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

你好哇。

在聊摄影之前,咱们还是先来聊一聊拍照片儿吧,一是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想摄影就必须得先会拍照片儿,少数天才除外;二是因为,我自己现在还不太会摄影呢,所以,希望在我把拍照片儿的部分讲完之后的那时候,我已经会摄影了,那样咱就更好聊了。

现在手机上的相机都好好用啊,但还是不断会有人专门去买相机,单反的时代已经快彻底过去了,微单的时代鼎盛起来了,目前比较主流的微单相机大概就是索尼的 α 系列、尼康的 Z 系列、佳能的 R 系列、富士的 X 系列什么的……看重画质的买全画幅,甚至中画幅;看重颜值和重量的,或预算有限的,买半画幅;有钱烧得慌的买 Leica、买 Phase One、买 Alpa。

在镜头的选择上,要么是 24-105mm 或 18-200mm 或 24-240mm 这种“一镜走天下”的狗头,要么就是听了身边多少会拍一点照片儿的朋友的建议,买个定焦镜头,主要想拍人文的买 35mm 定,或 50mm 定,主要想拍人像的买 85mm 定,主要想拍风光的买超长焦镜头,或超广角镜头,或鱼眼镜头。

然后再配张储存卡,纠结一下是买官方的特别贵但是特别好的那种,还是随便买个闪迪的,或者更差的,省钱;接着,配几块备用电池,纠结一下是买原厂的特别贵但是特别好的那种,还是,你懂的;接着配一片 UV 镜,纠结一下是买 B+W,真货但也真花钱的那种,还是买原厂的,还是买卡色耐思腾龙之流的,假装能挡挡紫外线。

买不买闪光灯啊?买不买引闪器啊?买不买三脚架啊?买不买快门线啊?买不买反光板啊?买不买塑光罩啊?总之,就是正经能配齐的东西都配齐了,终于,我们可以开始拍点照片儿了吧?

这时候横在相机和手机之间的那道鸿沟就开始现形了。

首先,P 档(自动挡)、A 档(有些相机叫 Av 档)、S 档(有些相机叫 Tv 档)、M 档(手动挡)。

P 档不好用,而且挺老沉的东西,感觉拍出来的照片儿跟用手机没什么区别,甚至还没手机拍得好呢,另外,还显得自己特别外行,跌面儿。

A 档和 S 档到底是啥?A 档,光圈优先,大光圈有虚化,小光圈没虚化,那肯定用大光圈啊,买这么贵的相机,这么贵的镜头,要的就是这个;S 档,快门优先,快门速度快就不容易糊片儿,快门速度慢就容易糊片儿,那肯定用快的呀,得清楚,花那么多钱,要的就是这个,但为什么太阳一下山我照片儿的画质就变得那么吓人了?

ISO 是啥?为什么有那么多种对焦模式?为什么有那么多种测光模式?它们都有什么区别?关键是,测光是什么意思?AWB 又是啥?曝光补偿又是啥?间隔拍摄又是啥?靠,不如换回手机。

现在手机上的相机都好好用啊,用相机看上去很麻烦啊!但真是这样么?我们真的需要用这么多功能么?

想一想那些摄影史上,甚至是人类近现代史上超级经典且必将会永远经典下去的照片儿,大都是用全手动的胶片相机拍出来的。

手动胶片相机,首先,任何自动功能都没有,没有什么自动对焦、自动测光、自动白平衡、自动这这那那的,都没有;其次,ISO(感光度)这个东西是不可调的,ISO 的值是跟着胶片走的,你今天在相机里装个 100 的卷儿,今天就是 ISO100 的一天,你明天在相机里装个 400 的卷儿,明天就是 ISO400 的一天。

所以,当时能人为操作的“功能”只有两个,光圈 (Aperture) 和快门 (Shutter),抛开所有其他乱七八糟的功能,一张照片儿的诞生,只需要这三个参数(光圈/快门/ ISO)的加持。

再进一步,如果我们让 ISO 恒定,就像当年用胶片一样,我们需要考虑的,就只剩下两个参数了。

如果我们可以搞懂光圈和快门,仅仅只是搞懂这两个东西,我们就可以跟那些摄影大师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

退一万步说,我们至少就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把照片儿拍清楚了,不犹豫、不彷徨、不慌张,不会过曝,不会黑成一锅粥,不会虚,不会糊,不会错过任何你珍视的拍摄时机,或者说,想过曝就过曝,想黑成一锅粥就黑成一锅粥,想虚就虚,想糊就糊,可以主动选择错过所谓的“最佳拍摄时机”。

等到那时,你大概率会意识到,原来手机确实还是差点意思,原来相机确实还是挺好用的。

所以,接下来,你要开始努力学习怎么拍照片儿了,先不说有意拍不清楚的那些,就先说拍清楚的那些,拍清楚就可以,因为能拍清楚就已经很好了。

如果你觉得“拍清楚”这个标准太低了,咱们之后找时间再细聊,看看“拍清楚”到底有多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