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开发应用程序的时候,并不是从头开发的。比如,我们用Java开发一个Web应用,并不需要自己写代码监听HTTP 80端口;不需要处理网络传输的二进制HTTP数据包(参考第4篇网络编程原理);不需要亲自为每个用户请求分配一个处理线程(参考01篇操作系统原理),而是直接编写一个Servlet,得到一个HttpRequest对象进行处理就可以了。我们甚至不需要从这个HttpRequest对象中获取请求参数,通过Controller就可以直接得到一个由请求参数构造的对象。
我们写代码的时候,只需要关注自己的业务逻辑就可以了。那些通用的功能,比如监听HTTP端口,从HTTP请求中构造参数对象,是由一些通用的框架来完成的,比如Tomcat或者Spring这些。
框架是对某一类架构方案可复用的设计与实现。所有的Web应用都需要监听HTTP端口,也需要处理请求参数,这些功能不应该在每个Web应用中都被重复开发,而是应该以通用组件的形式被复用。
但并不是所有可被复用的组件都被称作框架,框架通常规定了一个软件的主体结构,可以支撑起软件的整体或者局部的架构形式。比如说,Tomcat完成了Web应用请求响应的主体流程,我们只需要开发Servlet,完成请求处理逻辑,构造响应对象就可以了,所以Tomcat是一个框架。
还有一类可复用的组件不控制软件的主体流程,也不支撑软件的整体架构,比如Log4J提供了一个可复用的日志输出功能,但是,日志输出功能不是软件的主体结构,所以我们通常不称Log4J为框架,而称其为工具。
一般说来,我们使用框架编程的时候,需要遵循框架的规范编写代码。比如Tomcat、Spring、Mybatis、Junit等,这些框架会调用我们编写的代码,而我们编写的代码则会调用工具完成某些特定的功能,比如输出日志,进行正则表达式匹配等。
我在这里强调框架与工具的不同,并不是在咬文嚼字。我见过一些有进取心的工程师宣称自己设计开发了一个新框架,但是这个框架并没有提供一些架构性的规范,也没有支撑软件的主体结构,仅仅只是提供了一些功能接口供开发者调用,实际上,这跟我们对框架的期待相去甚远。
根据我们上面对框架的描述,当你设计一个框架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设计一类软件的通用架构,并通过代码的方式实现出来。如果仅仅是提供功能接口供程序调用,是无法支撑起软件的架构的,也无法规范软件的结构。
那么如何设计、开发一个编程框架?
我在前面讲过开闭原则。框架应该满足开闭原则,即面对不同应用场景,框架本身是不需要修改的,需要对修改关闭。但是各种应用功能却是可以扩展的,即对扩展开放,应用程序可以在框架的基础上扩展出各种业务功能。
同时框架还应该满足依赖倒置原则,即框架不应该依赖应用程序,因为开发框架的时候,应用程序还没有呢。应用程序也不应该依赖框架,这样应用程序可以灵活更换框架。框架和应用程序应该都依赖抽象,比如Tomcat提供的编程接口就是Servlet,应用程序只需要实现Servlet接口,就可以在Tomcat框架下运行,不需要依赖Tomcat,可以随时切换到Jetty等其他Web容器。
要知道,虽然设计原则可以指导框架开发,但是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设计方法。事实上,框架正是利用各种设计模式开发出来的。编程框架与应用程序、设计模式、设计原则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面向对象的设计目标是低耦合、高内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人们提出了一些设计原则,主要有开闭原则、依赖倒置原则、里氏替换原则、单一职责原则、接口隔离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上,人们总结了若干设计模式,最著名的就是GoF23种设计模式,还有Web开发同学非常熟悉的MVC模式等等。依照这些设计模式,人们开发了各种编程框架。使用这些编程框架,开发者可以简单、快速地开发各种应用程序。
前面我们一再提到Tomcat是一个框架,那么Tomcat与其他同类的Web容器是用什么设计模式实现的?代码如何被Web容器执行?程序中的请求对象HttpServletRequest是从哪里来的?
Web容器主要使用了策略模式,多个策略实现同一个策略接口。编程的时候Tomcat依赖策略接口,而在运行期根据不同上下文,Tomcat装载不同的策略实现。
这里的策略接口就是Servlet接口,而我们开发的代码就是实现这个Servlet接口,处理HTTP请求。J2EE规范定义了Servlet接口,接口中主要有三个方法:
public interface Servlet {
public void init(ServletConfig config)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public void service(ServletRequest req, ServletResponse res)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public void destroy();
}
Web容器Container在装载我们开发的Servlet具体类的时候,会调用这个类的init方法进行初始化。当有HTTP请求到达容器的时候,容器会对HTTP请求中的二进制编码进行反序列化,封装成ServletRequest对象,然后调用Servlet的service方法进行处理。当容器关闭的时候,会调用destroy方法做善后处理。
当我们开发Web应用的时候,只需要实现这个Servlet接口,开发自己的Servlet就可以了,容器会监听HTTP端口,并将收到的HTTP数据包封装成ServletRequest对象,调用我们的Servlet代码。代码只需要从ServletRequest中获取请求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就可以了,处理结果可以通过ServletResponse返回给客户端。
这里Tomcat就是策略模式中的Client程序,Servlet接口是策略接口。我们自己开发的具体Servlet类就是策略的实现。通过使用策略模式,Tomcat这样的Web容器可以调用各种Servlet应用程序代码,而各种Servlet应用程序代码也可以运行在Jetty等其他的Web容器里,只要这些Web容器都支持Servlet接口就可以了。
Web容器完成了HTTP请求处理的主要流程,指定了Servlet接口规范,实现了Web开发的主要架构,开发者只要在这个架构下开发具体Servlet就可以了。因此我们可以称Tomcat、Jetty这类Web容器为框架。
事实上,我们开发具体的Servlet应用程序的时候,并不会直接实现Servlet接口,而是继承HttpServlet类,HttpServlet类实现了Servlet接口。HttpServlet还用到了模板方法模式,所谓模板方法模式,就是在父类中用抽象方法定义计算的骨架和过程,而抽象方法的实现则留在子类中。
这里,父类是HttpServlet,HttpServlet通过继承GenericServlet实现了Servlet接口,并在自己的service方法中,针对不同的HTTP请求类型调用相应的方法,HttpServlet的service方法就是一个模板方法。
protected void service(HttpServletRequest req,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String method = req.getMethod();
if (method.equals(METHOD_GET)) {
doGet(req, resp);
} else if (method.equals(METHOD_HEAD)) {
long lastModified = getLastModified(req);
maybeSetLastModified(resp, lastModified);
doHead(req, resp);
} else if ...
由于HTTP请求有get、post等7种请求类型,为了便于编程,HttpServlet提供了这7种HTTP请求类型对应的执行方法doGet、doPost等等。service模板方法会判断HTTP请求类型,根据不同请求类型,执行不同方法。开发者只需要继承HttpServlet,重写doGet、doPost等对应的HTTP请求类型方法就可以了,不需要自己判断HTTP请求类型。Servlet相关的类关系如下:
JUnit是一个Java单元测试框架,开发者只需要继承JUnit的TestCase,开发自己的测试用例类,通过JUnit框架执行测试,就得到测试结果。
开发测试用例如下:
public class MyTest extends TestCase {
protected void setUp(){
...
}
public void testSome(){
...
}
protected void tearDown(){
...
}
}
每个测试用例继承TestCase,在setUp方法里做一些测试初始化的工作,比如装载测试数据什么的;然后编写多个以test为前缀的方法,这些方法就是测试用例方法;还有一个tearDown方法,在测试结束后,进行一些收尾的工作,比如删除数据库中的测试数据等。
那么,我们写的这些测试用例如何被JUnit执行呢?如何保证测试用例中这几个方法的执行顺序呢?JUnit在这里也使用了模板方法模式,测试用例的方法执行顺序被固定在JUnit框架的模板方法里。如下:
public void runBare() throws Throwable {
setUp();
try{
runTest();
}
finally {
tearDown();
}
}
runBare是TestCase基类里的方法,测试用例执行时实际上只执行runBare模板方法,这个方法里,先执行setUp方法,然后执行各种test前缀的方法,最后执行tearDown方法。保证每个测试用例都进行初始化及必要的收尾。而我们的测试类只需要继承TestCase基类,实现setUp、tearDown以及其他测试方法就可以了。
此外,一个软件的测试用例会有很多,你可能希望执行全部这些用例,也可能希望执行一部分用例,JUnit提供了一个测试套件TestSuit管理、组织测试用例。
public static Test suite() {
TestSuite suite = new TestSuite("all");
suite.addTest(MyTest.class);//加入一个TestCase
suite.addTest(otherTestSuite);//加入一个TestSuite
return suite;
}
TestSuite可以通过addTest方法将多个TestCase类加入一个测试套件suite,还可以将另一个TestSuite加入这个测试套件。当执行这个TestSuite的时候,加入的测试类TestCase会被执行,加入的其他测试套件TestSuite里面的测试类也会被执行,如果其他的测试套件里包含了另外一些测试套件,也都会被执行。
这也就意味着TestSuite是可以递归的,事实上,TestSuite是一个树状的结构,如下:
当我们从树的根节点遍历树,就可以执行所有这些测试用例。传统上进行树的遍历需要递归编程的,而使用组合模式,无需递归也可以遍历树。
首先,TestSuite和TestCase都实现了接口Test:
public interface Test {
public abstract void run(TestResult result);
}
当我们调用TestSuite的addTest方法时,TestSuite会将输入的对象放入一个数组:
private Vector<Test> fTests= new Vector<Test>(10);
public void addTest(Test test) {
fTests.add(test);
}
由于TestCase和TestSuite都实现了Test接口,所以addTest的时候,既可以传入TestCase,也可以传入TestSuite。执行TestSuite的run方法时,会取出这个数组的每个对象,分别执行他们的run方法:
public void run(TestResult result) {
for (Test each : fTests) {
test.run(result);
}
}
如果这个test对象是TestCase,就执行测试;如果这个test对象是一个TestSuite,那么就会继续调用这个TestSuite对象的run方法,遍历执行数组的每个Test的run方法,从而实现了树的递归遍历。
人们对架构师的工作有一种常见的误解,认为架构师做架构设计就可以了,架构师不需要写代码。事实上,架构师如果只是画画架构图,写写设计文档,那么如何保证自己的架构设计能被整个开发团队遵守、落到实处?
架构师应该通过代码落实自己的架构设计,也就是通过开发编程框架,约定软件开发的规范。开发团队依照框架的接口开发程序,最终被框架调用执行。架构师不需要拿着架构图一遍一遍讲软件架构是什么,只需要基于框架写个Demo,大家就都清楚架构是什么了,自己应该如何做了。
所以每个想成为架构师的程序员都应该学习如何开发框架。
在Tomcat和JUnit中,还使用了其他一些设计模式,在哪些地方使用什么设计模式,解决什么问题?你了解吗?
欢迎你在评论区写下你的思考,我会和你一起交流,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同事,一起交流一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