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
你好哇。
上次拿 Trent Parke 的一张照片儿,讲了讲我们在学习拍照片儿的过程中,应该怎么拆解一张照片儿的技术信息,其实没有太多深奥的东西,就是那老几样来回来去地权衡就好了。
会了那个方法以后,我们就可以分析很多照片儿了,尤其是之前那些用 28mm、35mm 和 50mm 的人拍的那些纪实照片儿,比如这张:
通过照片儿里的蛛丝马迹,我猜这张照片儿是用 28mm 镜头拍的,对焦距离设置在了 2m 处,大概的曝光参数是 1/60s F4 ISO100。这个参数表明,1958 年伦敦地铁贝克街站的亮度跟我们现在地铁里的亮度差不多,顶多一档曝光的事儿。
但我觉得我很可能会错估,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查一查:
首先,我查到了一些当时的文献照片儿,甚至还有差不多那个时期的纪录片资料,在图像里我感受了一把,好像跟我想的差不多。
接着,我查到了一篇关于现代伦敦地铁照明的分析文章,从文章中可以读出伦敦人好像特别在意他们的地铁,特别喜欢给他们的地铁换灯泡,只要有新型灯泡,他们就会安上试一试。所以我猜,虽然从 1958 年到现在,伦敦地铁肯定已经进行过很多次照明系统改造了,但即便在 1958 年,他们地铁的照明情况应该也不会太差。
" The underground has always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innovation, using the latest cutting-edge lighting technology. Over the years, this has included fluorescent lighting (with semi-resonant control gear for greater reliability), ceramic metal halide lighting, visible-spectrum 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compact fluorescent energy-saving lamps, electronic energy saving lamps, high-frequency T8 Fluorescent fittings, T5 cool-tip fluorescent lamps and, more recently, white LED light fittings. LEDs are now the preferred lighting technology in most industries. "
紧接着,文章写到了后面,又贴出了一个 TheGreenAge 给出的关于室内照明的节能建议,他们说在扶梯或走廊这样的区域,100 lux 的光照强度就够了,厕所和花房 150 lux,而伦敦地铁的站台用的就是 150 lux 这个标准……还有,人群聚集的区域要 300 lux,而且是至少 300 lux。
" 100 lux – Sufficient for lifts, corridors, stairs and areas that are transitory for occupants and don
'
t require any detailed work. Also warehouse areas and bulk stores. Not bright enough to read a book, but good enough for people to get around without injuring themselves and see where they are going.
150 lux – Restrooms and plant rooms. This is the level used by London Underground for platforms and which provides an adequate level of light for people to join and alight safely from trains.
200 lux – Entrance areas and lobbies require this level of light, and it is also the minimum for a restaurant dining area.
300 lux – Assembly areas, such as village halls, require at least 300 lux.
500 lux – Retail spaces should have this as a minimum light level, as should general office spaces. This level should be suitable for prolonged work on computers, machinery and reading."
然后,我又查到一篇中国照明网发布的文章,《地铁车站照明系统能耗分析及节能对策》,里面提到了扶梯区域的照明标准是 150 lux,站台区域的照明标准是 200 lux,但研究员的实测是,扶梯区域目前的光照强度不够 150 lux ,而站台区域的光照强度高于 200 lux。接着,研究员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得出结论,说这是不对的,站台其实不用那么亮,而扶梯区域反而不能暗,因为扶梯区域比站台区域更忙叨,更容易出事儿。
“制定合理的设计标准是节能的基础。乘客上下地铁站台的拥挤程度高于站厅,扶梯和楼梯的拥挤程度又高于站台。由表 3 可知,站厅照度标准 (200 lux) 高于楼梯和自动扶梯照度标准 (150 lux),显然不合理。建议照度的设计标准应该与人群的拥挤程度成一定比例。”
所以,我想,伦敦地铁估计也不会听那个什么 TheGreenAge 的话,反正,搞来搞去,就说明现代地铁的照明标准,伦敦和中国真的是差不多的。但这也并不能说明 1958 年伦敦地铁的照明情况啊,对吧?
不过不重要了,我也不再继续查了,因为我已经开始不感兴趣了。等有机会我去伦敦,我要去贝克街,先去看看夏福,然后到地铁站里,用 1/60s F4 ISO100 这组参数拍一张照片儿,看看这个参数准不准,不准也没关系,不准的话就看看差多少,然后我相信我拿着相机就能平趟伦敦地铁了。
但一想到要拿着相机平趟伦敦地铁,我就马上又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伦敦,在伦敦地铁里,能不能随便拍照片儿?有没有相关法律规定?于是,我就又查到了这么一篇文章:Tips for London Underground Photography
https://www.photocrowd.com/blog/183-tips-london-underground-photography/
我不知道看到这儿,你有没有明白这封信在说什么……没关系,我们还有一件事儿要讲呢。
我看照片儿已经养成分析照片儿的习惯了,我说过,用不了多少时间,熟练了以后,就是脑子里的一闪而已,不费事儿,所以这个习惯在我这么懒的人这儿也可以得以保留,而且越来越驾轻就熟。但突然有一天,我看到这么一组照片儿:
我最早看见这组照片儿是因为他们入围了 Leica 的奥斯卡巴纳克奖 (Leica Oskar Barnack Award) 的决赛,这是什么奖,你可以自己查一下。
当时我打开的是作品展示页面,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所以我就很自然地开始猜技术参数,我就臆想这些照片儿是怎么拍的,臆想当时的拍摄环境,臆想这些镜面反光的观察难度和拍摄难度,我甚至还在想,她如果发现了一个她心仪的镜面,会不会先帮人家擦玻璃……这组照片儿太难搞了,脑子完全乱掉了,就这样臆想了半天,我突然想到,好像应该看看作品介绍。
于是我往下翻,翻到了一个 " More about Vera Torok " 的链接,点进去以后是一篇很简短的作品介绍,我这才知道这不是单纯地满大街找镜面反光,这是多重曝光的效果,而且摄影师提到了她的一个合作伙伴,叫 Robert Pap……但她只是提到了这个人,这个人是干嘛的,他们是怎么合作的,我不知道。
于是,我就继续查,查到了一篇访谈,里面说到她有一次把已经拍过的胶卷不小心又装进相机了,等洗出来一看,看嗨了,所以这种效果的起始是因为一次失误,而 Robert Pap,是跟她一起完成这个项目的人。
他们俩各自先拍,然后换胶卷,装进相机再拍一次,最后洗出来看,虽然这是两个人不同视角的结合,但过程中两个人还是需要不断地调整拍摄策略,比如试验画面的明暗比例怎么分配会更适合双曝,哪些颜色双曝或组合在一起之后会更协调,综合来看,两个什么样的场景结合出来会更好看……最后,他们俩拍了四年,从很多很多照片儿中选出了这几张参赛。
在这篇访谈的底下,有一个 " Discover more of Vera and Robert'
s work " 的链接,我点进去以后发现是一个黄色网站,问我满没满 18 岁,我一想,我还没满 18 岁,就把那个网站给关了。
继续,我查 Vera 的生平,查到她还有其他个人项目,于是继续往下查……我不知道看到这儿,你有没有明白这封信在说什么。
咱们之后有时间再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