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

你好哇。

前几次咱们一直在聊画幅,但这个东西对于咱们这种普通的摄影爱好者来说其实没那么重要,所以为什么要聊呢?因为显得专业……咳咳……重新来……

所以为什么要聊呢?因为在聊画幅的过程中,我们会隐隐地得到一些启示,我们好像明白了相机这个东西并不太是我们之前以为的那样,好像相机的好坏并不取决于相机厂商们整天叫喊的那些功能,甚至连所有人都关心的“像素”,都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才能往下继续聊。

之前你问我买什么相机比较好,我说让你等等,我说之后会告诉你,之后就是这次。而这个逻辑你也可以记住,以后如果有其他人问你有什么靠谱的相机推荐,你就像我这样回答就好了。

挑选相机要权衡这么几个方面(按重要程度排序):预算、画幅、体积和重量、像素、高感成像质量、动态范围、RAW 图质量和存储读取速度、“高科技”。

咱们一个一个来说。
 

预算

拿我自己举例子,我现在用的相机是 SONY α7RⅢ,我买这台相机的时候,预算非常充足,充足到我是可以买 Leica 的,充足到我是可以买中画幅和大画幅数码后背的。

但我也有过预算非常紧张的时候,比如在最开始买 α7RⅡ 的时候,一贫如洗,那我肯定就要非常精心地挑选相机,我要考虑很多因素,就光说价钱,我不仅要考虑相机本身的价格,我还要考虑配套的镜头和配件(原装电池、存储卡、闪光灯、三脚架等)的价格。

所以预算真的是每个买相机的人最先要考虑的事,有多少钱才能干多少事。一旦我们清楚了我们的预算,接下来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预算范围内挑选画幅。
 

画幅

没买残幅是因为好多客户不认残幅,他们会觉得“用残幅”直接等于“不专业”,跟用手机拍差不多,对他们不尊重,所以怎么也得是全画幅。后来我才知道,如果我当时买了中画幅相机,我就能定价得高一些,很多客户只看设备,不看照片儿,你要是拿一 Leica,你可厉害了你。

说回来,我当时从预算和实际需求的角度权衡了一下,最终选了全画幅相机,但全画幅就是最完美的选择了么?我之前说过,平常在生活中,我随身带的相机并不是 α7RⅢ,而是我的小 GR……RICOH GRⅢ 的画幅是 APS-C,残幅。

APS-C 相机在体积上会比全画幅的相机小很多,而理光的 GR 系列又把 APS-C 做到了可以轻松揣进裤兜的大小。你说,就吃完晚饭出门遛个弯,谁愿意带个大相机煞有介事的样子,那时候当然就只有 GR 最合适。

我嫌 RⅢ 又大又沉,即便他已经是全画幅相机里比较小和比较轻的了,但还是太大太沉,所以这就引出了我们的下一个权衡点。
 

 

体积和重量

现在又进入了人人买全幅微单的时代,全幅微单比单反小很多,轻很多,但我估计,大概 5 年之内,历史就会重演,因为现在的全幅微单还是很大很沉。

我来跟你说一下“沉”对我的影响:我现在是个胖子,我自己身上的肉我自己都快背不动了,所以多负重一点点我都累得想死。有好几次我拿着 RⅢ 去拍照片儿,背着相机包,还没到地儿呢,我就想回家躺着了。

我来跟你说一下“大”对我的影响:我目前比较喜欢拍人,而且距离很近,三米到半米,在这种距离下,相机给人的压迫感是很强的,而我最怕的,就是我镜头前的人感觉到压力。RⅢ 黑乎乎的一坨,不管是体积还是颜值,都让人非常紧张,多少次我都被人误认为是记者,要曝光什么什么东西。

所以我才觊觎富士的 X100 系列,如果我拿着这个系列的相机去拍照片儿,大家会觉得我是“游客”,大家对“游客照”基本不会有戒心。当然了,如果有钱能买得起 Leica,我也就不考虑 X100 系列了。

体积和重量是最影响你买了相机以后会不会经常把他带出去拍照片儿的因素。大的相机,沉的相机,你就不爱随身带着,不爱随身带着,你就没法用他拍照片儿,没法用他拍照片儿,你就白买他了……就像大多数人一样。

之前我问过一个问题,如果大画幅的画质那么好,为什么我们不都用大画幅相机拍照片儿,这就是原因了……当然首先得说是大画幅相机的操作技术门槛太高,然后再说,门槛稍微高一点,就不好把他搬出屋。
 

 

像素

我的小 GR 是 2400 万像素,我的 RⅢ 是 4200 万像素,在我看来,这是目前比较合适的画幅像素匹配。小 GR 作为一台 APS-C 画幅的相机,像素比 2400 万再高就比较危险了,而 RⅢ,虽然是全画幅,但到了 4200 万像素这个级别,在相对极端的拍摄条件下,画质也会让人有点担心。

富士那台假的中画幅相机,1 亿像素,真是替他们着急,如果那台相机是四五千万像素,该多好!但是我明白,不是他们不懂瞎做,只是因为这个市场特别喜欢看“像素”,谁像素高谁就牛逼,手机都有 1 亿像素的相机了,管你是不是中画幅呢。

上次我们提到了单颗像素的大小,我说单颗像素越大,处理光的能力就越强,单颗像素越小,处理光的能力就越弱。在光线好的时候,其实相邻画幅在画质上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但在光线不好的时候,单颗像素大的相机对比单颗像素小的相机就会在两个方面有明显的优势——高感成像质量和动态范围。

 

高感成像质量

“高感”的意思是“高感光度”,“高感表现如何”的意思是当我们把相机的 ISO 调到 1600、3200、6400 或甚至更高的时候,画面的纯净度如何……而纯净度如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噪点控制。

单颗像素面积小,噪点就很难控制,除非有非常厉害的降噪算法。但目前,针对 JPG (JPEG) 图,兴许还可以,但针对 RAW 图,并没有那样成熟的技术。

我的 SONY α7RⅢ 按理说应该算是比较好的平民相机了,全画幅,4200 万像素,但说实话,我觉得这台相机的高感表现中规中矩,因为我经常在光线环境非常极端的情况下拍照片儿。如果我用胶片,我不太会在意胶卷的感光度,夜拍卷无非是颗粒大一些,但数码不一样,数码的噪点和胶片的颗粒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

我记得我之前也说过,黑白噪点我是能忍的,但数码最讨厌的就是有彩色噪点,高感加彩噪,不光影响清晰度,甚至会影响到照片儿的色彩还原。所以我目前用的这台相机,对于我来说,就是凑合用而已,小心翼翼地用。

我臆想一下啊,如果 SONY α7RⅢ 可以是两三千万像素,这台相机就神了。四千万像素很尴尬,平常在手机或电脑上看,看不出区别,放大输出又没有明显的面积优势,不如降到两三千万,以保证画面纯净度。

但当然了,大多数人都不像我一样会经常在极端光线环境下拍照片儿,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四千万像素肯定会比两三千万像素好很多……如果他们拍的再是 JPG 图,他们就完全不必过分在意高感表现这个东西了。
 

图片

 

动态范围(宽容度)

动态范围的意思就是相机能同时记录到多少高光细节和暗部细节。

人眼的宽容度是很高的,能在看清高光的同时看清阴影,但因为相机不是人眼,所以你拍一段时间照片儿,你就会发现,如果保证高光区域的正确曝光,暗部区域就经常会死黑一片,如果保证暗部区域的正确曝光,那么高光区域就经常会白花花的过曝掉……于是,相机的动态范围就变得很重要了。

动态范围大的相机,可以在后期尽可能地找平光比,动态范围小的相机,后期比较吃力。但考虑动态范围的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会不会经常在大光比的环境里拍照片儿。或者说,你会不会经常在光线极端的环境里拍照片儿,如果没有,那就不用特别考虑这一点。

 

RAW 图质量和存储读取速度

(不同厂商的 RAW 图文件名后缀不一样:SONY 是 .ARW,Canon 是 .CR2 或 .CR3,NIKON 是 .NEF,FUJIFILM 是 .RAF,Pentax 是 .PEF,RICOH 和 Leica 是 .DNG,等等。)

JPG 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那种照片儿的格式,RAW 图就是相机能记录的不加任何机内后期和渲染的原始图片格式,RAW 格式不会对照片儿有任何形式的压缩,他会尽可能多地保留光线信息和颜色信息……而保留的原始信息越多,后期的空间就越大。

比如说我可以把略微过曝的高光区域拉回来,可以把欠曝的暗部区域提起来,可以更大幅度地调节照片儿的白平衡等等。所以,刚才我说的动态范围,需要在拍摄 RAW 图的前提下才能派上用场。

JPG 格式的照片儿,基本上拍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谈不上什么动态范围,过曝和欠曝都很难靠后期修正……但 RAW 图,可以实现下面这样的效果:
 


 
各家厂商对 RAW 格式的优化程度各不相同,在其他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有些厂商对 RAW 图的优化做得比较好,有些就一般。其实我觉得 SONY 的 RAW 图质量就一般,最明显的就是在拍摄风光题材的时候,面对大面积的纯色色块,比如天空、湖水、墙面什么的,稍加后期就会出现色阶断裂的情况。

而我之所以可以忍受 SONY 非常一般的 RAW 图,是因为我不怎么拍风光,偶尔拍一下,断裂就断裂吧,后期的时候小心一点就好……我非常清楚我需要的是什么,所以我就非常清楚我可以舍弃什么。

然后咱们继续说存储读取速度。

我这台相机拍的 RAW 图,一张大概 86 兆 (86MB),举一个粗暴无脑的例子,吃鸡或者王者荣耀这样的游戏的大小,也就不过相当于我的十几张照片儿……所以我需要这台相机有支持插入高速卡的卡槽,不然的话,我拍两张照片儿,机器就要瘫痪两秒钟,吃力地运算,就更不用说连拍了。

事实上,我从来不用连拍这个功能,但如果我用,比如我是个拍野生动物的,或者我是个体育记者,专门拍短跑啊、滑冰啊、赛马赛车啊什么的,我就更需要这台相机对数据的存储和读取速度快。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你需要非常明确自己的需求,才有可能真的有能力去权衡前面咱们说的这些东西……这就回到了我常说的那句话:你得知道你自己到底想干嘛。

而摄影,最难的一点,就是这点……技术永远是简单的,就那点东西,但太多人都不清楚自己想干嘛,所以,他们的“灵感”会枯竭,他们的相机会吃灰,我不希望你是他们中的一员。

 
高科技

这是覆盖率高达 92% 的 759 个相位式对焦点,你得知道你自己到底需要不需要这个东西;这是眼控对焦,甚至是鸟眼对焦,你得知道你自己到底需要不需要这个东西;这是 30张/秒 的连拍速度,你得知道你自己到底需要不需要这个东西;这是 1/500s 的闪光灯同步速度,你得知道你自己到底需要不需要这个东西;这是触摸屏加 720° 翻转屏,你得知道你自己到底需要不需要这个东西。

……

如果你不需要这些,你就尽量不要为这些没用的东西买单。

但很糟心的是,如果一台相机卖得贵,基本上全是因为这些东西在抬价。就从基础功能来看,我觉得我的 RⅢ 不值那么多钱,但 RⅢ 作为 SONY 当时的旗舰,是非常“高科技”的一台相机。所以我非常清楚,我为很多我肯定不会用的“高科技”白掏了好多钱。

 
真要我说,买相机,就在基础功能说得过去的相机里选一台长得最好看的,或者说你看着最顺眼的,尽量轻便,因为什么都不如你愿意拿着他出去拍照片儿更牛逼了……相机再高级,你不拍,也没用,废品一样。

所以哪台相机是全宇宙最好用的相机?就是你对他足够了解的,你愿意带他出门的,你用着最顺手、最能满足你需求的,当然前提是你的需求足够明确,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觉得,如果 RICOH 保持自己的风格出了全画幅的 GR,对于我来说,那应该就是全宇宙最好用的相机了吧,但是,我又转念一想,如果 Leica 倒闭清仓大甩卖了,哈哈哈,那我肯定买 Leica 了。

 
我刚才有说过,人人微单的时代在 5 年内会重蹈人人单反时代的覆辙,相机现在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手机。我觉得用手机拍照片儿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你可能需要搞清手机相机和专业相机的区别,这样,在你真的需要相机的时候,你才能在未来大家都放弃相机的那个时代,依然选择相机。

咱们下次聊这个事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