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这个人在专栏里已经出现三次了,这三次分别和三个企业相关:Expedia、Zillow和Glassdoor。一个人成功创业一次已经很了不起,如果一个人创业三次,而三次都很成功呢?巴顿就是这样一个人,那么从他三次成功创业的轨迹里,我们或许可以发现些什么。
巴顿创立第一个公司Expedia,始于他在微软工作期间。那时,微软需要在在线旅游方面有所建树,于是有了Expedia网站。虽然后来Expedia被拆分出来并成功上市,但严格意义上讲,巴顿只是这一项目的负责人,而不是独立的创业者。2003年Expedia公司已经上规模的时候,巴顿更是选择离开开始二次创业。
如果说第一个公司的创业轨迹还够不明确,第二次创业时巴顿想要做的事情就清晰了很多,那就是:把数据和某个产业结合起来,从而能够发现痛点,弥补鸿沟,创造价值。
Zillow是一个房地产数据平台,在其整个发展史中,无论是自身建设还是对其他企业的大肆收购,都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即:更好地补充Zillow的数据平台。
这个创业方式到了三次创业的Glassdoor这儿更加明确,即:通过搜集每个企业员工的薪酬信息和点评,掌握第一手企业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去创造价值和盈利。这个方式和Zillow的主旨并无差别,只不过不同的公司,在数据的采集、整合,以及数据的变现上不一样。
虽然我们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巴顿意识到了数据和行业结合的重要性,并付诸实施,在两家不同的企业里面围绕同一个核心进行创业。但巴顿无疑是对的,有足够多有价值的数据,和合理的变现渠道,就可以成就一家了不起的企业。我想从这个角度看,巴顿给我们每个人都指明了一条创业的道路。
这条创业道路有3个难点:
第一,哪个行业需要数据;
第二,怎样可以高效精准地完成有价值的数据采集;
第三,如何把这些数据提供的信息变现。
我觉得,如果任何一个人可以创造性地解决这三个问题,就很可能成就一家了不起的创业企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内获取数据相比国外更为便捷一些;但是,国内的数据变现比国外可能更难。
在阿里和腾讯控制了中国大量流量和数据,又到处投资的今天,如何能够将数据和某个行业相结合,并进而变现,是一个值得创业者好好思考的问题。我想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美国从事这方面的创业可能会比国内更容易一些。
从巴顿的创业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个变化:在Expedia的巴顿、在Zillow的巴顿和在Glassdoor的巴顿是不一样的。这三家企业里,Glassdoor是他最后创立的企业,也恰恰是巴顿最沉得住气、在慢慢耕耘的企业。
我们知道,在Glassdoor成立后的那几年里,社交媒体打得火热。职场社交媒体Linkedin更是在找工作市场做得热火朝天。而Glassdoor唯一做的就是搜集数据,并把数据展现给大家,它并没有急于去变现,比如没有急于进入找工作的市场里去。
这种能够沉下气来慢慢做事的风格,只有在一个已经多次创业,财务已经自由,努力做事而没有经济压力的创业者身上才能见到。而我也相信,具备了这种素质的创业者,才有可能真正做出一些更具颠覆性的产品。
从市场上来看,Expedia固然是巴顿创立的,但今天的主要成就应该不能归功于巴顿。Zillow的话,巴顿可以占很大一部分功劳,但是Zillow的创业方式是不停地“买买买”,激进而且锋芒毕露。只有Glassdoor,巴顿做得不声不响,慢慢积累,现在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影响力了。
什么时候创业者需要尽快盈利,什么时候创业者应该更有耐心,慢慢地培植一个市场呢?针对这个问题,巴顿的做法值得你去思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