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罗桂霞。

前几讲,我们认识了油画历史上三位有名的艺术家,通过这三位艺术家,我们也进一步感受到了艺术家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是如何做自己的,以及这种独立精神是怎样影响艺术的。

而今天这一讲,又轮到我们的拓展篇登场了。上一次的拓展1,我们讲的是为什么油画里的人不穿衣服,当时,我们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分成了三个维度,层层深入分析。

但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就比较轻松和愉快了,你的学习压力也会小一点。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就是:油画里有哪些趣事和彩蛋。其实,在之前的每一讲,我们讲解油画的时候,我们偶尔也会穿插一些关于某幅画的趣事和彩蛋,所以你会比较熟悉。

这些趣事和彩蛋不仅会让我们在学习鉴赏油画时减轻知识的负担,还会拓展和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更多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艺术,获得新的艺术感知力。

我把这一讲分成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我们来寻找油画里的一些彩蛋,这些彩蛋是我们平时在看画时容易忽略的一些有趣的地方;第二个部分,我会给你讲两件关于艺术和科学的趣事,你会看到科学和艺术是如何并驾齐驱发展的。

好,那让我们开始吧!

彩蛋篇

其实,在第14讲,我们学习毕加索的时候,有一幅画里就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彩蛋。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毕加索和沃夫特在一起时画的那幅《梦》?

我们当时对这幅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画进行了一个详细的分析,毕加索画的是一位熟睡中的女子。但是,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画中女人的脸,你是否看出了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个女人的左半张脸,也就是上半部分的脸,其实画得是男人的生殖器。从脸颊蜕变成性器官使画中的人物充满了情色感,画中女人仿佛是一个欲望的化身。也许,毕加索想要表达的就是,他降服了这个女人,这个女人为他所控制。

性欲和创造性在互相转换着,熟睡是梦,欲望也是梦

《雅典学院》:西方学者们的时空聚会

第二个作品是一幅相当有名气的壁画《雅典学院》,它出自拉斐尔(1483-1520)之手。拉斐尔这个人,我们提到过很多次。但是,我们大多次提起他都是讲他画的圣母是如何如何的,可是,既然能被评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他的水平绝对不是画圣母那么简单。

所以,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这幅被广泛认定为拉斐尔代表作的《雅典学院》,看看拉斐尔究竟有什么样的实力以及这幅画有哪些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就是画面里的建筑,为了呼应历史上本有的建筑结构拱形,所以,画面里都是拱形的古罗马式建筑,还通过透视法增加了一定的空间感。

第一眼看上去,你就会被画中的人吸引,原因很简单,因为画中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那么,这些人是谁呢?他们又在做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先来“破题”,画的题目叫《雅典学院》,那整幅画一定表现的是雅典学院里面的场景,这一点在建筑上就有所呼应,可是历史上真的有这座雅典学院吗?

其实,历史上是没有画中的雅典学院的,因为,这幅画的场景完全是拉斐尔靠自己想象力画出来的。他在这幅画里把西方文明不同时期的学者们汇聚到了同一个空间里,这幅画里面不仅有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学者,还有拉斐尔时代的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当时,教皇让拉斐尔在梵蒂冈使徒宫画一幅壁画用来作装饰,这个地方曾经是梵蒂冈的藏书阁,现在要被用作教皇的私人住所。拉斐尔知道教皇喜欢哲学、音乐和诗歌等等,就创作了这么一幅《雅典学院》,教皇看了之后十分喜欢,把所有的工程都交给了他。

你看画中,这些为人类文明作过优秀贡献的学者们荟萃一堂,就像在一个学院里百花齐放一样。

不光如此,他在画每位学者时,还会按照这位学者的思想特点,安排他的动作、神态和表情,用一种让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说,画面正中间的两个在辩论的人物。

这两个人物是古希腊时期两位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弟子,但是他的哲学理念和柏拉图却并不一致。

柏拉图手中拿的是《蒂迈欧篇》,是他的一本著作。柏拉图手指指天,是因为他主张的是形而上学的“理念论”,他认为人的美德来自于对这个“形式”的世界的思考,其过程是从对明智事物的感知(通过感官)到对事物真实的思考,超越了现实(通过智力),我们应该追求“理想国”。这里还有一个隐喻,意指神。

而亚里士多德则不然,他伸出右臂,使其悬于半空中,与柏拉图手势相反,以表示其辩证思想是相反和互补的。他认为人的知识是来自于经验和观察,我们应该把理想的东西实现,根据客观事实制定规则,比如法律、规则和逻辑等。他手中拿的也是他的著作《伦理学》。既然柏拉图的有隐喻,这里肯定也有,这里就是意指教廷。

拉斐尔就是这样用一种有创意的方式简单地表现了两位学者之间理念的不同:一个唯物,一个唯心。除此之外,你还能看见穿着绿色袍、扳着手指和人辩论的苏格拉底;在地上用圆规画图形的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得;手持地球仪的天文学家托勒密等等著名的学者们。



不仅如此,这幅画里还有几个彩蛋。最有意思的就是画中有的人的长相是拉斐尔以同时代的艺术家为原型绘制的。比如说,画中的柏拉图的长相就是以达芬奇(1452-1519年)为原型绘制的,这样做其实是拉斐尔为了表达对达芬奇的敬重

而亚里士多德则是当时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建筑家,也是比较有名的画家,是米开朗基罗的学生。但是,他是在剧场设计方面的老大,他就是巴斯蒂亚诺·达·桑加洛。


既然有达芬奇,就少不了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以米开朗基罗为原型的是在前方中央偏左的、手里拿着笔的、思想主张是流变论的学者赫拉克利特。但是,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这个人是画中唯一一个穿靴子的人,为什么呢?为什么只有他穿呢?

因为拉斐尔认为米开朗基罗是一个很抠门的人,在那个年代,抠门的人都会把钱藏在靴子里。所以,拉斐尔就给这个以米开朗基罗为原型的人画了双靴子来讽刺他。他也为了表示,即使你米开朗基罗和我们一样,在一幅画里,但是你和我们也不是一个层级的人。

最后,拉斐尔把自己也画进了画里,就是靠右边的、在人群后面的那个戴黑色帽子的人。和别人不同的是,拉斐尔在画里好像是一个单独的人,他好像并不属于这幅画。别人在讨论知识、谈论学问,他却在人群的后面,眼光和视线都看着画外,好像在跟画外的我们灵魂对视一样。

《最后的审判》:用神学作武器批判世间

说完了拉斐尔的壁画,我们再来看一下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最后的审判》。如果你有印象的话,你应该记得,我们之前讲过的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

《创造亚当》是《创世纪》的系列之一,而《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三十多岁画的,那时候他还很年轻,只画了四年就可以画出这么恢弘、宏大主题的作品。

后来,过了将近30年,米开朗基罗又被教皇委派去画西斯廷小堂的祭坛画。在这30年左右的时间,米开朗基罗也经历了很多事情,已经不像刚开始那么一腔热血了。也许是对人世间的善恶有所感触,他便画下了这幅《最后的审判》。

既是在描绘宗教故事里的最后的审判,也是画家在老年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次审判。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幅作品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彩蛋和梗。

放眼望去,是不是感觉画中的人更多了?《雅典学院》里大约有50人,而据不完全统计,《最后的审判》这幅画里有400人左右,整个画面可以按照上至下的顺序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上方的两个半圆形画面,是一些没有翅膀的天使。他们手中拿的东西是耶稣受难的相关物体。左面的是耶稣被钉的十字架,右面是耶稣被鞭打的耻辱柱

第二个部分则占据了大部分篇幅,我们先看这部分的最中间,是一个身体比例很大的人,他就是耶稣。他举起胳膊,表示审判开始。旁边蓝色衣服的女人就是圣母玛利亚,玛丽亚和耶稣之间端坐的传统姿势也被打破。

而围绕在耶稣和玛利亚周围的则是耶稣的十二门徒和曾经的殉道者们,但是,他们每个人的出场方式都很有趣,都和自己生前的死法有关。宗教画里经常会出现这种圣人,他们成为圣人后的样子,就是他死时的模样。比如说,我们看耶稣右脚下方、左手扛着小梯子的是圣劳伦斯,但其实并不是梯子而是烤肉架,因为他是被放在烤肉架上活活烤死的。

还有这个拿着两个羊毛刷的男人,他叫圣莱伦斯,他是被羊毛刷给刷死的。

还有这个钉在X形架上的男人,就是圣彼得,生前就是被倒钉在十字架上的。

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你可以自己观察一下。然后,我们再来看第三个部分,这个部分可以分为三块,第一块就是中间有很多吹着号角的天使,他们是在唤醒亡灵。但是,你可以看见这堆天使的左面和右面都有一个拿着书的天使。

这两本书,你可以理解成生死册。左面的是善因册,右面的是恶因册,也就是说,被左面的天使点名的就可以升入天堂,被右面的天使点名的就要下入地狱。所以,你看,左面的人都是往上去的,右面的人都是下降的。

第四个部分就是画的底部,左面是很多的亡灵从地下爬出来,并升入天国,而右面则是地狱之门,许多亡魂正在坐船进入地狱之门,挥舞船桨的是地狱的引渡人就是冥神。

和拉斐尔一样,在这幅画里,米开朗基罗也有一点小“心机”。首先就是,米开朗基罗把他所厌恶的教宗儒略二世画进去了,因为他嘲笑米开朗基罗画得色情,简直是一种对教会的侮辱。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满,米开朗基罗就把他画成被蛇咬的样子,在地狱之门门口。

同样,米开朗基罗也把自己画进去了。你看到耶稣旁边拿着一把小刀和人皮的人了吗?他叫圣巴多罗买,他生前是被用刀活活剥皮死的。也许吸引你注意力的就是他手中的人皮,而那个人皮的样子就是米开朗基罗以自己的原型画的

当然,这不是画家自己的恶趣味,而是他想暗戳戳地表达自己的身心俱疲。他被教皇委托画画时已经六十多岁了,他花了九年多的时间才完成这幅壁画。所以,他想通过这个人皮传达自己的愤怒,也想表达自己就像一张空荡荡的皮肉一样,剥下自己的皮给你们,我的灵魂已被抽干。

趣事篇

月坑上的圣母:科学影响艺术表达

讲完了彩蛋篇,我们就来到了趣事篇。在这个部分,我主要想给你讲讲科学和艺术之间一些微妙的联系。首先,我们要讲的一个主题是“圣母无染原罪”,从这个题目,你就能看出来这是个宗教题材的画。

我们根据这个题目,同时可以判断出来这个主题是关于圣母玛利亚的。那这个主题要表达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其实,这个典故也是来源于圣经。

因为天主教相信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在灵魂注入肉身的时候,就已经受了上帝的恩惠,使她免于原罪的沾染。每个画家在表现这个主题的时候,都会画圣母在月亮上,因为月亮在人们心中代表的是纯洁,而圣母也是纯洁的

但是,有一次,一个画家对这个设定做了一个改变,他也画了圣母,也画了月亮。但是,和别人不同的是,他画的月亮是带着月坑的。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卢多维科·卡迪的《圣母无染原罪》。

在画面中,女人穿着太阳,脚下有月亮,头顶环绕着十二颗星星,周围是很多小天使。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女人脚下的月亮是有坑的。那么,为什么卡迪要这样画呢?

因为卡迪有一个好朋友,他的好朋友就是近代著名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伽利略在一次天文观察中发现,月球表面是有陨石坑、凹陷和山脉的。站在地球上看,这些坑看起来就像是点缀在月球表面上的。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卡迪。

卡迪就意识到了伽利略这些发现是具有科学意义的,他想在壁画里用视觉方式进行表达。于是,卡迪就画了带坑的月球。的壁画也成为了艺术史上代表月亮的第一件作品。后来有很多艺术家也决定以这种方式代表月球,以此增加作品的真实感。

自古以来,我们总认为神学和神话都是不真实的,只是人们给自己设定的某种幻想、心理慰藉罢了。但是,卡迪把科学和神学进行了结合,使我们重新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

当神学中的场景也跟着我们与时俱进,其实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

实验插画:艺术推进科学发展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幅很有意思、很现代的画《道尔顿收集沼气》。

这幅画看起来是不是挺像一幅插画的?是的,这幅画就是一幅科学插画,也是一幅油画

画面描述的是科学家约翰·道尔顿在一个沼泽的游泳池里搅动着浑水,旁边的木板上,有一个小男孩在帮助他。小男孩拿着一个瓶子,正在收集着沼气。画面的左面还有几个小孩子和一头小羊,其中也有个小孩手里拿着已经收集好的一瓶沼气。

这幅画的画家叫福特·马多克斯·布朗,布朗是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什么是拉斐尔前派呢?拉斐尔前派又被称为是前拉斐尔派,是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一场美术改革运动

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一般都以写实的风格为主,比较传统。画风比较谨慎和细致,色彩一般也很自然和清新。从这幅画里,你就能感受到这种风格和特点。

这幅画的题材在当时算是个创新,因为这幅画既不是传达宗教神学,也不是为了个人收藏,也不是某个人的感情抒发,只是为了表现科学事实,宣传科学知识

所以,我们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推进科学的发展。

艺术是鲜活的

艺术,这个艺在前面,术在后面的词汇,我们从第一讲一直讲到了现在。这一路走来,你会发现艺术也是一个有故事的、有血肉的学科,因为艺术是艺术家们精神层面转化到现实层面的东西。

从他们想,到他们画,再到你可以看到,这里面曲与折的故事,都让艺术如此的鲜活。这些艺术品似乎会呼吸,一呼一吸之间就是百年、千年。

即使经历这么长的时间,艺术也没有固步自封、永不前进,它会随着这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不断地以它自身的姿态生长着、发展着。

艺术似乎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孤独和高冷,因为它里面有故事,每一幅画都可以封印一个时代,它不会因为你是否注意到它而改变。

不过,希望这些鲜活的艺术会更多的人看到会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可以被更多的人所欣赏,毕竟不管时代如何变,不变的是艺术的本质,它都以超社会的形态所存在着。

罗老师说

今天这一讲,我们通过彩蛋篇和趣事篇从一个比较轻松的角度再一次地进入到了艺术世界。

在彩蛋篇,我们通过《梦》看到了毕加索在女人面前的傲慢;也看到了拉斐尔摘下“圣母画手”光环后,作为教皇御用画师的他,在雅典学院这个大作里,让跨时空的各个时代的学者们齐聚一堂,我们不仅领略到了他的实力,还见识了他的俏皮,向米开朗基罗致敬,也要暗戳戳地嘲讽他一番;在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里,我们学习了圣经故事里的一个场景,同时也看到了米开朗基罗是怎样无奈地把自己的皮剥下来给教廷的。

在趣事篇,我们看到了第一个带月坑的月亮,圣母第一次被放在了一个辩证的纬度,科学又一次和艺术相遇;在实验插画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只是为了表现科学事实、宣传科学知识的科学插画,原来艺术还可以促进科学的传播和发展。

思考题

你还知道哪些油画里的趣事和彩蛋,或者是你认为有意思的地方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你的观点。

不知道这一讲学完,你有什么感受?艺术真的离我们并不远,开启欣赏艺术的模式有很多。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个视角,从有趣的地方入手,你会发现它并不是一个枯燥无味,难懂的东西。

当你学习艺术就像解数学题一样,慢慢地、一步一步的,你会发现原来艺术是这么的有趣。

所以,如果这一讲的彩蛋和趣事打动了你,不妨把这一讲也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课程研发:丁洋洋、易家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