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所说的隔离设计通常都需要对系统做解耦设计,而把一个单体系统解耦,不单单是把业务功能拆分出来,正如上面所说,拆分完后还会面对很多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系统间的通讯。
通讯一般来说分同步和异步两种。同步通讯就像打电话,需要实时响应,而异步通讯就像发邮件,不需要马上回复。各有千秋,我们很难说谁比谁好。但是在面对超高吞吐量的场景下,异步处理就比同步处理有比较大的优势了,这就好像一个人不可能同时接打很多电话,但是他可以同时接收很多的电子邮件一样。
同步调用虽然让系统间只耦合于接口,而且实时性也会比异步调用要高,但是我们也需要知道同步调用会带来如下几个问题。
同步调用需要被调用方的吞吐不低于调用方的吞吐。否则会导致被调用方因为性能不足而拖死调用方。换句话说,整个同步调用链的性能会由最慢的那个服务所决定。
同步调用会导致调用方一直在等待被调用方完成,如果一层接一层地同步调用下去,所有的参与方会有相同的等待时间。这会非常消耗调用方的资源。因为调用方需要保存现场(Context)等待远端返回,所以对于并发比较高的场景来说,这样的等待可能会极度消耗资源。
同步调用只能是一对一的,很难做到一对多。
同步调用最不好的是,如果被调用方有问题,那么其调用方就会跟着出问题,于是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故障一下就蔓延开来。
所以,异步通讯相对于同步通讯来说,除了可以增加系统的吞吐量之外,最大的一个好处是其可以让服务间的解耦更为彻底,系统的调用方和被调用方可以按照自己的速率而不是步调一致,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系统,让系统更有弹力。
异步通讯通常来说有三种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发送方(sender)会直接请求接收方(receiver),被请求方接收到请求后,直接返回——收到请求,正在处理。
对于返回结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发送方时不时地去轮询一下,问一下干没干完。另一种方式是发送方注册一个回调方法,也就是接收方处理完后回调请求方。这种架构模型在以前的网上支付中比较常见,页面先从商家跳转到支付宝或银行,商家会把回调的URL传给支付页面,支付完后,再跳转回商家的URL。
很明显,这种情况下还是有一定耦合的。是发送方依赖于接收方,并且要把自己的回调发送给接收方,处理完后回调。
这种情况下,接收方(receiver)会来订阅发送方(sender)的消息,发送方会把相关的消息或数据放到接收方所订阅的队列中,而接收方会从队列中获取数据。
这种方式下,发送方并不关心订阅方的处理结果,它只是告诉订阅方有事要干,收完消息后给个ACK就好了,你干成啥样我不关心。这个方式常用于像MVC(Model-View-Control)这样的设计模式下,如下图所示。
这就好像下订单的时候,一旦用户支付完成了,就需要把这个事件通知给订单处理以及物流,订单处理变更状态,物流服务需要从仓库服务分配相应的库存并准备配送,后续这些处理的结果无需告诉支付服务。
为什么要做成这样?好了,重点来了!前面那种请求响应的方式就像函数调用一样,这种方式有数据有状态的往来(也就是说需要有请求数据、返回数据,服务里面还可能需要保存调用的状态),所以服务是有状态的。如果我们把服务的状态给去掉(通过第三方的状态服务来保证),那么服务间的依赖就只有事件了。
你知道,分布式系统的服务设计是需要向无状态服务(Stateless)努力的,这其中有太多的好处,无状态意味着你可以非常方便地运维。所以,事件通讯成为了异步通讯中最重要的一个设计模式。
就上面支付的那个例子,商家这边只需要订阅一个支付完成的事件,这个事件带一个订单号,而不需要让支付方知道自己的回调URL,这样的异步是不是更干净一些?
但是,在这种方式下,接收方需要向发送方订阅事件,所以是接收方依赖于发送方。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的耦合。
所谓Broker,就是一个中间人,发送方(sender)和接收方(receiver)都互相看不到对方,它们看得到的是一个Broker,发送方向Broker发送消息,接收方向Broker订阅消息。如下图所示。
这是完全的解耦。所有的服务都不需要相互依赖,而是依赖于一个中间件Broker。这个Broker是一个像数据总线一样的东西,所有的服务要接收数据和发送数据都发到这个总线上,这个总线就像协议一样,让服务间的通讯变得标准和可控。
在Broker这种模式下,发送方的服务和接收方的服务最大程度地解耦。但是所有人都依赖于一个总线,所以这个总线就需要有如下的特性:
要做到这三条还是比较难的。当然,好在现在开源软件或云平台上Broker的软件是非常成熟的,所以节省了我们很多的精力。
上述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就是比较著名的事件驱动架构(EDA – Event Driven Architecture)。正如前面所说,事件驱动最好是使用Broker方式,服务间通过交换消息来完成交流和整个流程的驱动。
如下图所示,这是一个订单处理流程。下单服务通知订单服务有订单要处理,而订单服务生成订单后发出通知,库存服务和支付服务得到通知后,一边是占住库存,另一边是让用户支付,等待用户支付完成后通知配送服务进行商品配送。
每个服务都是“自包含”的。所谓“自包含”也就是没有和别人产生依赖。而要把整个流程给串联起来,我们需要一系列的“消息通道(Channel)”。各个服务做完自己的事后,发出相应的事件,而又有一些服务在订阅着某些事件来联动。
事件驱动方式的好处至少有五个。
服务间的依赖没有了,服务间是平等的,每个服务都是高度可重用并可被替换的。
服务的开发、测试、运维,以及故障处理都是高度隔离的。
服务间通过事件关联,所以服务间是不会相互block的。
在服务间增加一些Adapter(如日志、认证、版本、限流、降级、熔断等)相当容易。
服务间的吞吐也被解开了,各个服务可以按照自己的处理速度处理。
我们知道任何设计都有好有不好的方式。事件驱动的架构也会有一些不好的地方。
业务流程不再那么明显和好管理。整个架构变得比较复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些可视化的工具来呈现整体业务流程。
事件可能会乱序。这会带来非常Bug的事。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很好地管理一个状态机的控制。
事务处理变得复杂。需要使用两阶段提交来做强一致性,或是退缩到最终一致性。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要异步通讯。
异步通讯最重要的是解耦服务间的依赖。最佳解耦的方式是通过Broker的机制。
解耦的目的是让各个服务的隔离性更好,这样不会出现“一倒倒一片”的故障。
异步通讯的架构可以获得更大的吞吐量,而且各个服务间的性能不受干扰相对独立。
利用Broker或队列的方式还可以达到把抖动的吞吐量变成均匀的吞吐量,这就是所谓的“削峰”,这对后端系统是个不错的保护。
服务相对独立,在部署、扩容和运维上都可以做到独立不受其他服务的干扰。
但我们需要知道这样的方式带来的问题,所以在设计成异步通信的时候需要注意如下事宜。
用于异步通讯的中间件Broker成为了关键,需要设计成高可用不丢消息的。另外,因为是分布式的,所以可能很难保证消息的顺序,因此你的设计最好不依赖于消息的顺序。
异步通讯会导致业务处理流程不那么直观,因为像接力一样,所以在Broker上需要有相关的服务消息跟踪机制,否则出现问题后不容易调试。
因为服务间只通过消息交互,所以业务状态最好由一个总控方来管理,这个总控方维护一个业务流程的状态变迁逻辑,以便系统发生故障后知道业务处理到了哪一步,从而可以在故障清除后继续处理。
这样的设计常见于银行的对账程序,银行系统会有大量的外部系统通讯,比如跨行的交易、跨企业的交易,等等。所以,为了保证整体数据的一致性,或是避免漏处理及处理错的交易,需要有对账系统,这其实就是那个总控,这也是为什么银行有的交易是T+1(隔天结算),就是因为要对个账,确保数据是对的。
消息传递中,可能有的业务逻辑会有像TCP协议那样的send和ACK机制。比如:A服务发出一个消息之后,开始等待处理方的ACK,如果等不到的话,就需要做重传。此时,需要处理方有幂等的处理,即同一条消息无论收到多少次都只处理一次。
好了,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主要内容。首先,同步调用有四个问题:影响吞吐量、消耗系统资源、只能一对一,以及有多米诺骨牌效应。于是,我们想用异步调用来避免该问题。
异步调用有三种方式:请求响应、直接订阅和中间人订阅。最后,我介绍了事件驱动设计的特点和异步通讯设计的重点。下篇文章中,我们讲述幂等性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也欢迎你分享一下你在分布式服务的设计中,哪些情况下使用异步通讯?是怎样设计的?又有哪些情况使用同步通讯?
文末给出了《分布式系统设计模式》系列文章的目录,希望你能在这个列表里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