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有方法的,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霸。
大家好,我是冷冷。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首先请你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自律?是说6点起床就6点起床,说每天学习12小时就学习12小时吗?如果有时候做不到,有时候想偷懒和懈怠,是不是就称不上自律了?
我想让你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律,它是指从“不自律”的念头中,约束自己的能力。
打两颗栗子:一个能长时间专注学习的人,不是可以一直学下去,而是每一次不想学的时候,都做到了重新投入;一个坚持跑步的人,不是每天都能动力十足地去跑,而是每一次不想跑的时候,都去跑了。
一个强大的人,并不是一直坚定、从不动摇,而是在有变弱的倾向时选择了对抗,TA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变强的。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总是需要在自律和放纵之间做出选择,比如:是按时早起还是埋头再睡2小时?是踏踏实实学习还是打两把游戏?是节制饮食还是喝奶茶吃蛋糕?
这个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在痛苦和快乐之间做选择。既然是这样,谁愿意选择痛苦啊?对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在长远的快乐与眼下的快乐之间做选择,鼓励我们选择延迟满足。但是,大脑中的奖励系统,决定了我们会去选眼下的快乐。
是吧?这两个思路对我们用处并不大。后面我想到了一个新的思路:
面对懒惰、拖延、放纵的诱惑时,我们不是在快乐与痛苦之间做选择,也不是在所谓“长远的快乐”与“眼下的快乐”之间做选择。其实,我们是在一种痛苦与另一种痛苦之间做选择。
打两颗栗子:
如果选择了节制饮食,那就需要忍受克制食欲的痛苦;如果选择了吃蛋糕,那就需要面对大吃大喝之后心里特别后悔的痛苦。
如果选择了踏实学习,那就意味着暂时放弃娱乐;如果选择了打游戏,那短暂放纵之后,你会谴责自己不思进取。
所以你发现了没有?无论怎么做,都是无法逃避痛苦的,你只能在两种痛苦之中选一个。
刚想明白这个思路的那几天,我白天有其它事情要忙,没时间去完成英语口语的学习任务,只好早上4点半起床。我特别困,特别不想起,但是我想了一下,没完成当天任务也会给我带来痛苦,那我还是去忍受4点半起床学习的痛苦吧。
但如果我认定自己是在睡足觉的快乐,与早起学习的痛苦之间选,那我肯定会选前者。
我们无从逃避,我们必须经受痛苦。当你接受了这个设定,事情突然简单起来了。在面对自律和放纵的抉择时,请告诉自己,你不是在快乐与痛苦之间选,你是要在两种痛苦之间选一种忍受,那么一般这个时候,你会选择那个有意义的痛苦。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一种反向思维:在某些固定的时间里放弃自律,反而会让你变得更自律。
我们平时都会陷入这样一种困境,做事的时候想着玩儿,玩儿的时候想着还有啥任务没完成。我们经常处于分裂的状态,既没有在踏实努力,也没有在好好放松。
这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学习和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划分清楚。比如说,我们平时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如果上午忍不住懈怠和拖延,会想,没关系,等到下午再开始也来得及;如果下午也荒废了,那还有晚上呢;如果周一到周五的某一两天,被浪费了,那也没关系,我们还有周末呀!
怎样才能跳脱出这种不自律的状态呢?
我讲一下自己的具体做法:我会指定自己只能在周一到周五工作,而且只能在早上6点和下午3点之间工作。
注意到了吗?我用的是“只能”,而不是“必须”。我的意思是,其它时间,我不可以工作,我只能在这些固定的时间段工作。
如果这些时间没利用好,那我就没有其它机会进行弥补了。当我了解到自己在其它时间不可以努力不可以上进,必须只能玩的时候,我对于学习和工作,反而产生了迫切的需求感,一股叛逆之心由然而生:不让我做,我偏要做,我在周一到周五的时候,一定好好做,因为过时不候。
如果像之前一样,有过多的可以灵活操作的空间,我会倾向于继续偷懒和拖延。
这个思路也被我用在了饮食方面。今年春节到来之前,我蛮担忧的,想着,我每天一定要管住自己,不能放纵地大吃大喝,千万不能胖。但是,我连续大吃大喝了好几天,觉得好痛苦,因为吃的时候想着不能吃,然后又继续吃。
后面我告诉自己,没事,这样好了,只在周一和周四的时候保持节制,以及跑步,剩下的时间不许这么做,必须想吃啥吃啥,必须不运动,必须天天吃喝玩乐。
结果,我反而没有那种大吃大喝的心思了,反正我有无限的自由,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我不需要压抑自己,结果吃饱了就不想继续了。
因为,之前我是要求自己每天都节制,反而时时刻刻都管不住自己,做出种种报复性的补偿。
但是,我拥有了一周五天自由吃喝的权利之后,一方面是顾虑自己只有两天可以节制,所以自觉地收敛很多,一方面是没有那种叛逆的心情了,心态很平和。
所以,你看,凡是需要自我约束的地方,都可以用到这个思路:只在规定的时间里自我管理,过时不候;剩下的时间,绝对不允许自律,一定要玩儿,一定要大吃大喝。结果反而更容易达成自律的目的。
关于如何克服拖延症,如何自律,我们已经分享了不少方法。为什么需要这么多方法呢?因为,造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方法也不可能适用于全部情境,大家要做的,是根据具体的情况,使用具体的方法,帮助自己做到自我管理。
其实,并不存在纯粹的自律,一切自律的前提,是有一个隐形的外部约束。如何理解呢?
比如说,你要求自己每天早起,是因为你怕学习时间不足,考不出好成绩。在这里,“考试”就是那个外部约束。再比如说,你要求自己不玩游戏,去写论文,是因为你担心自己无法按时提交。在这里,“截止日期”就是那个外部约束。
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发呢?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在“自律”之外,可以为自己找到明确的“他律”,也就是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用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
相较于“自律”,“他律”最重要的一点好处是:它可以在任何时刻,推动我们进入正轨。
我们都是普通人,会有情绪糟糕、意志力不足的时候,这时“自律”常常是失效的。而且,如我前文所说,自律的人并不会一直自律,而是每天都需要与“不自律”的想法作斗争,这些纠结会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而“他律”能够让我们不被这些所影响,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无论有怎样的心情,也无论是否抗拒,我们就是必须做,必须去克服困难。
如果是平时,让你6点起床,你也许能做到,但那个纠结起不起的过程,那个让意志力跟懒惰作斗争的过程,会很痛苦很痛苦。但当6点起床成为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很神奇,你没那么痛苦,你很容易就能做到。
明明是同一件事情,你的想法不同,感受和状态会被彻底颠覆。不是必须做的事情,你总是能找到种种做不到的理由,和不做的借口。那些证据言之凿凿,令人信服。但是,如果一件事情必须做,你往往就能做到,并且很少会从中感到痛苦。
这就是“他律”,也就是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的神奇之处。
如何找到“他律”呢?打几颗栗子:
如果你想培养自己长跑的习惯,可以报名半马,为了在现场跑出还算差不多的成绩,你平时会更自觉地坚持跑步。
如果你想早起,可以跟朋友约定,每天早上固定时间打卡报备,做不到的话就罚钱。
如果你想每天读书,可以在微信群中组建一个读书小组,同组员们互相监督。
需要强调的是,“自律”当然非常重要,但在“自律”的同时,找到“他律”,让自己被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推动着往前走,去做必须做的事情,往往能带来更好的效果,全面提升我们的执行力。
当我们说要自律的时候,我们喜欢用“我不应该”和“我应该”来要求自己。自律当然是好的,但要注意的是,你有没有忽视自己合理的需求。
比如说,你认为自己“应该”规律饮食,可一旦遇到情绪低落的时候,就忍不住暴饮暴食。然后谴责自己“我不该”。
是不是因为你的生活太缺少乐趣了呢?你很久没有出去走走,很久没有真正放松,很久没有开心地笑。于是内心的空洞,转而寄托在食物上面。
你的很多“不自律”,并不是因为自我约束力不足,而是你过得太苦了,生而为人的最基本最合理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
所以,在要求自己“自律”之余,有时可以从“我应该”和“我不该”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去试着关注自己真正的感受,了解自己的需求。这才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努力方式。
这节课我们学了啥?语文课代表冷冷的例行总结来了:
1、真正的自律,不是一直自律、从不动摇,而是指从“不自律”的念头中,约束自己的能力。
2、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总是需要在自律和放纵之间做出选择。这个时候,我们不是在快乐与痛苦之间做选择,也不是在“长远的快乐”与“眼下的快乐”之间做选择,而是在一种痛苦与另一种痛苦之间做选择。
3、凡是需要自我约束的地方,都可以用到这个思路:只在规定的时间里自我管理,过时不候;剩下的时间,绝对不允许自律,一定要玩儿,一定要大吃大喝。
在某些固定的时间里放弃自律,反而会让你变得更自律。
4、一切自律的前提,是有一个隐形的外部约束。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在“自律”之外,可以为自己找到明确的“他律”,也就是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用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
“他律”可以在任何时刻和任何情况下,推动我们进入正轨。必须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到。
5、你的很多“不自律”,并不是因为自我约束力不足,而是你过得太苦了,生而为人的最基本最合理的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
所以,在要求自己“自律”之余,有时可以从“我应该”和“我不该”的思维定势中跳出来,去试着关注自己真正的感受,了解自己的需求。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冷冷,祝你今天吃饱,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