致资源不可用。
为了解决主从模式下,单点峰值过高导致单机带宽和热点数据在从库宕机后,造成后端资源瞬时压力的问题,我们可以参考CPU和主存的结构,在主从缓存结构前面再增加一层L1缓存层。
L1缓存,顾名思义一般它的容量会比较小,用于缓存极热的数据。那么,为什么L1缓存可以解决主从模式下的带宽问题和穿透问题呢?
我们来看一下,L1+主从模式的部署和访问形式:
L1缓存作为最前端的缓存层,在用户请求的时候,会先从L1缓存进行查询。如果L1缓存中没有,再从主从缓存里查询,查询到的结果也会回种一份到L1缓存中。
与主从缓存模式不一样的地方是:L1缓存有分组的概念,一组L1可以有多个节点,每一组L1缓存都是一份全量的热数据,一个系统可以提供多组L1缓存,同一个数据的请求会轮流落到每一组L1里面。
比如同一个文章ID,第一次请求会落到第一组L1缓存,第二次请求可能就落到第二组L1缓存。通过穿透后的回种,最后每一组L1缓存,都会缓存到同一篇文章。通过这种方式,同一篇文章就有多个L1缓存节点来抗读取的请求量了。
而且,L1缓存一般采用LRU(Least Recently Used)方式进行淘汰,这样既能减少L1缓存的内存使用量,也能保证热点数据不会被淘汰掉。并且,采用L1+主从的双层模式,即使有某一层节点出现宕机的情况,也不会导致请求都穿透到后端存储上,导致资源出现问题。
通过L1缓存+主从缓存的双层架构,我们用较少的资源解决了热点峰值的带宽问题和单点穿透问题。
但有的时候,面对一些极热的热点峰值,我们可能需要增加多组L1才能抗住带宽的需要。不过内存毕竟是比较昂贵的成本,所以有没有更好的平衡极热峰值和缓存成本的方法呢?
对于大部分请求量较大的应用来说,应用层机器的部署一般不会太少。如果我们的应用服务器本身也能够承担一部分数据缓存的工作,就能充分利用应用层机器的带宽和极少的内存,来低成本地解决带宽问题了。那么,这种方式是否可以实现呢?
答案是可以的,这种本地缓存+L1缓存+主从缓存的多级缓存模式,也是业界比较成熟的方案了。多级缓存模式的整体流程大概如下图:
本地缓存一般位于应用服务器的部署机器上,使用应用服务器本身的少量内存。它是应用层获取数据的第一道缓存,应用层获取数据时先访问本地缓存,如果未命中,再通过远程从L1缓存层获取,最终获取到的数据再回种到本地缓存中。
通过增加本地缓存,依托应用服务器的多部署节点,基本就能完全解决热点数据带宽的问题。而且,相比较从远程L1缓存获取数据,本地缓存离应用和用户设备更近,性能上也会更好一些。
但是使用本地缓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那就是数据的一致性问题。
还是以“长文章”为例。我们的服务端可能会随时接收到用户需要修改文章内容的请求,这个时候,对于本地缓存来说,由于应用服务器的部署机器随着扩缩容的改变,其数量不一定是固定的,所以修改后的数据如何同步到本地缓存中,就是一个比较复杂和麻烦的事情了。
要解决本地缓存一致性问题,业界比较折中的方式是:对本地缓存采用“短过期时间”的方式,来平衡本地缓存命中率和数据更新一致性的问题。比如说,针对“长文章”的本地缓存,我们可以采用5秒过期的策略,淘汰后再从中央缓存获取新的数据。这种方式对于大部分业务场景来说,在产品层面上也是都能接受的。
好了,下面简单回顾一下今天课程的内容。
首先,我介绍了缓存在高并发应用中的重要性,以及在IM系统中使用的部分场景。然后再带你了解了缓存分布式的两种算法:取模求余和一致性哈希。
最后,我着重介绍了业界通用的三种分布式缓存的常见架构。
面对高并发业务带来的流量压力,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缓存的使用是目前为止最有效的提升系统整体性能的手段。作为系统优化的一把利器,如何用好这个强大的工具,是你需要去不断思考和学习的。希望今天介绍的这几种缓存使用的姿势,能够让你有所收获,并能在自己的业务中去尝试实践。
最后给你留一道思考题:
L1+主从模式下,如果热点数据都被L1缓存层拦截命中,会导致主从缓存层相应的这个热点数据,由于长时间得不到读取而被LRU淘汰掉。这样,如果下线L1缓存,还是会有不少的请求直接穿透到DB存储层。那么有没有办法,能够让主从缓存在有L1缓存层的情况下,依旧能保持数据热度?
以上就是今天课程的内容,欢迎你给我留言,我们可以在留言区一起讨论,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