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bilibili主站技术中心总经理王昊,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技术、产品和管理的不同视角。
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跟技术、产品、管理等角色打交道,那么不同角色的世界观有什么不同呢?怎么平衡多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怎么协调多角色团队的工作呢?
技术眼中的世界有4个关键词,分别是工作、设计、选型、优雅。他会关注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优秀;该选用什么样的技术选型才合适,比如是选用SQL还是MySQL;自己的代码是否足够优雅等。
产品眼中的世界也有4个关键词,分别是用户、需求、方案、细化。他会要求自己理解用户,了解他们的需求,并满足他们的需求;针对用户的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将方案细化到可执行程度。
管理眼中世界的4个关键词则分别是目标、指标、拆解、梯队。他关注的是自己是否能达到目标和相应的指标,如何对任务进行合理拆解并制定阶段性目标,如何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做好人才储备等。
这三个角色眼中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他们看待同一件事情的视角也是不一样的。
技术人首先看到的是工作,一个确定性的工作,而且技术人特别喜欢解决确定性问题,有输入有输出。一个任务的要求是什么、边界在哪里,确定这些问题之后,他就非常容易把它分解开,并把它完成。
技术人的追求在于,他希望自己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够优雅、够简洁、够高效。而产品解决的往往是非确定的问题,比如好,不好;好用,不好用;流程,不流畅;酷,不酷等,这些都是没办法做具体的、确定性的界定的。
举例来说,工程师面临的问题,可能是把宽带节省30%,把QPS从1700提高到2000等,都是非常数字化、确定化的。而产品经理不是这样的,他们面临的问题,往往是让用户更满意、让用户觉得产品更厉害等,都是非确定性的问题。
而管理跟技术和产品都不一样,管理面向的是目标,他关注的是指标,比如这个产品月活提高30%,成本减少50%,梯队规模控制在1000人以内等,都是数字性的具体指标。
由于大家的视野和视角不同,彼此之间会产生很多隔阂和误解,网上很多段子就是由此而来。而避免这些情况发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沟通,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对于技术人来说,一般有4个职业发展路径,第一个是从工程师到研究员到高级研究员,最后成长为科学家,是偏专业研究的一条路径;第二个是从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到架构师再到主任架构师,这是偏工程实现的一条路径;第三个是从工程师到项目经理到经理再到部门总监,这是偏管理的一条路径;第四个是从工程师到产品经理到高级产品经理再到产品架构师,这是偏产品的一条路径。
对于程序员来讲,如果最后以CEO或COO作为自己职业发展的目标,那么可以换一个方向,尝试选择后两条发展路径,试着培养自己的产品思维和管理思维。
先来看产品思维。其实不同产品经理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可能在技术人员眼里,他们都叫PM,但其实PM各有不同,有的偏交互的,做用户产品;有的偏策略的,做商业产品;有的偏运营活动的,还有的偏活动策划型等,每种产品经理的世界也各不相同。不过,所有的PM都有相同的特点:
技术转产品的优势和劣势
以上这些都是我观察到的产品经理思维上的特别之处,跟技术人员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技术人员选择走产品这条路,具体该怎么走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先来看,技术转产品的话,有什么优势?
具体来说,技术人员有更强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就会有较强的全局视野,做事情就会更有计划性,知道怎么把任务做好拆解,在具体执行中分成几步去做更合适,这一点很重要。
同时,因为技术人员知道什么可能实现,他就不会被技术团队忽悠,反之,一个不了解怎么实现的产品经理很有可能会被他的技术团队忽悠。做到以上两点之后,技术人员就能从源头开始强有力的把控整个项目的进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优势。
接着来看,技术转产品的话,劣势在什么地方?
结语: 今天跟大家分享了技术、产品、管理的不同视角,每个角色都有各自不同的世界观,为了避免产生隔阂,技术人员需要从以团队实现为目标、换位思考、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做表达三个方向出发,锻炼自己的沟通技巧。
同时,技术人员有着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转向产品,以产品架构师为目标是不错的选择。而当技术人员选择转向产品时,需要克服自己太过注重可实现性、缺乏同理心、思维太过理性的短处,发扬自己逻辑思维能力强、了解可实现性的长处。
你觉得技术、产品和管理的不同视角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技术转型产品时需要转变哪些思维呢?欢迎你在留言区分享。
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作者简介
王昊,bilibili主站技术中心总经理,曾历任百度基础架构部架构师、高级技术经理,网页搜索部副总监,移动应用部总监,是百度分布式存储领域的早期开创者,推动了百度分布式存储技术的自研、应用。
(本文整理自bilibili主站技术中心总经理王昊在ArchSummit大会上的分享,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