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蔡元楠。

上一讲中,我们学习了如何用服务等级协议(SLA)来评估我们设计的分布式系统,并了解了几个常见的SLA指标。

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分布式系统的另外几个重要基础概念。

可扩展性

还是从我们为什么需要分布式系统讲起。原因是我们要面对的数据量越来越大,从GB到TB再到现在的PB级,单机无法胜任这样的工作。

工作中也常有这样的场景,随着业务变得越来越复杂,之前设计的系统无法处理日渐增长的负载。这时,我们就需要增加系统的容量。

分布式系统的核心就是可扩展性(Scalability)。

最基本而且最流行的增加系统容量的模型有两种: 水平扩展(Horizontal Scaling)和垂直扩展(Vertical Scaling)。

所谓水平扩展,就是指在现有的系统中增加新的机器节点。

垂直扩展就是在不改变系统中机器数量的情况下,“升级”现有机器的性能,比如增加机器的内存。

举个例子,假设你现在负责一批木材采伐的操作。你有3辆卡车,每辆车一次可以运25根木材。那么1小时最多可以运3辆卡车 * 25根木材 * 1小时=75根木材/小时。

如果要使这个系统的负荷量增加一倍,用水平扩展的办法,我们可以将卡车的数量增加到6辆;用垂直扩展的办法,我们可以使每辆卡车的运输量增加一倍,或者使每辆卡车的速度增加一倍。

你是不是已经发现了,水平扩展的适用范围更广,操作起来更简单,并且会提升系统的可用性(Availability)。

如果你的系统部署在AWS或者其他主流的云服务上,你只需要点几个按钮,就可以在现有的机器集群中增加一个新的节点。

但是,无节制地增加机器数量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机器的管理、调度、通信会变得更加复杂,出错的可能性会更高,更难保证数据的一致性等等。

与之相反,垂直扩展并没有让整个系统变得更加复杂,控制系统的代码也不需要做任何调整,但是它受到的限制比较多。多数情况下,单个机器的性能提升是有限的。而且受制于摩尔定律,提高机器的性能往往比购买新的机器更加昂贵。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对这两种模式进行取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同样地,在大数据的时代,数据增长速度越来越快,数据规模越来越大,对数据存储系统的扩展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因为表与表之间的数据有关联,经常要进行Join操作,所有数据要存放在单机系统中,很难支持水平扩展。而NoSQL型的数据库天生支持水平扩展,所以这类存储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如BigTable、MongoDB和Redis等。

一致性

可用性对于任何分布式系统都很重要。一般来说,构成分布式系统的机器节点的可用性要低于系统的可用性。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要构建一个可用性99.999%的分布式系统(每年约5分钟的宕机时间),但是我们使用的单台机器节点的可用性是99.9%(每年约8个小时的宕机时间)。那么想要达到我们的目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增加系统中机器节点的数量。这样即使有部分机器宕机了,其他的机器还在持续工作,所以整个系统的可用性就提高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保证系统中不同的机器节点在同一时间,接收到和输出的数据是一致的呢?这时就要引入一致性(Consistency)的概念。

回到之前的例子,要保证分布式系统内的机器节点有相同的信息,就需要机器之间定期同步。

然而,发送信息也会有失败的可能,比如信息丢失或者有的节点正好宕机而无法接收。因此,一致性在高可用性的系统里是非常核心的概念。

接下来,我会给你介绍几个在工程中常用的一致性模型,分别是:强一致性(Strong Consistency),弱一致性(Weak Consistency),最终一致性(Eventual Consistency)。

上面这三点我描述得比较正式,但其实都不难理解。这里,我进一步给你做个说明。

在强一致性系统中,只要某个数据的值有更新,这个数据的副本都要进行同步,以保证这个更新被传播到所有备份数据库中。在这个同步进程结束之后,才允许服务器来读取这个数据。

所以,强一致性一般会牺牲一部分延迟性,而且对于全局时钟的要求很高。举个例子,Google Cloud的Cloud Spanner就是一款具备强一致性的全球分布式企业级数据库服务。

在最终一致性系统中,我们无需等到数据更新被所有节点同步就可以读取。尽管不同的进程读同一数据可能会读到不同的结果,但是最终所有的更新会被按时间顺序同步到所有节点。所以,最终一致性系统支持异步读取,它的延迟比较小。比如亚马逊云服务的DynamoDB就支持最终一致的数据读取。

除了以上三个,分布式系统理论中还有很多别的一致性模型,如顺序一致性(Sequential Consistency),因果一致性(Casual Consistency)等,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查资料了解一下。

在实际应用系统中,强一致性是很难实现的,应用最广的是最终一致性。我们一起来看两个例子。

很多人认为银行间转账应该是强一致的。但是你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举个例子,小王给小张转账1000元,小王的账户扣除了1000,此时小张并不一定立刻就收到1000元。这里可能会存在一个不一致的时间窗口:小王的钱扣除了1000元,小张还没收到1000元的时候。

另外一个例子,在12306网站买票的功能,也不是强一致的。

如果你在12306上发现一趟列车还剩余10张车票,你发起请求订了一张票,系统给你返回的可能是“正在排队,剩余10张票,现在有15人在购买”。

这时,你可能就需要去查询未完成订单,因为系统并没有给你及时返回订票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如果有人退了一张票,这张票也不会立即返回到票池中。这里明显也存在不一致的时间窗口。

但是,最终10张票只会卖给10个人,不可能卖给11个人,这就是最终一致性所谓的“最终所有数据都会同步”。

讲到这里,你对分布式系统的扩展性和一致性就很清楚了吧?接下来再给你介绍一个重要概念。

持久性

数据持久性(Data Durability)意味着数据一旦被成功存储就可以一直继续使用,即使系统中的节点下线、宕机或数据损坏也是如此。

不同的分布式数据库拥有不同级别的持久性。有些系统支持机器/节点级别的持久性,有些做到了集群级别,而有些系统压根没有持久性。

想要提高持久性,数据复制是较为通用的做法。因为把同一份数据存储在不同的节点上,即使有节点无法连接,数据仍然可以被访问。

在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中,还有一个持久性概念是消息持久性。什么意思呢?在分布式系统中,节点之间需要经常相互发送消息去同步以保证一致性。对于重要的系统而言,常常不允许任何消息的丢失。

分布式系统中的消息通讯通常由分布式消息服务完成,比如RabbitMQ、Kafka。这些消息服务能支持(或配置后支持)不同级别的消息送达可靠性。消息持久性包含两个方面:

  1. 当消息服务的节点发生了错误,已经发送的消息仍然会在错误解决之后被处理;
  2. 如果一个消息队列声明了持久性,那么即使队列在消息发送之后掉线,仍然会在重新上线之后收到这条消息。

小结

在这一讲中,我们探讨了分布式处理系统的三个重要指标:扩展性,一致性和持久性。

结合前边提到的延迟性、可用性以及准确性,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设计分布式系统所要考虑的量化指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冲突。不可能有一个分布式处理系统在不牺牲某一指标的前提下,让每一个指标都达到最好。

作为优秀的系统架构师,我们一定要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自己系统的指标,适当做出取舍。但是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到底该怎么取舍呢?你可以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一讲中我会结合CAP定理和你进一步讨论。

思考题

对于微信朋友圈的评论功能,你觉得哪种一致性模型更适用?为什么?

欢迎你把答案写在留言区,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欢迎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