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吴骏龙。
在容量预测的上篇中,我介绍了容量预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在课后讨论环节也出了一道题目供你思考,你都学会了吗?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在这一讲我们继续讨论容量预测中的一些进阶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提炼出来的,如果你想在工作中应用容量预测,那么这些问题也是绕不开的。
首先,虽然我们已经建立了理想化的模型,但现实情况是,这个模型可能针对某些服务的预测结果总是不那么准确,而且无论怎么调整模型的参数都收效甚微。这时候,我们应该回过头思考一下,当初选择的特征是否合适?
其次,服务是在不断迭代的,不断有新功能上线,这就意味着服务的容量始终处于变化的过程中,如果容量预测的模型也跟着高频变化,计算量就会非常大,怎么权衡好服务迭代和模型更新之间的关系呢?
最后,即便服务不变,业务场景的变化也会造成服务容量的变化,例如大促活动带来局部几个服务的流量突增,如果我们按照非大促期间业务场景的流量特征去建立模型,对容量进行预测,肯定是不准确的,那该如何应对呢?
别急,上面这三个问题,都是有解决方案的。我们赶紧来看一看这些问题都是如何解决的吧。
在上一讲所提到的特征选取过程中,我比较“草率”地将服务的TPS和依赖服务的TPS作为输入,与CPU利用率建立模型。但实际情况下,CPU利用率可能不仅仅受TPS制约,如果我们忽略其他特征的话,有很大可能就会影响模型的准确性。
下图展示了TPS和CPU利用率的可视化映射关系,通过左图可以看到,两者的关联是非常紧密的,这说明除TPS以外,其他因素对CPU利用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是比较理想的情况;而右图则出现了不紧密的映射关系,甚至一个TPS会对应多个CPU利用率,很明显还有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在影响着CPU利用率,这会导致模型拟合不佳,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能够对TPS和CPU利用率的相关度做定量分析,并根据相关度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这是一切后续工作的基础。
那怎么做相关度的定量分析呢?在统计学中,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就是用于度量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相关程度的,其值介于-1和1之间。
我们可以对TPS和CPU利用率这两个变量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再进行分类:
针对强相关的场景,意味着CPU利用率几乎只受TPS的影响,这时直接建立TPS和CPU利用率的模型就可以比较好的拟合出结果了。而不相关的场景,一般是一些批处理服务或任务型的服务,这些服务没有外部流量,可以特殊处理或直接过滤掉。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弱相关的场景如何处理。
弱相关的场景下,CPU利用率不仅仅受TPS制约,还伴有其他因素。我提供两种思路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找出所有影响CPU利用率的特征,对服务进行画像,即针对每个服务选取不同的特征去表示它;第二,建立一个TPS映射CPU利用率的概率表,选取出现概率最大的CPU利用率值作为特征。下面我具体展开这两种思路的做法。
基于第一种服务画像的思路,我们需要考虑更多特征,从中选取对CPU利用率影响最大的一个/些去建模,或筛去一些无关的特征不去建模,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式:
1. 目测法: 将所有特征做归类,如果一个特征能从另一个特征推导出来,我们就叫它多余特征,无需考虑。如下图中,我们假设理想情况下内存、带宽、连接数等指标的变化最终都会反映到服务TPS上,那么服务TPS就称之为有效特征,其他指标就是多余特征。应用Owner是谁对服务容量没有影响,称为无关特征。我们最终只需要考虑有效特征。
2. 过滤法: 去掉取值变化小或不变的特征,这些特征虽然对容量有影响,但影响的程度保持不变,所以可以约简。比如某服务的成功率长期处于100%,那么“成功率”这个特征就不需要考虑。
3. 包裹法: 每次选择若干特征或者排除若干特征,进行模型评优,直到选择出最佳的子集。这有点像是排列组合,去寻找一个最佳的特征组合,最准确的预测CPU利用率。
4. 嵌入法: 先使用某些机器学习的算法和模型进行训练,得到各个特征的权值系数,根据系数从大到小选择特征。类似于过滤法,只不过是通过训练来确定特征的优劣。Spark中的featureImportance就是一个典型的嵌入法实现。
服务画像的关键点是,对CPU利用率影响较大的特征必须都包含在我们的选择范围内,否则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时候我们确实很难找全所有的特征,这时候可以换第二种思路,通过建立概率表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TPS映射CPU利用率的概率表,根据概率表找出某个TPS区间内,CPU利用率出现频率最高的值,供建模使用。下图展示了一个概率表的实例,通过左下角的图可以看到,TPS处于某水位时CPU利用率的出现频率分布有多个极大值,但肯定只会有一个最大值,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值;通过右边的表格能够更直观的看到,标注为红色的行就是对应TPS下的CPU利用率出现次数最多的值,在建立模型时只需要考虑这几行的数据即可。
概率表方式背后的思想是,出现频次最高的数据从概率角度往往是更可靠的,也最能够代表实际情况。
服务画像和概率表的方式各有利弊,当我们能够寻找到所有准确的特征时,服务画像的准确性是更高的;反之,可以通过概率表的方式曲线救国。
解决了容量预测准确性的问题,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前面谈到过,互联网服务是不断迭代向前的,这也就意味着服务画像是不断变化的,很有可能一次发布就会导致之前的预测结果失效,这就要求容量预测也要进行迭代,及时校准。
容量预测迭代和校准的一个困难点在于,由于服务变更前后的容量并不是递进的关系,因此我们很难采取增量的方式进行学习,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得重新建模。一种看似比较简单的做法是,在服务发生变更(发布、修改配置、扩缩容等)后,对该服务重新进行一次建模,直接覆盖掉上一次结果。
到这里,你应该能够意识到这种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即它没有考虑服务的变更对其他服务容量的影响,仅仅对该服务重新进行建模,没有解决其他服务的容量预测准确性问题。
我们依然顺着朴素的思想演进,那是不是可以在任一服务变更后,就对该服务上下游链路所涉及的所有服务都重新建模一遍呢?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前提是我们得依赖链路追踪系统找出服务依赖的网状结构,对于依赖方较多的服务,如下图所示,这个网状结构可能会很复杂,计算量依然很大。
在实践中,我们考虑换一种思路,在某个时间窗口内对所有服务重新建模,而不是一有服务变更就这么做,这个窗口期可以跟随服务发布期以滑动窗口的形式设置,窗口的大小根据容量结果的时效性进行设置。比如说,我们规定每周三为服务发布期,容量时效性为3天,可以设置一个跨度为3天的滑动窗口,在第4天需要再进行一次重新建模,窗口每次向前移动一周。
这套模式在阿里本地生活经过近1年的实践,很好的兼顾了服务迭代周期和预测模型更新频率,也没有过多牺牲容量预测的时效性,同时,扩展性比较好,例如服务在每周有两个发布窗口,那就设置两个滑动窗口就可以了。
上面我谈到了服务迭代对容量预测的影响,但它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业务场景的变化也会导致容量预测失真。
考虑容量风险会随流量增高而放大,在进行容量预测时,我们一般会使用高峰期的数据进行建模,主要针对的也是高峰期的业务场景。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在未来某段时间内会有一些业务场景发生变化,比如下个月会进行一场大促活动,那么如何预测那时的服务容量呢?我们现在构建的模型,完全有可能不适合未来的场景。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获得未来场景的特征数据,以构建出逼近真实情况的模型,来进行预测。 问题的解法就是我之前讲到的全链路压测,通过对特定场景进行压测的方式,获取在高负载的情况下服务的各项指标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来构建模型。
当然,全链路压测也不是魔法,不可能做到与真实场景一模一样,为了尽可能减少差异,我们可以通过容量预测和全链路压测双向校准的方式,进行对齐,具体做法相对会复杂一些,请你参阅下图,并集中精力听我讲述。
针对容量预测对全链路压测的校准,需要在常态业务场景下对系统整体容量进行预测,方法是先在业务高峰期选取一个时间点,获取这个时间点下所有服务的TPS,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称之为 “快照”。
接下去,我们可以在保持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增加每个服务的TPS值,并将其输入每个服务的模型进行预测,得到各自的CPU利用率,直到某一个关键服务的预测CPU利用率超过阈值(如90%),这时就触及了整体系统能承载的最大容量,我们将所有服务对应的预测CPU利用率由高到低排序输出,就能得到一份高危服务的列表,如下表所示。
将这份列表中各服务的预测CPU利用率,与全链路压测达到相同TPS下的CPU利用率进行比对,若差距过大,则检查全链路压测场景是否有失真,这就完成了容量预测校准全链路压测的工作。
在保证常态业务场景的全链路压测模型无误后,加入或修改有变化的业务场景,更新全链路压测脚本后再次压测,压测过程中的数据指标输出给模型重新学习,这样就完成了全链路压测对容量预测的校准。在服务上线后,根据线上的真实数据,可以再进行几次模型的校准工作,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了。
总结一下,俗话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业务场景的变化是必然的结果,要迎合这些变化,保证容量预测的准确性,我们应该对预测模型定期进行校准。全链路压测是一个不错的数据校准的输入源,尤其针对未来发生的业务场景,可能还是唯一的数据源;同样的,容量预测的结果也可以反馈给全链路压测,检验压测模型的准确性,达到双向校准的效果。
今天,我和你讨论了三个典型的容量预测中可能会遇到的高阶问题,针对每个问题,我都给出了不少实践方案,这些方案是经过血与火洗礼的,经过了成百上千个各式各样的服务的验证,不断改进和优化后才呈现出现在的效果,希望它们能帮助你少走一些弯路。
我首先给出了“皮尔逊相关系数”这个工具,对服务TPS和CPU利用率之间的相关度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相关度的强弱,分别采取不同策略。其中,重点讲到了在两者弱相关时的应对策略,如果能够穷举出尽可能多的相关特征,可以通过特征选取的方式对服务进行画像,提升预测准确率;如果特征非常难找,那么可以依靠概率表的方式曲线救国。
随着服务不断迭代,容量也在不断变化,我与你分析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平衡好服务迭代和容量预测频率的关系。根据服务发布窗口(或其他变更时间点)建立滑动窗口机制,既保证了在服务变更后能够尽快地更新模型,又不至于带来大量的计算量,是一个不错的实践方式。
业务场景变化也会导致容量变化,针对这个问题,我结合之前提到的全链路压测工作,通过建立全链路压测和容量预测双向校准的机制,提前对变化的业务场景进行预测,识别容量风险。
到这里,容量预测的所有内容就讲完了,纸上得来终觉浅,希望你可以多多实践,遇到困难时可以再回顾一下这两讲的内容,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
在“业务场景变化”这部分的讲解中,我提到了系统整体容量预测的过程,在建立快照后,保持比例不变并不断增加每个服务的TPS值输入模型进行预测,直到其中有服务的CPU利用率达到瓶颈,就认为是系统整体容量的瓶颈点。
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不断向上试探的过程,不过如果增幅太大,可能会出现同时有很多服务的CPU利用率预测结果超过阈值,这时对应的系统整体容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瓶颈点;而增幅太小的话,需要预测的轮次又太多,计算量大且耗时长。请你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策略能快速逼近结果?欢迎与我分享你的思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