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徐文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解读Megastore的论文。
在上一讲里,我们了解了Megastore的设计目标和整体架构。Megastore虽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设计目标,但是当我们深入它的整体架构的时候,发现它还是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做了种种的妥协。
Megastore把数据按照分区划分成了很多“小数据库”,来解决Paxos算法的单节点性能瓶颈问题。而针对数据库事务,Megastore支持的是单个实体组内的一阶段事务。一旦要跨实体组,要么就要选择两阶段事务,要么就要采用并非事务性的异步消息机制。所以,Megastore虽然支持了SQL形式的接口,但是实际在应用中,仍然需要我们针对自己的数据模型进行精心的设计。
那么,这一讲,我们就看看Megastore的数据模型是怎么样的,它在底层又是如何使用Bigtable来存储数据的,它实现的实体组层面的事务又是怎么一回事儿。
在学完这一讲之后,希望你能够发现,其实Megastore并不神秘。通过有效利用Bigtable本身的各个特性,Megastore就已经能够实现很多,原先我们觉得在分布式环境下相对复杂的特性了。当然,这些特性也作出了种种妥协,使得Megastore并不能成为分布式数据库的终极方案。
事实上,与其说Megastore是一个独立的分布式数据库方案,不如说它更像一个Bigtable上的应用层的封装。那么在深入了解了Megastore的数据模型之后,相信你能够学会善用现有的系统,利用好现有系统的各种特性,就能有效组合出各类原先觉得难以做到的数据库高级特性。
实体组这个名字,我们在上一讲里,就已经反复提过很多次了。我们给出了一个抽象的概念,说它是一系列会经常共同访问的数据,也给出了一些像是用户和他的订单这样的例子。那么这一讲,我们就深入来看看,实体组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CREATE SCHEMA PhotoApp
CREATE TABLE User {
required int64 user_id;
required string name;
} PRIMARY KEY(user_id), ENTITY GROUP ROOT;
CREATE TABLE Photo {
required int64 user_id;
required int32 photo_id;
required int64 time;
required string full_url;
optional string thumbnail_url;
repeated string tag;
} PRIMARY KEY(user_id, photo_id),
IN TABLE user,
ENTITY GROUP KEY(user_id) REFERENCES User;
CREATE LOCAL INDEX PhotosByTime
ON Photo(user_id, time);
CREATE GLOBAL INDEX PhotosByTag
ON Photo(tag) STORING (thumbnail_url);
论文中的图3,一个照片分享服务的示例Schema。
我在这里列出了论文中的图3,里面是一个最简单的实体组的示例Schema。其中包含了这些信息。
首先是定义了一个叫做PhotoApp的Schema,你可以认为是定义了数据库里的一个库(database)。
然后定义了一张叫做User的表,并且定义其中的user_id是主键,并且定义了这个表是实体组(Entity Group)的一个根(Root)。一条User表的记录,就代表了一个用户。
接着,定义了一张叫做Photo的表,其中的主键是user_id和photo_id两个字段的组合。并且,这张表是关联到前面的User表这个根上的。这个挂载,是通过user_id这个字段关联起来的。这个关联关系,就是我们上一讲所说的“挂载”。
实际上,我们可以有多个表,都关联到User表这个根上。而所谓的实体组,在逻辑上就是一张根表A,并且其他表可以通过外键,关联到根表A的主键上。并且,这个关联是可以层层深入的。比如我们还可以再定义一个表,叫做PhotoMeta,里面可以再通过user_id和photo_id,再关联到Photo表上。
最后,Schema里分别建立了两个索引:
如果你仔细看一下这个Schema,你会发现其实这个Schema的定义,更像是我们前面见过的Thrift或者Protobuf的定义文件。每个字段不仅有类型,还有是否是required以及optional,并且我们可以定义repeated的字段,也就是有某一个字段在某一条记录里面是List。
这个其实是我们在大数据系统中常见的一种技术方案。为了减少数据需要跨越特定的服务器进行Join,不如直接支持嵌套的List类型的字段。而Megastore也直接使用了Protobuf的Schema,使得跨语言跨团队使用Megastore变得更加容易了。
抛开这些题外话,我们一起看看为什么在一个实体组内,我们可以让数据经常共同访问,而跨越实体组就不合适呢?
其实只要观察一下上面的这个示例Schema,在Bigtable内是如何存储的,你自己就能得出答案。
我把论文里面的图5,也就是前面的PhotoApp表在Bigtable里是怎么存储的放在了这里,并把示例数据分别标成了绿色和蓝色。对于PhotoApp里的User和Photo这两张表,是存放在同一张Bigtable的表里的,其中,绿色部分的数据是来自User表的,而蓝色部分的数据来自Photo表。
可以看到,我们是直接拿User表的主键user_id,作为了Bigtable里的行键。而对于Photo表,我们是拿user_id和photo_id组合作为行键,存放在同一张表里。因为Bigtable里面的数据,是按照行键连续排列的。所以,同一个User下的Photo的数据记录,会连续存储在对应的User记录后面。
在前面的第9讲解读Bigtable这篇论文的时候,我们说过在Bigtable里,数据是按照行键分区的,实际的数据存储,也是按照行键连续存储的。并且,当我们用一个行键去Bigtable里面查询数据的话,Bigtable会有Block Cache,也就是把底层的SSTable的整个Block都获取回来。而这个里面,其实就会包含当前行键前后连续行键所包含的数据。
所以,当我们去查询某一条User记录的时候,会有非常高的概率,直接把User记录下的Photo记录一并获取到,而不需要再次访问对应的硬盘。自然读写的性能,就会比随机布局的数据要好上很多。在Megastore的论文里,这样的数据布局是被称之为对Key进行预Join(Pre-Joining with Keys)。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热点问题,Megastore支持你对数据表添加一个SCATTER参数,添加了这个参数之后,所有的行键都会带上Root实体记录的Key的哈希值。这样,虽然同一个实体组里的数据还是连续排列的,但是同一张表的两个连续实体组的Root记录的Key,就不一定存储在一个服务器上了。
而数据库里的每一个列也非常简单,我们就直接使用Bigtable的Column就好了。而且Megastore这样混合一个实体组里的多个表的结构,其实是非常适合Bigtable的。因为Bigtable的列是稀疏的,对于不存在的列,并不需要存储,当然也不会占用存储空间。这样,虽然一个Bigtable里的表,实际存放了一套实体组的Schema下的很多张表,但是并不会存在存储上浪费的情况。
了解了Megastore的实际数据是怎么存储在Bigtable里的,我们再来看看它的索引是怎么回事儿。
Megastore的索引,分成了两种类型,一个是本地索引,另一种叫做全局索引。本地索引的数据,是直接存储在实体组“内部”的,它是我们已经确定是哪一个实体组的情况下,去寻找具体的记录位置。这个,你可以看看我在上一讲里,放过的论文图2里面索引的位置。
而我们通过看前面的Schema的例子也会非常清楚,PhotosByTime这个本地索引,需要通过user_id和time这样两个字段才能查询到。其实,也就是我们先通过user_id,知道是哪一个User实体组,再在这个实体组里查询数据。
CREATE LOCAL INDEX PhotosByTime
ON Photo(user_id, time);
本地索引,索引中需要包含实体组的根的主键信息。
而另一种全局索引,就不需要预先知道是哪一个实体组了,但是它的更新就不是实时的了。最新的数据更新,不一定会在全局索引里反映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论文里说,全局索引是弱一致的。我们也不难猜到,全局索引应该是异步更新的。
除了把索引区分成本地索引和全局索引之外,Megastore在索引上,还花了更多的功夫做了三点改造,让Megastore支持了更加复杂的索引功能。
第一点,是Megastore支持在索引中存储数据。
传统的数据库索引里,往往只存储指向具体数据记录的主键。这就意味着,当我们查询数据的时候,需要两次请求:第一次请求是查询索引,拿到对应数据记录的主键;第二次请求是再通过主键,去查询对应的整条数据,然后拿到我们需要的字段的值。
而在Megastore里,你可以通过一个STORING语句,指定索引里存储下对应的数据记录的某一个字段的值。这样,我们的查询只需要检索索引,就能拿到需要字段的值。
这个优化听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在分布式数据库里其实作用很大。在一般的单机数据库里,索引和数据都是在同一台服务器上,所以索引里不存储数据,只是多了硬盘随机访问的压力。但是在分布式数据库里,如果我们的索引和数据不存储在一个节点上,就意味着还会多一次网络往返,进一步会拉低整个集群的性能。
不过,需要显示指定索引里存放哪一个字段,也意味着开发人员需要预先判定,业务中未来特定的查询会使用到的字段值,其实这也给开发人员带来了很多挑战。
第二点,是Megastore支持为repeated类型的字段建立索引(Repeated Indexes)。
这里对应的例子,仍然是前面的PhotosByTag索引,它对应的索引字段,是Photo这个实体里的tag这个字段。tag这个字段,在Photos表里是申明为repeated的,也就是一张Photo表里面可以有多个Tag。
而Megastore会为里面的每一个tag都记录一条索引。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索引,反向查询到某一个tag关联到的所有的Photo记录。Megastore这种支持repeated字段的索引,使得我们不需要为这样的单个repeated字段,去单独建立一张子表。无论这张子表是一张独立的表,还是像Megastore的实体组一样挂载在Root表上,都很浪费存储空间,也让这个数据表结构变得过于复杂,不容易理解。
CREATE TABLE Photo {
required int64 user_id;
required int32 photo_id;
required int64 time;
required string full_url;
optional string thumbnail_url;
repeated string tag;
} PRIMARY KEY(user_id, photo_id),
IN TABLE user,
ENTITY GROUP KEY(user_id) REFERENCES User;
CREATE GLOBAL INDEX PhotosByTag
ON Photo(tag) STORING (thumbnail_url);
为repeated字段建立索引,就是为里面的每一个值都建立了一条索引记录。
最后一点,是Megastore提供了对于内联索引(Inline Indexes)的支持。
这个索引类型,是为了帮助父实体(Parent Entity)能够快速访问子实体(Child Entity)的某些字段。
还是回到论文中的例子,我们可以把Schema中定义的本地索引,PhotosByTime这个原本索引Photo实体的索引,变成User实体的内联索引。这样,User表实际上会相当于多了一个repeated的虚拟字段(virtual)。而既然是repeated字段,那它其实就是一个List。List里的每一个结构体,都存放了两个信息,一个是PhotosByTime里面的time信息,另一个是对应的这个time,对应的是Photos里的哪一条记录。
这样,通过在父实体里添加了一个虚拟字段,我们对于子实体里的数据查询,直接在父实体里就能够完成了,而不需要再去查询具体的索引数据。因为在应用开发的时候,比如在Instagram里,我们看一个用户最近的照片,都是先取到User这样的父实体,再根据user_id和索引去查询它的照片信息。当有了内联索引之后,我们在第二步查询子实体数据的时候,就可以少一次索引的访问了。
其实,Megastore的索引实现也并不复杂。每一条索引,都是作为一行数据,存储在Bigtable里的。这条记录的行键,就是建立索引的字段,和索引到的数据的主键的组合。我们还是回到论文里的例子来看:
CREATE LOCAL INDEX PhotosByTime
ON Photo(user_id, time);
而这样的索引,其实是充分利用了Bigtable的特性。因为Bigtable的行数据,是按照行键范围分区,连续的数据会存储在一起。所以,无论是根据索引值进行范围内查询一段数据,还是随机查询某一条数据,都会很容易。
可以看到,这个索引的实现,也和前面的实体组的数据布局一样,是充分利用了Bigtable的特性的一个很好的应用。
在聊完了Megastore的索引之后,我们最后来看看Megastore的事务和隔离性是怎么做的。因为Megastore只支持同一个实体组下的一阶段事务,那我们就可以把同一个实体组下的所有数据行,看成是一个抽象的“迷你数据库”。在这个迷你数据库上,Megastore也支持了“可串行化”的ACID语义。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数据库的隔离性。
在课程的第13讲,我们深入讲解了数据库的ACID里的隔离性I(Isolation),其实其他三个ACD都不复杂,可以说大部分我们面临的复杂性,都在隔离性这个I上。而为了让数据库对应用层来说尽量简单易用,我们希望数据库的隔离性能够做到“可串行化”,也就是在外部应用看起来,每个事务是一个一个在数据库里面提交的。这样的隔离性,会使得我们的数据库事务不会遇到脏读、不可重复读、幻读等各种异常情况。
那么,要实现“可串行化”的隔离性,当然不只有真的把所有的事务排一个队,一个个来执行这样一种办法。这样的方式,就彻底丧失了数据库事务的并发性,会大大拖累数据库的性能。现代的关系型数据库,都是采用一种叫做MVCC(Multiversion Concurrency Control)的机制来实现,中文名称叫做多版本并发控制。
这个机制,通俗来讲,就是数据库中的数据会有多个历史版本。你的每一次事务请求,都会拿到当前最新已经提交的那个版本的快照,在整个事务提交的时候,会检查当前数据库里数据的最新版本,是否和你拿到的快照版本一致。
如果一致的话,数据提交会成功,并且数据库里的版本会更新。而当有两个并发的数据库事务都会去读或者写同一份数据的时候,先尝试提交的A事务的会成功。后尝试提交的B事务,因为数据的最新版本已经变了,就会失败。而当你有一个事务正在提交,或者数据写入到一半,另一个读取事务的请求并不会读到你写到一半的数据,而是读取上一个完成提交的事务的一个快照。
看完这个对于MVCC机制的描述,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发现Bigtable的底层数据读写机制,和它非常匹配。因为Bigtable天然会存储数据的多个版本,每一次的数据写入,都是追加了一个新版本,而不是把原来的数据覆盖掉。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每一个事务提交时的时间戳,用作MVCC机制里面的版本。
Megastore的一个实体组,可能包含多行的数据。而你就要问了:可是Bigtable本身只支持单行数据的事务呀?别着急,我们完全可以使用时间戳这个版本信息,来实现基于MVCC的事务性和隔离性。
我们在提交事务的时候,需要指定一个时间戳,而不是让每一行的数据更新都使用当前的时间戳。然后我们在读取数据的时候,只需要找到最后成功提交的事务的时间戳,我们读取这个时间戳版本的数据,就是最新的版本。
而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事务提交到一半,一个实体组里的一部分数据更新了,另一部分数据还没有来得及更新,也不要紧,我们的读请求并不会读到这个数据。
正是因为这个时间戳机制的存在,Megastore对于读取数据提供了current,snapshot以及 inconsistent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其实看名字就很明白了:
看到这里相信你也猜到了,Megastore在Bigtable本身的存储系统之外,添加了一个独立的事务系统。而这个事务系统,其实就是我们在Chubby里面所说的,是一个复制日志的状态机。而我们的事务提交,是通过下面这样5个步骤来进行的:
你可以看到,其中的第3步和第4步,其实就是在Bigtable之外,又包装了一层Bigtable的单行事务机制。第3步相当于是一个预写日志(Write-Ahead-Log),而第4步,像是Bigtable里的MemTable+SSTable,我们的变更需要再更新到对应的内存和存储系统里去。
而第3、4步之间的这个时间差,也是为什么我们的数据需要区分是读取current版本,还是读取snapshot版本。current版本,就是预写日志已经完成,但是数据还没有更新到Bigtable里,那我们就等待数据更新完到Bigtable里,再获取这个最新的数据。snapshot版本,则不会等待预写日志已经完成,但是数据还没有更新到Bigtable里的数据,而是直接获取上一个已经更新到Bigtable的数据版本。
所以,如果我们所有的数据读,都是用current读,我们就能保障“可线性化”,但是它在有些情况下的延时,会比snapshot读长一些,性能会差一些。
那么,当我们出现并发写的时候怎么办呢?请你回头去看一下前面的第1步,其中会获取到最新的日志位置。两个并发写入,会在第3步,去竞争写入同一个日志位置,但是只有一个会成功。而失败的那个,就会从头来过,重新拿到新的最新日志位置,来发起事务。
看到这里,相信你就弄明白,Megastore是如何通过一个只支持单行事务的Bigtable,来实现实体组内的事务机制的了。
至于消息机制、两阶段提交,我们已经在上一讲以及更之前的Chubby论文讲解中深入剖析过了,在这里我们就不再一一重复了。
好了,这一讲,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了Megastore的数据模型是怎么样的。我们发现,无论是Megastore的实体组的设计,还是它的索引的实现,都是在充分利用Bigtable这个底层存储系统。
实体组的设计,其实是把多张数据表存放在一个Bigtable的表的方式,来让根据一个主键能够关联起来的数据,在物理上连续排布在一起。这样无论是读写数据,都有很强的局部性,数据读写的性能都会大大增强。而对应的索引,其实也是Bigtable里一行行的记录,同样是根据Bigtable行键连续分布的特性,使得根据索引的范围查找和随机查找都变得很容易。
Megastore在数据库事务层面的实现,同样是这样。和其他数据库一样,Megastore采用了MVCC这样的机制,来实现事务中对于冲突资源的处理。而Bigtable又天然地通过每个数据版本都有的TimeStamp(时间戳),很好地支持了这样的机制。
可以看到,Megastore与其说是一个数据库系统,不如说是对Bigtable的特性进行了合理封装后的一个数据应用层。固然,这些特性的使用,使得Megastore支持了很多有用的特性,比如特定实体组内的事务、数据库Schema、本地和全局的索引。
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些特性也使得Megastore更像一个专有系统,而不是一个我们熟悉的标准的关系型数据库。我们必须熟悉Megastore的这一系列底层设计,才能设计出一个合理的数据模型。而且这个数据模型,往往和我们熟悉的关系模型也会有差异。这些不足之处也限制了Megastore的推广和应用,最终Megastore也只能算是分布式数据库发展史上的一个“过渡品”,而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最后,也请你做好准备进入下一讲。在下一讲里,我会讲解Megastore是如何优化Paxos算法,使得在一个跨数据中心的远距离传输的场景下,Paxos算法仍然尽可能有还算不错的性能的。
可以看到,Megastore在数据模型和数据存储上,是重度使用了Bigtable。所以如果你对这一讲的一些内容觉得还不够清晰的话,我推荐你回头去复习一下我们对于Bigtable的讲解。
此外,对于Megastore的数据库事务部分,我为你介绍了通过MVCC的方式,来实现数据库的隔离性。如果你想对数据库的隔离性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推荐你阅读一下《数据密集型应用系统设计》的第7章的事务部分,这个对你理解事务的隔离性,特别是“MVCC是如何在数据库内部实现的”会非常有帮助。
这一讲里,我们讲解了Megastore的实体组数据、索引以及事务机制。在了解完了Megastore的事务机制之后,你觉得这个事务日志的数据应该存放在哪里呢?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来存储呢?请结合你过去那么多讲课程学习的知识,给出你的想法和设计,和周围的朋友、同学、老师共同探讨、相互学习,一起进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