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相伴,千金不换。你好,我是天博。
欢迎加入我的课程,和我一起聊聊诗词。
相信很多人刚读完我的开场白,就已经准备好撤退了。甚至会下意识地觉得,聊什么诗词,有这时间我还不如刷刷抖音呢!
当我和一些朋友提起诗词的时候,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也是“我工作太忙了,哪有时间读诗”,或者是“诗词又不能让我升职加薪,文绉绉的”。更夸张的是,有一些朋友会直接和我说:“诗词这么高级的东西,我配不上。”
别急,在下结论之前,我想先和你分享一下我和诗词的故事。
因为我参加过《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等节目的缘故,在平时总是有很多朋友问我:“天博,你到底能背多少首诗?”
我每次听到这个问题,都啼笑皆非。因为我可没有闲得没事,和小孩子一样,去数过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首诗词。所以,我只能回答说,这个我还真不知道。
但大家总觉得我在谦虚,于是乎,我也只好拍脑袋估算下,说大概就一千来首吧。这时候,肯定会有另外一个问题等着我,“厉害厉害,咱俩关系好,我也不是外人,你把背诗的诀窍给哥们说说呗?”
你看,话已至此,我总得掏出点干货来。但,怎么说呢?从小到现在,我真的没有刻意地背过诗,我都是读过几遍之后,自然而然地就记住了。
如果你非要让我找个能背下这么多诗的原因,那我只能说,我的“情商”比较高。
啥意思,背诗怎么还涉及到“情商”了?这么讲吧,我读诗的时候,总是会把自己带入到诗人描绘的那个场景里头,去感受和体验他的心情和状态,然后就自然地背下来了。
举个例子,苏轼的《定风波》你肯定听过吧。
前段时间,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陈独秀还唱了一段,看得我荡气回肠。我把这部分视频下载下来了,你看看。
言归正传,我们来一起看看《定风波》的内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别听暴雨打在竹叶上的声音,为什么不一边高歌,一边慢慢地往前走呢?
这句话的意思不难,难的是把自己带入这个场景中去。你也可以试着想一想,假设某段时间,你状态不好,负责的工作还没有出结果,周围同事也会质疑你、挑战你,你压力很大。
某个加班完的晚上,你下楼回家,突然发现下雨了。你没有带雨伞,索性就淋着雨,快步走向了地铁站。一路上,有的人急匆匆地跑着,有的人在路边躲雨,但你一个人像个“傻子”一样,信步雨中。那时,你再想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呢?
是呀,无所谓,管那些嘈杂的声音干嘛?我就是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按照我相信的方式,把这事做成,就像今天我面对这阵雨一样,吟啸徐行,优雅从容。
紧接着再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淋完雨,有点冷,就像最近你最近工作一样让人不顺心。你觉得有些失落,有些无力,但你没有吐槽和抱怨,因为啥呀?因为你抬头就看到了山头的斜照呀。这时,你是不是觉得对这句诗就更有共鸣了呢?
如果你了解苏轼的话,此刻,你会觉得自己和苏轼成为了朋友。
你看,这样再去理解这首词,是不是你会觉得离你特别近呢?是不是就觉得苏轼的表达特别美呢?这么美的东西,你是不是就总是想多读几遍呢?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是不是也更容易记住呢?
这就是我说的“情商”,之所以一直加引号,是我觉得那么表达不准确。如果更精确点,我想应该是我能体会、感受到诗词的美。
诗词对于我而言,绝对不是一些文字简单地堆砌起来,而是一个个画面和场景,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可以通过一首诗,去体会陆游对初恋的思念之情,也能体会辛弃疾报国无门的失落感,还能体会到苏轼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我知道,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你肯定会说,我很忙,诗词这东西离我太远了,我又何必花时间看这东西呢?高考的时候,我背得已经够烦了。
如果可以,请允许我用2分钟时间,去说服下你。为啥呢?因为,我觉得,审美能力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能力。
比如说,我有个朋友,他特别喜欢古典音乐,甚至每年都愿意花很多钱去奥地利体验萨尔茨堡音乐节。这音乐节前身是莫扎特音乐节,就是一堆莫扎特级别的音乐家或歌者演奏莫扎特级别的音乐。
他天天给我安利内田光子,一个弹莫扎特非常牛的钢琴家。我就去听了内田光子弹的曲子。说实话,那一刻我感到非常恐慌。为啥呢?因为我完全感受不到他描述的那种音乐之美。不过我很确定,这是我人生的遗憾啊,我没能力欣赏这样的好东西。
当然,我不是说,你必须觉得萨尔茨堡音乐节好,而是想说,如果别人觉得好,你却丝毫体会不到,这是不是也是一种能力的缺失呢?
同样,对于诗词来说,也是这个道理。苏轼那首词就是很好,但你却丝毫体会不到这东西好在哪里,是不是也是一种悲哀呢?
你可以进一步想想,为什么我们很容易就能体会刷抖音的快乐,但是很难能体会刷诗词的快乐呢?
因为抖音在我们的审美舒适区内。
今天抖音可以给我们快乐,可是三十年之后,抖音还能再给我们快乐吗?
其实,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是一样的。再好吃的菜,天天吃我们也会觉得厌倦,同质化的抖音看多了我们就会觉得无聊。如果不去刻意突破审美舒适区,我们会下意识地选择,更容易使大脑皮层分泌多巴胺的东西,这就是许多猎奇的内容会大爆的原因。
审美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塑造自己的审美舒适区,是我们对自己灵魂的责任。
如果你认同这个观点的话,那从今天开始,咱们可以一起去探寻诗词之美。况且我觉得,在欣赏美的同时,诗词还可以塑造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里,我再给你讲个我的真实故事。
2012年,我硕士毕业,从北京回到长春,在一所大学里工作。几年之后,我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无聊,每天重复着一样的生活,能仿佛一眼看到自己人生的尽头。
于是在2018年,我选择了从体制里辞职出来创业。你要知道,在东北这种绝大多数人都对迷恋体制内工作的社会环境里,这是一个“蠢到家了”的决定。
创业对我来说,最大的难题并非生存,而在于周围特别多人的不理解。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就是周围的人都觉得你“吃饱了撑的”、“脑子有病”的时候,而带来的那种压力。
我当时就把自己的手机屏保换成了李白《观放白鹰二首》中的一句:“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李白的这首诗,全诗也非常简单,短短四句:
说的是在寒冬十二月,猎鹰刚刚被训练的时候,它的羽毛会被剪掉,这个时候它是飞不起来的,此时身边会有很多燕雀来嘲笑它。而猎鹰则回复说:“你们这群燕雀不用现在如此呱噪,我自有飞上万里云霄的时候。”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每读到这句诗,我都能从里面获取一种力量,它让我相信自己,让我直面困难,让我坚定。
这份力量,也是我这堂课想带给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