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
你好哇。
之前咱们聊了聊定焦镜头,聊了聊变焦镜头,中间还提到了“距离”和“框”这两个概念……所以,这次一开始,先来回顾一下我之前到底都讲了些啥。
我们聊“定焦镜头”的时候说过:定焦镜头没法儿拧来拧去让画面放大缩小,但他们可以靠咱们前后走动当变焦镜头来用,各个焦段有各个焦段的视觉特点,各个距离有各个距离的视觉特点……但是,前后走动并不代表着你想近就近,想远就远,因为你得“要么横着涂,要么竖着涂”,不然容易涂花。
我们聊“变焦镜头”的时候说过:变焦镜头可以拧来拧去让画面放大缩小,但如果想用好他们,我们偏偏不能拧来拧去(长焦除外),我们反而需要把他们当定焦镜头来用,不然你就永远都搞不清他们的“框”。
我们聊“距离”的时候说过这么几点:
绝大多数情况下,“距离”是决定一张照片儿好坏最关键的密匙;
如果你用定焦镜头,你离一个东西的距离决定着这个东西在你画面里的大小占比;
如果你用定焦镜头,如果一个东西在你画面里的大小占比没有改变,说明你离它的距离也没有改变;
看同一个职业摄影师拍的不同照片儿,可能正是因为画面里各种视觉元素的大小占比一样,所以才尤其显得构图方式统一,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我们聊“框”的时候说过这么几点:
“框”就是照片儿的四条边;
你需要对“框”里的一切负责,你需要把所有你不想负责的东西都隔在“框”之外;
你得非常熟悉你常用的几个焦段的“框”,你得知道你一举起相机,能拍到多大范围;
咱们这次就是要把所有这些东西都串起来。好,捋一捋逻辑:
第一步:变焦镜头其实是几个定焦镜头的集合,所以甚至可以这么说,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变焦镜头;
第二步:定焦镜头的所谓“变焦属性”给了你可以走近拍或走远拍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拍这张照片儿的时候想往前,就往前了,你拍那张照片儿的时候想往后,就往后了。而是说,你要找到合适自己的距离,然后,不管拍什么,都基本保持这个距离不再怎么变,或者说,在这个距离以外的东西,都跟你没有关系;
第三步:如果能保证镜头焦段和距离基本不变,那么“框”的取景范围就基本不变,画面中的视觉元素(人、车、花草、路牌、房子、小畜生们……)的大小占比也基本不会变;
第四步:所以,如果我们知道一张照片儿是用什么焦段的镜头拍的,我们就可以通过画面中视觉元素的大小占比反推出“距离”;
第五步:一旦推出距离,再配合最之前说的“阳光十六法则”,我们就可以推出更多有关和无关技术的信息,这个咱们之后再说。
来看照片儿。
Henri Cartier-Bresson 用过 35mm 和 50mm 镜头,但他拍的照片儿,大都很像 35mm 的视角,说明他就喜欢这个视角。
他虽然喜欢 35mm 的视角,但他不喜欢 35mm 的距离,所以最开始他用 35mm,后来改用了 50mm。如果想让 50mm 镜头拍出 35mm 镜头的视角,他就要往后退,一旦退远了,这个“法国胆小鬼”的心里就舒坦了。
所以你先看看他这些照片儿里的人,看看这些人在画面里的大小占比。然后咱们马上再来看看 Bruce Gilden。
Bruce Gilden 用 28mm 镜头近摄直闪,我说过,28mm 超级自由,夸张点说能相当于一支 21-85mm 的变焦镜头,想近就近,想远就远。但 BG 这个“纽约街头最没有道德的人”就是不能离远了拍,他就是要在大概 1m-1.5m 的这个距离拍,甚至近到半米。
50mm 本来应该把人拍得很大,但 Henri Cartier-Bresson 偏偏要拍小人儿,28mm 本来应该人小景大,但 Bruce Gilden 偏偏要拍大脸。他们对于镜头的理解,显然跟民间谣传的那种思路不一样。
再来看 Trent Parke,也是 28mm 镜头,镜头跟 Bruce Gilden 一样,但这个“澳大利亚最分裂的人”跟“纽约街头最没有道德的人”的距离选择显然不一样,他更贴近我们比较普遍的对于 28mm 的认知。但是 TP 的影调让我们很难相信这是风景如画的澳大利亚。
最后,我们看回 Alex Webb。
Alex Webb 就是把 35mm 用得特别像 35mm,我当时提到他的时候讲过,对于 Alex Webb 来说,他心里觉得最舒服的距离大概是 1.5m-3m。
你看,一切的一切都是关于距离的,当焦段和距离都固定的时候,其实“距离”就是“框”,而“框”就是你的这张照片儿,所以“距离”就是你的这张照片儿。
最后,我们再多看一眼 Alex Webb,我贴了他好多好多照片儿,而且是按照特别的顺序编排的,我可不是吃饱了撑的,所以你可一定得放大了一张一张地看看。看这些照片儿的时候,我不禁会思考一个问题,我也特别想让你跟我一起想一想这个问题:Alex Webb 这个人,到底是拍了很多很多照片儿?还是他其实就只拍了那么几张照片儿而已?
咱们之后有时间再继续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