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四火。

这是我们场景再现部分的第一篇,我想和你聊一聊线上面试。

线上面试,是指候选人和面试官双方不实际见面,而是通过电话、网络等形式“虚拟”地面对面交谈,最终完成面试。

通常来说,电话面试就是线上面试最典型的情形,而在当前的疫情大背景下,许多本该面对面进行的现场面试,也移到了线上。

这一讲,我将从三个部分谈论线上面试:首先是常见问题,我会介绍几个因为面试操作移到线上而导致的常见问题,接着明确线上面试和常规线下面试相比,需要把握的要点,以及一些具体操作方面的技巧,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常见问题

电话面试不确认基本要求

第2讲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例子:

走完了整个面试,候选人拿到 offer 的时候说:“啊,我不知道这个职位还需要我长期出差办公啊?我不能接受出差办公。”

还有类似的例子,比方说,有不少候选人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的规划,而对于自己在技术或业务方面的选择也非常清晰。

有的说“我不做前端”,有的说“想进入‘大数据’团队”,还有的说“希望从事和分布式系统有关的工作”。可是,有很多时候,候选人直到进入了现场面试,甚至通过了面试,都没有人和他们确认这些最基本的需求。

显然,这样的面试流程是有问题的,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所有的职位都是有“基本情况”的,而所有的候选人也其实都是有“基本要求”的,但是他们往往不会明说。

等到职位的基本情况和人的基本要求不符,矛盾总有一天会暴露,那时面试团队也好,公司也好,都要被迫承担浪费时间、浪费资源的损失,甚至还会大大影响团队建设。

也许是offer发放了,但是候选人拒绝了;也可能候选人入职了,但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不顺心,不能发挥所长,甚至还会早早离职。

那么,这样的信息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又应该在什么时候确认呢?

我认为,基本要求是不是匹配,需要问清楚两个方面的问题:

通常来说,一些非技术和业务方面的基础信息,一般招聘专员(recruiter)一开始就应该和候选人聊清楚了,如果候选人不接受,那么后面的面试就不应该安排下来。

还有一些具体信息,招聘的同事不一定懂,但是负责电话面试的面试官必须要清楚,并且要在电话面试的环节就要和候选人明确下来。

因此,这里的分工合作非常重要。一般说来,在电话面试中,有一轮是团队的经理去负责的,原因之一就是经理往往是团队中对这两个问题最清楚的人。

冷场过多,沟通不足

第5讲的时候,我们谈到了面试礼节的重要性,不知道你是否记得,其中一条就是要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哪怕再简单,它也是面试互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尤其在线上面试时,其实双方很容易会因为缺乏语言交流,干扰整个面试氛围,有时甚至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如果面对面交流,哪怕语言交流不充分,大家还可以用其他方法弥补,可能一个眼神、一个点头就能表达相当丰富的信息了。但到了线上,交流更依赖语言这个形式,所以语言沟通不充分带来的影响就被放大了。

当然,我还想提醒你,线上面试确实更依赖于语言,但我们也还是有其它沟通方式的。比方说,我们曾经讲到过,远程沟通的时候,摄像头请尽量打开,面对面的沟通会让彼此距离拉近很多。

如果考虑到网络带宽受限等因素,必须关闭摄像头,那也请和候选人说清楚。而且,我们还有一些在线编辑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候选人和面试官都可以看到彼此输入的文字,甚至绘制的简单图像。

我知道面试官都清楚用它们可以考察代码,但是其实作为常规沟通套路的辅助工具,它们依然很有价值。

要点把握与面试技巧

好,分析完常见问题,我们从正面谈一谈线上面试的一些常见操作要点,以及相应的面试技巧。

电话面试难度把握的原则

对于电话面试的难度,我的建议是更重视广度覆盖,把基本情况了解清楚,把基本问题排查清楚。

至于技术深度,我反而认为是第二位的。这里面的逻辑是,我们要优先考虑电话面试带来的特有价值,它最大的价值其实就是两个字——“初筛”。

为什么需要初筛?这里我们不妨简单估算一下成本。

比方说,电话面试两轮 + 现场面试5轮,加上决策会,面试前后的联系、沟通、反馈等等时间和人力开销,加起来就相当于工程师一天的工作时间。再加上其他人员、培训、宣传、差旅、招聘渠道合作等等费用,可以说成本相当巨大。

以下数字来自我自己的经历,而非官方数据,但你也会有个大体感受:电话面试的通过率大概在一半左右,在此之后我们还要考虑现场面试的通过率(大概在1/3左右),以及发了offer后候选人接受的比例(每家企业差异较大,这里按1/3估算),粗略估算一下,整体的offer接受比例就只有 1/2 x 1/3 x 1/3 = 1/18。

可以看出,仅从综合费用的角度考虑,招聘成本也是非常高的。

所以,在电话面试中,我们要达到这个初筛的目的。通过电话面试这样成本相对较低的流程,留下基本素质合格、基本要求符合,且有一定希望通过现场面试的候选人,而这,也正是电话面试难度把握的原则。

至于候选人全面和有深度的考察和评估,就放到之后的现场面试去完成。这样,在电话面试之后的大量流程成本,就能节省下来了。

另外,这些年来我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和你分享一下。有时候和候选人沟通的“第一棒”——recruiter,甚至也会问一点技术问题探底了。比方说,我所认识的一位recruiter朋友,就会在第一次和某些候选人沟通的时候,问候选人这样的问题: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是什么?

这其实是属于很常见的问题,当然,他是懂一点,但毕竟不是软件工程师,也直言只是想“听听回答是不是靠谱”。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过滤掉那些明显不合格的候选人,这样,连电话面试的流程成本都可以省下来。

电话面试的内容安排

既然我们已经提到了电话面试的最大价值就是“初筛”,那么具体我们该怎样安排电话面试的考察内容呢?

电话面试一般安排较为简洁,招聘经理和某位工程师一碰头,双方各自过一下对方简历和recruiter留下的重要信息,就可以参与电话面试了。电话面试之后,双方也一碰头,确定要不要继续下一步的现场面试。

电话面试有一轮的,也有两轮的,两种情况都不少。

对于一轮的情况,一般由具备技术背景的经理主持,既要考察一些较为简单的技术问题,也要通过询问尽量了解对方的基础信息。

如果是两轮,那一般其中一轮由工程师完成,主要考察技术和业务背景,而把其它方面的考察,留给另一轮的经理。

关于技术考察,有个细节值得一说——要不要在电话面试考察编码呢?

我的建议是,只要时间安排能够满足,就尽量覆盖编码考察。我们已经强调过,对于软件工程师来说,编码能力是硬能力,如果连基本的编码能力都不具备,就没有继续这个面试流程的必要了。

当然,电话面试时间往往较短,一个简单的算法问题,或者写一段简单的代码逻辑,就可以了,我们不要在电话面试中,像第6讲一样去层层递进,完整地覆盖问题分析、讨论、解决的考察链。

说了那么多,我来举一个具体的电话面试安排的实例吧。

候选人小王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他研究生毕业后工作3年了,第一年做的是软件测试工作,而后转为开发。他面试的岗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某后端软件工程师岗位,电话面试一共包括了两轮:

在电话面试之后,两位面试官聊了一下。

主导第一轮电话面试的团队经理表示,候选人小王对于这个职位有明确的意向,背景经验符合要求,性格和沟通等方面也没有什么问题;而主导第二轮电话面试的软件工程师表示,候选人小王对业务和技术的理解均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而且对做过的项目和系统有清楚的理解,他写的代码逻辑虽然简单,但是可以看出具备合格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功底。

于是,小王就通过了电话面试,准备进入下一轮的现场面试。

最后,我想额外提一下,某些企业,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甚至允许候选人跳过(直接通过)电话面试,而直接进入现场面试的环节。有这样两种情况比较常见。

第一种情况,对于重要岗位员工“强烈推荐”的候选人,这背后的逻辑是企业和团队对于自己员工“眼光”的高度信任。

第二种情况是,该候选人是“旧人”,曾经在这里工作过,或是在冷冻期(一般大厂都会设立一个招聘冷冻期,比方说,候选人在面试后的半年内,不可以申请相同类型的职位)之前曾经面试过,属于二次求职,而他的历史数据显示,他在曾经的面试表现不错。

当然,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如果电话面试选择跳过,那么我们通常也要求招聘经理和候选人至少电话沟通一次,以了解、更新一些基本信息,确认一下双方的需求。

准备好Plan B

无论是电话面试,还是移到线上进行的现场面试,我们都要有 Plan B。这里的 Plan B 指的是,在线上面试遇到阻碍的时候,要有基本的替代方案。

最常见的情况是,网络不佳,声音断断续续,这很影响面试沟通交流。

在一些成熟的面试团队中,负责一开始接洽候选人的recruiter,就会提示候选人准备好面试当天的设备条件。但是,谁也没有办法避免突然出现的网络状况,无论是彻底掉线还是视频或音频卡顿。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有准备。例如,在网络不好时,我们可以关闭视频信号,甚至,可以将线上会议改为使用手机通话来进行,当然,在线编辑(包括编码)的工具的使用可以保留,一方面这样的工具对网络条件的要求低,另一方面,我们确实也没有更好的替代工具,可以在离线状况下考察编码能力。如果条件过于恶劣,我们只能考虑改天再继续面试。

总结与思考

今天我先介绍了两个线上面试的常见问题,然后分享了线上面试,特别是电话面试中的一些要点,以及该怎样具体把握。

总的来说,线上面试在很多方面都有所限制,不能像面对面的现场面试那样沟通自然、直接,但在固定的电话面试环节,以及如今“后疫情”的大背景下,线上面试已经从一个选择,变成了唯一的选项。

因此,希望你能很好地掌握这些技巧,逐渐积累经验,真正驾驭好它。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给你提一个问题。你能否在留言区,分享一下你经历过的电话面试呢?无论是作为候选人,还是面试官。

好,我是四火,我们下一讲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