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

你好哇。

你可能都不知道你为什么叫生生,但这不重要,反正在从现在开始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你就是生生了。

两年前的今天,我和 Lufus 在极客时间上开始连载一套教人怎么拍照片儿的课,当时我事儿妈似的跟平台方建议不要碰“摄影”这个词,但最后讨论来讨论去,为了更方便传播,那套课还是定了《摄影入门课》这样的标题。

那套课说是入门课,但结束语的标题是《过好生活本身远比把他们拍下来重要》,基本就是让人放下相机立地成佛的一讲,因此我经常说,包括在上次那套课里都说,那是一套没用的课,因为正经拍照片儿这个事儿,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是刚需,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谁还稀罕照片儿这个东西呢?

但,在极客时间这样一个主打 IT 技术学习的平台,那样一套没用的课,以截至目前的销量来看,基本等于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在抖音快手上那些“摄影小技巧”狂轰滥炸的战争岁月里,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愿意从最枯燥的光圈、快门和 ISO 开始学怎么拍照片儿,让我感到很意外。

在上次那套课结束的时候,我写了那篇立地成佛的结束语,上万字,读着非常啰嗦,非常耗时间,而且内容基本与课无关,更多的是关于我自己非常私人的生活和从中萌生出来的一些想法,但那篇结束语,据我所知, 貌似被很多朋友认为是那套课里最带劲的一讲。

《摄影入门课》完结以后,有人希望我们可以再开一门后期课,有人希望我们可以再开一门手机摄影课,有人希望我们可以再开一门外拍实践课,但这些东西我迟迟都没有做,因为从那时候开始,我自己就已经不怎么拍照片儿了,更准确一点来说,就是,我很难把相机从包里掏出来了,即便掏出来,我也很难按下去快门了。

不要慌,这不是一个已经不爱拍照片儿了的人跑这儿靠教课骗钱来了,这世上还有一些东西让我非常愿意相机不离手,这很可能就是这次我们最后要聊到的最核心的东西。

这次我不打算把这个东西弄成课,虽然里面会有很多很多技术讲解,但我觉得他不太是课,更多的是想围绕着拍照片儿这个事儿把话题扩展下去,每次都不会很长,只抓住一个小东西聊,不再追求大而全,不再像一本儿说明书,但相信我,照这样聊下去,反而会比上一次的课讲得还要细。

《摄影入门课》写得非常详实,非常数据化,非常有极客气质,就像说明书一样,每一讲都漫散着只在乎扫盲是否成功的不良情绪,而且碎碎叨叨,一动笔就下去大好几千字,心态和姿态都不够好,我深深反省,虽然扫盲效果确实还不错,但也确实有点儿招人烦,所以这次不能这样。

我最开始决定要着手写《去无方向的信》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老被人家问问题,大家都没系统学过,大家也懒得系统学,所以问出来的问题都特别不好回答,主要是,真的很难用一个单一的答案完全解释清一个问题,因为知识点是很难独立存在的,尤其是拍照片儿这个事儿,所有东西都是相互制衡的。

所以,我就打算根据我常被问到的一些问题,写出一套系统的类似于答案信似的东西,以后谁再问我问题, 我就甩一封信过去。

但一封信就能解决一个问题么?显然不能,所以基本所有信在最开头都有一个“关联前提阅读”的链接,你可以跳转到之前的某一封或几封信,跳转过去的信的最开头可能也有“关联前提阅读”,你可以继续跳。

总之,这可以是一个无休止的转圈儿,复习完前面再回来继续往后看,你不用担心前面聊过的东西你忘了,只要一封信里涉及到了前面的内容,一定会有相关的关联阅读链接,你随时回去看就好。

我记得“记忆”这个东西有研究说没什么新鲜的,就是重复,重复七次还是几次来的,就很难忘了,《去无方向的信》大概就是这么个东西吧。

贯穿其中很多知识点,我可能经常会抛出一些我还没有讲过的概念,但不会像之前那套课一样埋头儿讲知识点了,我会顺着往下讲,你可能看着会挺蒙,但不要紧,你就顺着往下看就行了,看不懂就硬看,硬看。

因为,如果这个概念真的重要,之后一定还会出现,很可能会频繁出现,会根据每封信不同的主题以不同的形态出现,等这个概念以不同的样子在不同地方出现七次还是几次来着,我估计大概你也就知道那是个什么东西了,那不是我讲的,是你自己 get 到的,就很难忘了。

咱们在聊其他的同时,把技术点也都带过,况且,还有例图帮忙。

《摄影入门课》的例图偏展示性,但这次的例图不光有展示作用,很多更是冲着实用性去的,每一张照片儿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因为我要直接讲这些照片儿,掰开了揉碎了。

比如有一张 Gueorgui Pinkhassov 拍的大白鸡,就光讲那只鸡,我就能给你写出去三四封信,你想想,还能有什么问题讲不清楚。

当然,起展示作用的图也肯定不会少,大几百张吧。

刚才说过,上次那套课像一本说明书,大而全,遇到技术问题,翻开,就可以准确查阅到详解,但拍照片儿这事儿,从技术角度去看,其实也就那些知识点了,所以我这次是不可能讲出太多新的知识点的,我们要做的,是换一个角度看他们。

知识毕竟是死的,罗列知识点是不好使的,重要的是我们要怎么用他们,所以我会聊很多实例,会聊很多个人经验和体悟,希望最后,我们拿起相机,脑子里不再是一锅粥。

但不管怎么说,技术始终是最无聊的东西,所以这次我会尽快把这个部分过掉,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这个专栏聊完技术之后的内容,我写《去无方向的信》很强大的动力来源之一也是很想写一写技术之外的那些内容,不过,还请放心,讲技术的部分我也写得很努力,跟上次那课完全不一样。

总之,就是我没有兴趣再写出第二本说明书了。

所以,我就不打算追求理性、客观和中立了,倒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理客中在拍照片儿这件事儿上,是非常不好的态度。

总会有我喜欢的照片儿和我不喜欢的照片儿,如果理客中,你也许能知道每种照片儿好在哪儿,但你永远不会知道什么叫真喜欢,什么叫真不喜欢。

而照片儿这个东西,无所谓是非,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好坏,最重要的就是喜欢和不喜欢,喜欢就眼含热泪地把他捧上天,不喜欢就说它是一坨屎。

如果不是这样,你就很容易被很多无关的东西带跑,你会在意别人的评价,你会趋炎附势,你会拜倒在所谓的名气脚下,你会无差别地臣服于各种大师和假大师,所以,这套信里会有一些非常偏激的个人看法。

但在你读信的过程中,也别太过着急跟我打架,因为什么东西都要一点一点地讲嘛,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许之前被我捧上天的东西,之后突然会被我说成是一坨屎,也许之前被我说成是一坨屎的东西,之后突然会被我捧上天,也许还有些东西,会先上天,后变屎,然后又上天了。

所以,我也不打算追求确切了,倒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不可能做到,因为我再努力,也不可能突破我当时当下的认知局限。

打个比方,Josef Koudelka 是我最喜欢的摄影师,曾经没有之一,现在是之一。他是个谜一样的人,不过,通过我不懈的努力,我还是了解到了很多关于他的事情,毕竟真的很喜欢他嘛。但是,只有一个空白一直填补不上,那就是他的家庭。

由于他基本没怎么提过自己的家庭,他又一辈子躲着媒体,或者说媒体也很懂规矩,据我当时所知,没有任何一篇报道或专访有提到过他的家庭,所以我最开始一直以为他没家,在这种了解下,我看他的照片儿的时候,想过很多东西,不是刻意想啊,就是潜意识里的一些影响,那些东西至今对我都很有效。

后来,我知道了他的家庭情况,或者说,我以为我知道了他的家庭情况,突然对他和他的照片儿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新认识对我也很有效;再后来,我通过一个离他很近的中间人,知道了更多关于他家庭的信息,毫无意外地又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在此期间我一直持续不断地写东西,我在这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写,内容一定都是不准确的。即便现在,也不可能确切,因为我还没有亲⾃跟他聊过,但如果我聊过了,就能确切么?大概率也不能,所以,这就是我想说的。

我不过就是一个拍过几年照片儿的小菜鸡,在技术和理念上,我特别怕我现在觉得对的东西,十年以后还觉得无比正确,那基本意味着十年白活了,如果到死还觉得正确得不可撼动,那不如现在就直接死了算了。

我觉得,一个人要想活得有朝气,就得没谱儿,得有新东西进来,新东西出去,得完全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如果还能一直有“新喜欢的东西”和“新不喜欢的东西”那就太幸福了,“新”代表着你还在不停地接触新东西,而“喜欢和不喜欢”代表着你还有态度,永远骂街,永远热泪盈眶。

这个宇宙太大太复杂了,连最严谨的科学界都在不断地相互证伪,怎么可能有什么绝对确切的东西,基本上可以说我们听到的每一句话,如果放在足够高的维度上看,都是谣言。

所以,在往后的这一封封信里,如果有事实错误,纯属太正常,只因为他们是我当时当下所了解到的事实,我再努力,也不可能突破我当时当下的认知局限。

最后。

这毕竟是一套需要你掏钱订阅的专栏,所以我好像应该说一说这套专栏有多好,就是拉拉票画画饼打打⼴告,描绘一下订阅了这套专栏以后你能收获到一些什么……我想了想,我觉得你应该不会一无所获,但对于这种开放性的信件来说,我真的不确定你最后到底能收获些什么。

你可能会学到一些技术?可能会匡正一些思想上的误区?可能至少可以变成一个知道分子?也可能会像我一样放下相机立地成佛?不清楚,都不清楚,我常给你写信,你得空儿给我回回信,咱们就这样互相陪伴一段时间吧。

明天和明天之后的事儿,谁知道呢……咱们专栏里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