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

你好哇。

在聊颜色是对是错的那封信最后我提出了一个话茬,我说多看好照片儿固然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但如果能知道要怎么看照片儿,看照片儿的时候要看什么,效果肯定会更好,这次要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其实这封信的前提关联阅读,我真有心关联他二十几封信,但那样看着太傻了,所以只关联第十九封信,那曾经是一封正经开启景深陷阱这个话题的信,在他后面有七封内容连贯逻辑顺承的信,在那封信的开头,我还关联了之前聊镜头的五封信,在聊镜头之前,我用了十封信讲阳光十六法则……而这次,所有之前的这些东西,都要来趴儿体了。

看照片是最省钱省力的一种学习方法了,以前可能也不省钱,还要买画册,但现在,在网上能看的东西太多了,我上一封信也聊过这事儿,我们比前人能看到的东西多很多,但为什么我们拍得越来越差了?

我猜一是因为相机的自动功能,二是因为由于自动功能的普及和越来越厉害,所以我们从最一开始拍照片儿的时候就没有遇到过技术难题,所以我们就以为自己技术过关,以致并不懂技术,所以我们看一张照片儿的时候就不关心技术,所以我们很少或基本不会从技术角度去看一张照片儿,所以我们就学不来那个技术,所以我们就拍不出来那些照片儿。

来看这几张照片儿:
 

 
这是 Trent Parke 第一个正经的个人项目中的照片儿,后来,在他接下来的项目中,又出现了一张类似的照片儿:
 

 
这张照片儿就很有名了,所以咱们现在假设,就我吧,我特别喜欢这张照片儿,我想拍出这样的照片儿,但我没有 Trent Parke 的微信,没法儿问他这是怎么拍的,没法儿问他用的是什么牌子的相机,没法儿问他用的是什么焦段的镜头,没法儿问他用的是什么前后期参数,没法儿问他这是在哪儿拍的,这老头儿是谁……只靠我自己,我能从这张照片儿里看出什么?

首先,我看到了阳光,看到了锋利的影子,所以我可以用阳光十六法则判断这是标准 F16 的一天,按理说只要用 F16 标准的锚点参数(1/125s F16 ISO100),就不会出现过曝的情况,但现在阳光下的老头儿显然过曝了,所以说明他没用标准的锚点参数。所以,我就只能从另外的地方想办法。

接着,我看到了阴影,我看到阴影里的人不是完全的黑影,我说过,如果室外阳光灿烂,那么在阳光灿烂的阴影中,曝光会低两三档,但现在的情况是,这可不光是阴影,从画面中能看出来,这是有个棚子的,脑瓜顶上不是露天的,所以,我认为如果想让这个遮阳棚底下曝光正确,我需要提高四档曝光。也就是说,我现在的曝光参数从标准的锚点参数,变成了 1/125s F4 ISO100。

再来,虽然阴影里的人不是完全的黑影,但也显然不是完全准确的曝光,多少还是暗一些,这说明他并没有让阴影里的曝光完全准确,暗了一档,所以就不是 1/125s F4 ISO100 了,是 1/125s F5.6 ISO100。

然后,我们看镜头和景深,看边缘的畸变,我猜这是 28mm 镜头,如果用 28mm 拍一个人完整的全身像,需要我离这个人三米远,在街拍的时候按照更保险的方式设置对焦距离,提前设置在两米多的地方比较合适。

但即便是 28mm 镜头,对焦距离设置为两三米,也很难在 F5.6 的时候有这么大的景深,画面最前面的格子西服和贴在后面的广告牌都是清楚的,所以他不能用 F5.6,他至少要用 F8。但如果用 F8,曝光就低了一档,阴影里的东西就会比现在更黑了,所以,要不放慢一档快门吧,从 1/125s 变成 1/60s。

最后,有没有证据可以佐证这个关于快门的猜测呢?有的,看后面有一个明显是步速稍微着急了一点的白衣服女人,其他不着急的人都没有拖影,但她有一点点。如果是 1/125s,她就会像其他人一样,看不出拖影,但如果是 1/60s,那么不着急的人就没有拖影,她着急,她就有拖影。

于是,在我的猜测中,最终的曝光参数就是 1/60s F8 ISO100。

这是一张在悉尼拍的照片儿,悉尼的阳光非常炽烈,而且通过简单地了解了一下拍摄背景,我还知道这老头儿穿了一件白衣服,根据我们前面讲过的东西,我们可以知道,在这种阳光下拍白色的东西,那就不是 F16 的标准了,得是 F22 的标准才能准确曝光,但我们现在用的是 1/60s F8 ISO100,比准确曝光足足高了五档曝光,所以,这个站在阳光下的白衣服老头儿就彻底白了。

以上这个过程,我写了好多好多字,但其实,在实际看照片儿的时候,这些猜测都是在脑子里一闪而过的,没有文字看上去的那么复杂。另外,Trent Parke 拍这张照片儿的时候到底是不是这个参数?根本不重要,这件事儿最重要的是这样的思考过程和看图习惯。

话虽如此,但我还是对自己有点信心的,我相信即便不是这个参数,也不会差太远。

而作为 Trent Parke,他本人一定非常熟悉这一套设备组合和这一组曝光参数,所以他就可以频繁地使用,且稳定地输出。至于为什么 “White Man” 比其他使用了类似手法的照片儿出名,是因为之前,他用这个手法,只是给画面里增添了一个亮点元素,但 “White Man” 是用这种手法生生造出来了一个主角。

在第十九封信里,我从镜头的使用可以推出距离和“框”,而现在,把所有我们之前聊过的东西都捡起来,翻来覆去地想起阳光十六法则和衍生法则,想起锚点参数,想起镜头焦段,想起对焦距离,想起景深陷阱,想起我们过往的生活常识和拍摄经验……这样,我们看一张照片儿,就能把他彻彻底底地看穿了。

我们看照片儿,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了,“这照片儿光影真棒”“这照片儿构图真棒”“这照片儿颜色真棒”“这照片儿抓人物表情抓得真棒”,这确实是在看照片儿,但如果你只是这么看,你很可能学不到什么东西。咱们之后还会再提起看照片儿的事儿,到时候很可能我就换说法了,但到时候是到时候,到时候再说到时候的,至于现在,你就先按今天说的方法看一段时间照片儿吧。

咱们之后有时间再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