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华仔。

上一讲我介绍了PDCA执行法,它把执行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其中在检查(Check)环节,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分析原因的时候,只看到表层的原因,而没有去深挖深层的根本原因

这就会导致我们给出的解决方案治标不治本,虽然短时间内做了应急处理,但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相关的问题之后还会接连不断地冒出来。

5W根因分析法

怎么解决呢?这就要靠5W根因分析法了。它又叫5Why分析法或者丰田五问法,最初是由丰田集团创始人丰田佐吉提出的,后来成为丰田汽车公司获得成功的重要方法。(老板提出来的,应用也是自然的^_^)

那么,5W根因分析法到底是什么做的呢?根据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的描述,就是重复问五次“为什么”,问题的本质和解决办法就会变得显而易见。

大野耐一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问题1:为什么机器停了?
答: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
 
问题2:为什么机器会超载?
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问题3: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
答:因为润滑泵失灵了。
 
问题4:为什么润滑泵会失灵?
答: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问题5:为什么润滑泵的轮轴会耗损?
答: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如果到了问题1就停止追问,那么工人的措施就是更换保险丝,一段时间后保险丝肯定还会烧断。

如果到了问题4就停止追问,那么工人的措施就是更换轮轴,一段时间后轮轴又会很快坏了。

只有当追问到了问题5,才能找出停机的根本原因,这时工人的措施就是给润滑泵加上防杂质的滤网,从而彻底解决问题。

现在,5W根因分析法在其他很多企业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融入到了各种管理方法中,比如持续改善法(日本持续改善之父今井正明提出)、精益生产法(美国学者研究丰田后提出的管理哲学)和六西格玛法(摩托罗拉提出的管理策略,杰克·韦尔奇推广到通用公司)等。

虽然它起源于生产过程中问题分析,但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可以应用到很多场景,比如业务分析、技术学习和管理改进等。

接下来,我就针对这三类应用场景分别举例说明,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例子。

业务分析

第一个场景是业务分析。

在某交易平台的业务规划目标讨论会上,我通过3个为什么,了解到了业务目标背后的深层考虑。

问题1:为什么今年的业务目标是成交金额翻番?
答:因为只有成交金额翻番我们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
 
问题2:为什么今年要求达到盈亏平衡点?
答:因为集团要求我们的业务能够自负盈亏。
 
问题3:我们本质上还属于创新业务,为什么集团要求我们的业务能够自负盈亏?
答:因为疫情的影响,集团需要开源节流,减少非盈利业务的持续投入。

你可能觉得有些奇怪:怎么这个例子只问了3个为什么就结束了呢?

因为5个为什么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实际操作中可以是3个,也可以是7个,关键在于通过追问找到根本原因。

虽然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还可以继续问下去,比如:“集团为什么要开源节流,创新业务难道不重要吗?”

但这样的问题,业务团队很难得到确切答案,因为集团的决策背景和讨论信息只有高层才知道,而且就算知道答案,也不会对业务规划目标的理解有更多的帮助。

技术学习

第二个场景是技术学习。

在某次Netty培训课上,我通过5个为什么,来验证大家是否真的深入理解了Netty网络高性能的核心原理。

问题1:为什么Netty网络处理性能高?
答:因为Netty采用了Reactor模式
 
问题2:为什么用了Reactor模式性能就高?
答:因为Reactor模式是基于IO多路复用的事件驱动模式。
 
问题3:为什么IO多路复用性能高?
答:因为IO多路复用既不会像阻塞IO那样没有数据的时候挂起工作线程,也不需要像非阻塞IO那样轮询判断是否有数据。
 
问题4:为什么IO多路复用既不需要挂起工作线程,也不需要轮询?
答:因为IO多路复用可以在一个监控线程里面监控很多的连接,没有IO操作的时候只要挂起监控线程;只要其中有连接可以进行IO操作的时候,操作系统就会唤起监控线程进行处理。
 
问题5:那还是会挂起监控线程啊,为什么这样做就性能高呢?
答:首先,如果采取阻塞工作线程的方式,对于Web这样的系统,并发的连接可能几万十几万,如果每个连接开一个线程的话,系统性能支撑不了;而如果用线程池的话,因为线程被阻塞的时候是不能用来处理其他连接,会出现等待线程的问题。
其次,线上单个系统的工作线程数配置可以达到几百上千,这样数量的线程频繁切换会有性能问题,而单个监控线程切换的性能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工作线程没有IO操作的时候可以做其他事情,能够大大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

这种场景在晋升答辩的时候也会经常发生。评委在考察申请者能力的时候,很喜欢用“夺命连环问”,连续追问为什么。如果平时没有训练和积累,你很可能被问到哑口无言的地步。

对于方案选择相关的问题,你可以用第24讲介绍的3C方案设计法,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选择更加有理有据。

而对于技术深度相关的问题,你可以先按照第19讲介绍的链式学习法学习某项技术,然后再搭配5W根因分析法来训练自己,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把深层逻辑吃透。

这样在晋升答辩的时候,你就能从容应对,不用再害怕评委针对技术深度展开“夺命连环问”了。

管理改进

在某次项目延迟问题的讨论会上,我通过6个为什么,把项目延迟的核心原因找了出来。

问题1:为什么项目延迟了?
答:因为要等测试环境进行测试。
 
问题2:为什么要等测试环境?
答:我们只有2套测试环境,2套都已经用于另外两个项目了。
 
问题3:为什么只有2套测试环境,不能搭建多套吗?
答:现在没有机器用来搭测试环境了,而且我们有将近20个子系统,搭建一套可用的测试环境耗时可能要一周。
 
问题4:为什么会没有机器,直接申请机器不就可以了?
答:运维今年的预算用完了,不能购买新机器了。
 
问题5:为什么一定要用新机器,测试环境对机器性能要求高吗?
答:测试环境对机器性能要求不高,基本能跑就行。
 
问题6:那为什么不找运维申请过保机器(使用超过3年的机器,即使没坏也要换掉)用来搭建测试环境?
答:之前没想过这个方案。

所以解决方案很简单,直接找运维借几台过保的机器用来搭建测试环境。

不过这还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在问题3的回答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另外一个问题:搭建一套环境太耗时了。

于是测试开发部启动了一个基于Docker的快速搭建环境的项目,项目完成后,任何一个开发或者测试同学花5分钟就能生成一套全新可用的环境。

注意事项

通过这3个例子,我想你已经理解了5W根因分析法的使用技巧。在实际应用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3点:

1. 问题数量不是关键,找到根本原因才是关键

在介绍业务分析这个例子的时候,我已经提到,5W或者说5个为什么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3个也可以,7个也可以,关键在于找到根本原因。

所以一个最简单的提问方法就是:下一个问题是对上一个回答的进一步深入

虽然数量可多可少,但我建议不要少于3个,因为凭借3个以下的为什么,大概率找不出根本原因;但是也不要多于7个,因为如果问了7个以上的为什么还没找到根本原因,那就要审视一下问题本身是不是有问题了,比如关注的焦点偏移,前面问的是A,后面变成了问B了。

2. 首先要明确问题本身

5W根因分析法起源于生产过程,通常情况下问题都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机器停机了或者次品率升高了。但是,还有很多情况下问题本身其实是不明确的,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太一样。

如果没有明确问题就开始问为什么,无论问题多么精彩都没有意义,甚至越精彩离题越远。

比如“成交量大幅下降”,这个问题就不明确,到底下降10%、30%还是50%才算“大幅”?是同比下降还是环比下降?是某一个子业务下降很多,还是所有子业务都在下降?

如果这些问题都不明确就开始进行根因分析,就很可能得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3. 避免变成大型“撕逼”现场

在连续追问“为什么”的时候,如果双方没有对这个方法充分达成认识,被问的人很可能觉得你在挑战和质疑他,讨论的现场就会变成大型“撕逼”现场,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要先解释清楚,待会儿将采用5W根因分析法来探讨根本原因,避免挑起情绪对立,引发“撕逼”。

小结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一讲的重点内容。

  1. 5W根因分析法就是通过追问5个为什么来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得到彻底的解决方案。
  2. 5W根因分析法起源于生产过程的问题原因分析,但也可以应用于业务分析、技术学习和管理改进等场景。
  3. 使用5W根因分析法时要注意:首先要明确问题本身;问题数量不是关键,找到根本原因才是关键;避免变成大型“撕逼”现场。

思考题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留一道课后思考题给你吧。

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挫折?试试用5W根因分析法自我分析一下原因,也许这次得出的答案会超出你原有的认知。

欢迎你把答案写到留言区,和我一起讨论。相信经过深度思考的回答,也会让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