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有方法的,按照正确的方法练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霸。
大家好,我是冷冷。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做到每天高效学习12个小时。
我们所期待的“长时间高效学习”,可能是这样的:
早上7点钟坐在自习室,一直埋头苦学到中午12点,期间除了接水、回微信、上厕所,一直在学习;中午吃个午饭,睡个午觉,下午1点开始看书,直到傍晚6点;吃完晚饭后,再从晚上7点学到10点半。
你不允许自己浪费时间,希望能够做到一直专注学习。但其实这种学习方式是不合理的,会导致你的疲惫和低效,难以持续努力。
因为,你每天的学习都像是一场长跑,精疲力尽自然在所难免。你可以试试换一种思路,把努力的过程,转变为一场又一场的短跑。
“短跑”是什么意思呢?接下来我们详细讲一讲。
人生应该是一场接一场的短跑,而不是永不停歇的马拉松。短跑观意味着:当你学习或工作90~120分钟后,你应该休息15分钟。过多的精力消耗和过度恢复都是不好的。每天的学习或工作模式,应该是一个钟摆式运动:按照一定的周期消耗和补充精力。(《精力管理》)
学习和休息时长的具体比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比如学习1小时,休息10分钟,也是很合理的做法。理想状态是:做事的时候全方位投入,放松休息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全身心地恢复自己的精力。
那么,如何做到“全身心地恢复精力”呢?
2.1 冥想
冥想可以让你迅速恢复精力,也可以让你的情绪保持平静,坚持一段时间,甚至能够缓解焦虑,而且可以有效提升你的专注力。
冥想的具体做法是:闭上眼睛,全身放松,把注意力集中于呼吸上面,深深地、静静地、缓缓地呼吸,只关注自己的每一次呼气和吸气。
深呼吸的频率不必死板,让身体感觉舒服就可以。如果有杂念,把注意力轻轻拉回呼吸上就好,继续关注你的一呼一吸。如果杂念出现的频率很高,也不用担心,一开始都是这样的。能意识到自己出现杂念,就是很好的事情。
这就是冥想的具体做法。时间方面,一开始可以先尝试5分钟,然后循序渐进,稳定在每次10分钟或者15分钟。
2.2 做不同的事情
我们先来看卢梭的心得:“我本不是一个生来适于研究学问的人,因为我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感到疲惫,甚至我不能一连半小时集中精力于一个问题上。但是,我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也能够轻松愉悦地一个一个地寻思下去……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惫了。”
大家明白了么?交换使用你大脑的不同区域,也可以实现高效做事。
另外,散步、听音乐、午休、和朋友面对面聊天,都是有效的休息方式。但,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玩手机、聊微信、看抖音,这些全都是无效的休息。
总之,在一天之内,我们应该按照做事-恢复-做事-恢复的模式,去学习和工作。但这是不够的,15分钟的休息只是小打小闹,我们的大脑,总体上还是处于亢奋的工作状态。
当你连续学习或工作了6天,即使第7天还能学进去,甚至自我感觉效率也还不错,但有些你看不见的磨损,正在缓慢发生。因为,持续的学习和工作,意味着我们持续处于压力之中,身心层面皆是如此。
哈佛大学教授Tal说:问题不在于压力,不是生理上的问题,也不是心理上的问题,问题在于缺少恢复。那些既成功又快乐幸福的人,也是会感受到压力的,然而他们很注重恢复。
放到更长的周期来看,比如一周,我们必须按照学习和工作5天,休息2天的节奏(或者做六休一),来进行恢复。如果是考研,时间很紧,至少也要给自己每周半天的休息时间。
怎样才算有效休息?可以粗略概括为:让身体活动起来,让精神沉静下来。脑袋不去想任何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事情,可以和朋友一起去电影院,或者聚餐聊天,可以去爬山,也可以给家里做大扫除。
记住一句话:休息是必要的投资,有助于更高效地学习。
我们刚才讲了学习和休息的循环,以及“全神贯注地休息”,对于保持精力的重要性。但“休息”的意义不止于此,它还在另一个层面,对高效学习和工作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出灵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大家还记得,初中化学课本上,苯环的发现者凯库勒,是如何提出苯环假说的嘛?他百思不得其解,然后在睡梦中看到一条蛇首尾相接,得到了灵感。你看,凯库勒在专注于苦思时,并无法解决问题;却在休息时,找到了答案。
再看阿基米德是如何发现浮力定律的:
国王怀疑工匠在纯金的王冠中掺了假,让阿基米德帮忙找到确证的方法。阿基米德冥思苦想,不得其法。后来他去洗澡,看到澡盆里的水往外溢,而他的身体被托起,于是恍然大悟。
这两个故事并非偶然或者巧合,而是和我们大脑运作的机制,息息相关。
有时候学习者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多么努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可能就会对问题的解决,起到关键作用。这种暂停就是“酝酿效应”。
海明威也有类似的体验:如果你不停琢磨,第二天再开始写时便会失了线索,写不下去。
所以,当你暂时完成今天的任务后,还请留出时间,什么都不要想,让大脑充分休息。其它没解决的事情,留给明天去做。
休息对于创造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如果只是坐着什么事也不干,我们就确实什么事也没干。但不是的,思想在工作,并且思想需要这样,才能获得顿悟。我们常常一觉醒来就能想到解决办法,这并非巧合,因为潜意识正在活动。(哈佛大学教授Tal)
但重要的前提是,你先要停止琢磨,全神贯注地休息和放松,不要再想与做事相关的一切。你之前混乱的、走入死胡同的思路,会在休息期间,得到有效的修复和整合,从前没想到的新思路,会灵光乍现。下次你着手做时,很有可能会顺利很多。
这一点在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中也有着重提及,她把学习时候的状态分为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前者是指专心死磕没有解决的问题;而发散模式是指,遇到难题,实在想不出思路时,可以试着散步或运动,让大脑得到放松,任由思维漫步。松弛状态可以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
当然,这个“顿悟”的过程,是需要专注模式做基础的,也就是芭芭拉说的,学会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切换。
对于学习和做事来说,专注很重要,但休息和放松的重要性是同等的。别总是强迫自己一直学习,意义真的不大。学会放过自己,这并不是懈怠或者偷懒,而是更聪明的努力方式。
这节课我们学了啥?语文课代表冷冷的例行总结来了:
1、要想做到长时间高效学习,应该秉持短跑观,按照一定的周期消耗和补充精力。当你做事90分钟之后,应该休息15分钟。过多的精力消耗和过度恢复都是不好的。
2、“全身心地恢复精力”有以下方法:冥想、交换使用大脑的不同区域、散步、听音乐、午休、跟朋友面对面聊天。
3、持续的学习和工作,意味着我们持续处于压力之中,身心层面皆是如此。放到更长的周期来看,比如一周,我们必须按照学习和工作5天,休息2天的节奏(或者做六休一),来进行恢复。
4、有时候学习者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多么努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可能就会对问题的解决,起到关键作用。这种暂停就是“酝酿效应”。
“休息”对于创造力、灵感和高效解决问题,是不可或缺的。长时间高效学习,应该学会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切换。
休息是必要的投资,有助于更高效地学习。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是冷冷,祝你今天吃饱,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