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许健。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培养人”。
我的老板说:“管理的本质跟教育是一样的。”这句话放在四五年前我还没有理解,现在却越发觉得有道理。我在女儿出生后,也看了不少育儿的书,发现教育的思路和培养员工的思路是相通的。
我们带领着一个团队,不仅仅是为了把事情做成、交付业务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团队成员提高能力,让他们过得更好。即使他们有一天离开这一家公司,我们不再是他们的领导,他们也会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成为更好的自己。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作为经理,就是要给员工赋能。
那我们该如何给员工赋能呢?我们可以参考自己的成长经验,提取思路,也可以借鉴其他人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从五个维度,一起来梳理怎么做好人才培养这件事儿。
刚工作的时候,我一直觉得自己技术不错,但是却不受领导重用。直到工作两年以后,偶然看到一本《动物职场进化手册》,才让我开始思考应该做一名什么样的员工。
曾经有高级别员工指导我,让我要“拔高层级”看问题,才能更好地和领导对齐思路。我开始意识到,考虑问题的时候应该从领导的角度、从组织的角度来看,而不是单单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当我转换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后,我明显感觉到领导对我的态度有了改变。
多年后我成为了一名经理,我对自己更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优秀的员工不是坐等领导安排工作,而是会主动去发现问题,去理清问题,他会跟领导说这个问题我考虑过很多种解决方案,优劣的分析结果在这里,我觉得应该选方案X, 原因是ABC。”
如果问题的解决已经超越这名员工的权限范围,他会清楚地告诉我需要帮忙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想想看,这样的员工,他具备的本质特性是什么呢?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积极主动性。
那怎么衡量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呢?我们可以借用《别让猴子跳到我背上》的书里提到的“安肯自由度量表”做判断,这是一个用来衡量员工自由度的工具。
你会发现第一层、第二层的员工占用经理的时间更多,而越高层级的员工其实会得到主管更多授权,同时占用经理的时间更少。
落到具体的工作里,经理可以这样考量部下的积极主动性:
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很重要,作为经理人,学会怎样激发大家的积极主动性更重要。具体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标准,告知期待。经理应该明确地告诉员工,自己对他们积极主动性的期待,包括内容和程度两个维度的期待。
第二步,赏罚分明,落地要求。提供对员工积极主动性的激励(如态度上的认可、口头表扬、和绩效挂钩等等)或惩罚措施。积极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习惯的养成。员工距离我们的标准接近了一些,就可以给出适当的反馈,鼓励他们向这个方向前进。
第三步,循序渐进,带头提升。经理作为团队的带头人,自己做事儿就要注意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促进团队形成积极主动的氛围。比如,经理也要主动约自己的上级做工作汇报,甚至可以主动询问领导有什么烦心事儿。拿我自己来说,像两个组同时做流量管理的问题,还有未来平台安全的里程碑定义和组织配套……这些问题都来源于我向领导主动询问,才慢慢明晰。
不知道你看没看过《亮剑》这部电视剧。我觉得李云龙这样在实战中摸爬滚打积累的经验是非常关键的。李云龙是先打仗,后上的军事院校,而不是反过来。
工作中也一样,前面我们聊过了如何提高员工积极主动性,解决了工作意愿的问题。态度问题解决了,技能不达标就是白搭。所以怎么解决技能(工作能力)的问题呢?
我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先解决技术原理问题,我之前的学习方法一直就是先彻底搞清楚理论,再动手。我学C++,先买一本《 C++ Primer》来啃;学Linux,就去上一个RHCE 培训班。
那这种方法有什么问题呢?我发现当时花了很多时间,但只是纸上谈兵,没产生什么实际效果。
后来在交付时间的压力下,我才意识到,不结合实际需求去真实的战场上锻炼,提高就很慢。所以必须先动手,一边干一边学。学React ,自己去拿一个项目练练手,先学会怎么用再去查资料搞清楚原理。遇到问题别有畏难情绪,因为遇到问题是提升能力的起点。最好在学的过程中多碰到点问题,在排查的过程中自己的动手能力就上去了。
我们部门曾讨论过新员工如何培养这个问题,还做了投票表决。结果在众多选项中,得票率最高的就是“放到一线去锻炼”:
但在实战积累方面,有一点是需要我们注意的,那就是要控制压力。曾经有一个新毕业的学生被我们放到一线,每天都在经历信息轰炸,除了要学习云计算的系统知识,熟悉一大堆公司内部的名词和系统之外,他还要做客服和生产环境应急事故处理。
一系列的任务给他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精力投入和实际能力的提高根本不成正比。久而久之,他甚至出现了失眠的情况。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经理必须去控制压力,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做两方面的调整:一方面,实战训练外必须配合定期谈心,了解新员工的实际困难,帮忙疏通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就是要安排专门的师傅带新人,而且要让师傅的业绩和徒弟成长挂钩。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自己还是新员工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很好的同事,我的网络知识基本上都是他教的。我问他什么叫组播,他把单播、组播、广播、任意播全部都给我讲了一遍,这样还不够,还要给我演示来帮助我实际操作。
我也见过新人向同事提问,被问到的人却像挤牙膏一样地传授知识,或者面露鄙夷:“这个你都不懂!”这种情况如果总是出现,时间一久,新员工就会对请教问题本身产生抗拒。所以,我现在会跟团队明确要求,不要让我看到“挤牙膏”现象的存在。
但即使我们这样强调了,团队里还是会出现新员工不愿意主动请教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经理去了解问题出在哪里,并且及时解决。做得好的,我们要当面表扬。要是发现问题,不管被请教的老员工是多高的级别,都要纠正。
如果是理念不同导致矛盾,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开谈心会沟通。员工培养关乎我们团队的未来,这些年轻员工不起来,我们团队的发展后劲就会不足,所以从领导到高级别员工都必须重视员工的培养,并且要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在年轻人身上。
除了技术动手能力,一个人要成长还有其他方面的考量,我们公司经常要跟总部一起做设计审核。新员工做的设计常常会被打回来,备受挫折。很多时候备受挫折并不是技术原因导致的,而是员工软实力不足。
软实力具体可以从这些角度思考:你自己的逻辑够不够强?说服力如何?讲话气场够不够?碰到高级别领导能否有理有据坚持自己?
你可能要问了,这些问题都好难啊,怎么提高啊?一个字,练!
比如做系统设计,我们都是要去跟总部领导做设计审核的,虽然可以客客气气地在内部先做一次Review,但是不能暴露员工临场高压下反应不足,面对技术领导不敢直言辩论的问题。
所以,经理和技术骨干要跟员工做真实工作的情境模拟。虽说是模拟,其实跟真的一模一样,区别就是没有总部领导在,这里的目的不是检查员工的技术能力,而是通过模拟来锻炼他的思维、逻辑和表达等软实力。
怎么模拟呢,我举个具体案例来说明。我们监控组为提高安全性,要对客户使用的监控系统加上权限管理流程。下面是真实模拟中的一些问话:
事后,我问了这些同学对于模拟的反馈,他们都说很好。但是跟他们关系很近的人给我的反馈却是:跟我模拟这些,这些同学压力很大,希望我以后要多给一些鼓励。
根据这样的反馈,我注意到除了模拟高压场景,最后还是要给一些鼓励。比如经理可以鼓励员工对领导直抒己见,关于这点,这里有一个具体的例子:
我和小D完成系统设计审核的演练后,我让小D就当前的工作安排反驳我,并和他说如果做到会给他加分。小D有点急了,憋了半天说:“许总,你老盯着我去跟总部的工程师死磕Onboard体验,但我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定系统Schema,我现在需要专注,你这样要求我最后可能两件事都做不好。”
这个回答有点惊到我了,虽然他没有反驳我的技术决策逻辑,但他说出了我要求他同时搞两件事的风险,而且他说的也是有道理的。通过这样的锻炼,我希望他以后跟领导讲话自信心强一些。后来小D把自己对这个项目不满意的点,写了一个长总结,我还分享给了副总,副总看完也认可了。
还有就是Mentor(导师)机制。这里的Mentor 跟我前面谈的师傅是不一样的。我入职eBay以后,我的老板就给我找过导师,而且这个导师一般会由不在同一个汇报线上的高级别员工担任。
为啥找不在同一个汇报线上的人呢?因为,这样能让被培养人讲话时减少一些负担。资深高级别员工可以给出建设性意见,很多都是这些导师多年经验所得。“拔高两个汇报级别考虑问题”,“组织内的很多问题本质上都是信任问题”,这些金玉良言都是我当年的Mentor跟我说的,让我受益匪浅。
不管是什么级别的员工,想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都需要积累,而想要不断积累,必须要有专注作为保障。有一本叫《异类》的书提出成为专家要投入一万小时,还有一本《刻意练习》提过,要有效的投入而不是纯粹重复。其实两本书都是在强调专注的重要性。
我觉得人在同一个时间点只能专注一件事,什么叫专注?就是我们的心思都在这个事情上面,但凡有空余精力就都在思考这个事情。一个人什么事儿都做但方向上总是换来换去,和他在某一方向上专注发展三年不换方向,明显是后一个情况他更有可能成为所选方向上的专家。
我这里有一个反例,这个例子也是我自己觉得有愧于老T的地方。老T是我们部门的高级别人才,思路清晰,人又有担当,是我在有困难搞不定时会想到的人。
最近三年,我先是在项目A快垮了的时候找他出山。花了一年,项目A才转危为安。后来我又因为支付问题和很多业务开发抱怨防火墙影响上线效率,找他解决防火墙自动化的问题。期间还有关于PaaS,Cloud UX,Traffic Rebalancing的问题……诸事不决,我总会找他。
但是这一切导致了老T精力被分散,没有办法在某一个方向上做长期积累,提高自己技术竞争优势,老T曾跟我说过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输出大于输入。
而反观老J, 一直在监控耕耘。后因为要搞AIOps,所以在业务指标异常检测这个方向上继续深耕,从零开始持续投入近三年时间,最近他的文章还被AI顶会接受。
我上个月做反思,发现身为经理我做得不够好,没有给老T留出一个让他专注提升的空间。我不但应该抑制自己遇事动不动找老T帮忙的冲动,还应该把让老T分心的非核心事务给砍了,不让老T分散注意力。我后来跟老T商量,明确了他主攻“平台安全”这个方向,并约定说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坚持这个方向至少三年。
安全方面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老T现在会有针对性地去学习Web安全,跟公司安全部门谈合作,把安全审核流程集成到软件开发流程中,自己负责云计算SSO(单点登录)的事情。对组织领导来说也已经明确了老T的方向,所以会主动帮他在这个安全方向上寻找机会,构建他的支撑结构。我也为老T有这样的发展而感到高兴。
最重要的这点放在最后这里说。经历挫折是促使自己成长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我前面讲到,管理的本质跟教育是一样的。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学走路摔两跤是必须的,学游泳喝两口水才学得快。就连学习专栏也是同样的道理,你读十遍都不如你去吃一遍苦,经历一些难相处的人、困难的事提高才快。
经历挫折不难,难的是度的把握。做父母的可以接受孩子摔两跤,但是肯定不希望骨折和意外。做经理的可以接受一两件事情没有做成,但是不希望员工的自信给打击没了。
小沈从传统行业加入互联网行业,一年不到,他提出离职,我问他:“你我认识这么多年,你就这样放弃了吗?你现在放弃之前的苦就白受了,小沈,你相信我再坚持一下,你一定行的。”
小沈却回答说,他太压抑了,哪怕知道我说的都是对的,却觉得自己让我失望了。他在这时已经受不了了,只想早点解脱。
这件事就是做经理的只专注了锻炼而没有关注心理建设,小沈需要的是更多的关心和有经验的人切实与及时的指导。我当时的问题是直到他扛不住了才去鼓励,太晚了。
后来我从管理一个十多人的团队,直接升级成管理五十人的团队,我当时搞砸了,甚至一度撑不住想退出,所幸后来坚持下来了。自己遇到这样的挫折,再回过头反思小沈那件事,我才发现小沈为什么扛不住这件事儿,其实本质上是做经理的没有把握好挫折的度。
到底怎么掌握度呢?我见过两种方法。一种中规中矩,逐步提高难度。切忌把人扔进火坑自生自灭。另一种是压一压被培养人的耐受性,评估他的心理承受力在哪个点上。这种方法跳过了之前的逐步提高阶段,就跟孩子入学后的摸底考试一样。
具体操作时无论用哪一种方式,都要保持跟被培养人的频繁沟通(1:1、散步、吃饭),不要让他的自信心垮了,他可以吃苦,但是经理要不停地表现出对他的信任,并且还能在他跨不过去的时候拉他一把。
经历挫折和授权是有关系的,做家长的老是护着孩子担心这担心那,你的孩子老也长不大。做经理的不愿意授权,担心这个做不好,那个不完美,员工就永远也成长不起来。对于高级别员工,经理特别要坚持高要求,但是要把具体实施留给员工自己做。
老板就曾给过我这样的反馈,说我激情有余,拉着一帮兄弟一起冲锋,但是我对部下的要求其实不高。而且我对细节的关注也不足,很少针对具体的细节,指出部下做得不好的地方,导致我们部门的员工很少经历挫折,即使没有达到更高目标也很少被经理提醒,于是成长速度有限。
人才培养是组织的重中之重,这么重要的事情当然要一把手亲自抓。我们先要认清自己肩上的责任,管理不单单是御人,还是育人,一字之差,后面这个“培养教育”的格局高很多。
从我自己的成长之路总结,我认识到:员工要成长进步,首先要有自己的主动性,这是内驱;然后去实战锻炼,理论辅助;除了技术之外的人情世故、逻辑、影响力也要锻炼,这里要讲究实用,相信真实模拟的效果;人不是神不是计算机,不要多线程,就是要独占CPU,做一些艰难取舍来专注一个方向发展。
相应地,作为经理,我们要给员工创造能够专注发展的空间。捷径无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方能增益其所不能。
最后请记住,作为经理人我们要对自己说,我可以承认我有差距,但我绝不怀疑自己有能力赶上。培养员工,我们要让员工足够强,强到他随时可以离开;对员工又要足够好,好到让他选择留下来。
你团队里的员工按照能力分有顶级,中等,垫底三类。你在这三类员工中如何分配你的时间?
管理的本质跟教育是一样的,回顾你自从有记忆开始到现在的经历,找回那些促使你成长的关键时刻,想一想怎么复制这些时刻?
欢迎在留言区晒出你的经历和疑问。如果有收获,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