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本周大咖对话的嘉宾是同程艺龙交通首席架构师、极客时间《从 0 开始学大数据》专栏作者李智慧,曾担任阿里巴巴技术专家、Intel 亚太研发中心架构师、宅米和 WiFi 万能钥匙 CTO,长期从事大数据、大型网站架构的研发工作。今天,他主要与大家分享了技术人如何成长,以及“互联网寒冬”下技术人发展与转型的选择等话题。
极客时间:在您的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李智慧:在我的职业生涯里面,比较重要的一次机会是在 2006 年获得的,也就是十几年前。那时我在方正参与当时一个最热的项目,算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项目,方正特别成立了一个部门去做这个项目。
因为项目比较大并且比较新,部门也刚刚成立,最开始大概只有三五个人在做,但我们在中关村这边包了一层楼,规划是要把人坐满的。由于这是对日的项目,公司里面技术不错的都会派到日本去跟客户对接事情,其余的留在国内。在项目启动后,日本客户找了一家咨询公司给出了前端、中间服务器、后端的技术方案,大概三层的布局。有了架构,客户的需求也过来了,之后就是要考虑怎么把这个架构方案落地。那时我们每天在查资料、学习,但怎么去做、怎么把项目落地,一直没人去说。
有一天我可能是比较着急,就去跟项目经理说:“这些技术方案,它最终还要落实成代码的。这个代码谁来写?框架间通讯谁来做?这件事情应该怎么推?”没想到过了几天项目经理找到我说“要不你来做吧”。当时我研究生刚刚毕业,经验也不是很多,但我很快就答应了下来。
项目经理是周五找到我的,到周日晚上的时候,我就做出了一个基本的设计,把整个流程和开发视图画了出来。经过评审后,大家都说看起来似乎还不错,然后就开始按照这个架构进行设计开发。之后部门里面其他同事也参与到了整个框架和架构设计的开发中来,后来测试跑通以后,整个框架就算是出来了。之后项目按照原计划运转起来,上百个工程师都逐步招入进来,很快就把一整层楼坐满了。
因为开发业务代码的时候必须要遵照开发流程和框架去做,而这个流程设计和框架是我带人做的,所以后面不管是测试还是异常处理,都要过来找我。把这个项目做完以后,我的心态也不再是刚毕业那样了。上百号人做技术决策的时候,都过来找你,这个时候你会有一种责任感,或者是有一种新的视角,这种视角跟以前在别人的框架约束下做开发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段经历,一方面让我从做开发到做架构,获得了新技能,做开发是在别人画的框里面去做你的业务,而架构是你站在全局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另一方面,是让我从另一个视角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很多关注的点和思考的点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看待一个新技术,我会考虑背后的设计和优缺点,以及为我所用时我要关注什么等等。这种视野给我带来的帮助非常大。
当时这件事对我来说是一个机会,迈过这个坎,也就把握住了这个机会。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机会出现在你面前,有的看起来比较随机,就像我刚才讲的机会突然就出现在面前,如果当时我犹豫一点或者对自己不自信,放过这个机会,人生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当机会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要有勇气把握这个机会。
极客时间:在您看来,技术人怎样才能更好的成长?
李智慧:技术人大都很忙碌,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上班下班或者加班,然后我就在想自己每天的工作到底在干什么。后来我总结了一下,做事情的时候可以分成两种角色:生产者和消费者。
学习本身其实是一种消费,每天忙着去读书,看起来是在学习,但是学完以后你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改变了吗?或者说有产出和输出吗?如果没有,每天的日子还是老样子,工作和生活也没有改变,这样的学习和玩一会手机、看一会抖音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一定要输出一些东西,比如你在公司里面做一个项目或者做一个产品,当然也可以写一本书,或者是在极客时间开一个专栏,总之就是你一定要有产出,让自己成为生产者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者。
你要能够输出让别人消费的东西,这样你就会有成长,会变得不一样。我做事情的时候,总会想我到底是在做什么,是生产还是消费,是输出还是接收。如果我是在生产,大家是不是愿意去消费我生产的东西。比如在公司,我不仅仅是研究新的架构、框架和技术,我还希望自己能从头把它做出来。我希望其他人能够用我做出来的东西,希望自己在工作中是有产出的,这样我会更踏实一点,并且有产出,就会很有收获,也能很快的进步。
极客时间:很多人觉得90后员工比较自我,很难管,您是怎么看待的呢?
李智慧:网上关于 90 后会有些言辞,觉得 90 后太自我,考虑别人太少,但我自己是很欣赏 90 后的。我的态度是,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也不会给别人想要的东西,这在公司里来说是不负责任的。你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对自己负责,才可能为公司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我想说的是,你要做自己的主人,要对自己负责。举个反例,我小的时候一直都是比较乖宝宝类型的,小时候听父母的,上学听老师的,工作听领导的。突然有一天,就是一瞬间惊醒:我这么听你们的,你们会对我负责吗,父母会养我一辈子吗,老师能保证我的将来吗,领导会让我在公司干一辈子吗?你如果不能对我负责,我都听你的有什么用。谁能对我负责?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
你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去付出你该付出的,然后得到你该得到的。比如去学习、去努力、去提高自己。如果你付出了以后,依然得不到,那就去寻找新的机会。
你对自己负责,就是对公司负责,我一直以来都是这个观点。如果天天老板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等到最后事情没做好,就会觉得反正是老板让做的、反正是领导让做的,最后大家互相抱怨,根本没有意义。如果你觉得这件事情不该做、没有意义,那就跟他说不要做,这件事情没有意义的,我们有更好的办法。如果你真的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能力和实力,那就说出来,肯定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的。这样对自己负责任,在公司也有主人翁的意识。
极客时间:很多人都认为现在是互联网寒冬,比较有危机感,您是怎么看的?
李智慧:我加入阿里巴巴的那一年也赶上金融危机,我面试的时候问了一下,大家都在裁人,为什么阿里巴巴还在招人。当时的 HR 跟我说这是马总的判断,马总认为越是到了寒冬的时候,越要吸引优秀的人才进来,为了冬天过去以后,可以做好储备和积淀。我对马云还是比较佩服的,而且这个道理也很浅显,冬天一定会过去的,日子一定会好的。如果你在冬天的时候冻得瑟瑟发抖,那等冬天过去以后,你肯定还是那个老样子。
在我看来,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努力的、优秀的、聪明的、愿意奋斗的那种人,那么寒冬对你来讲就是一次机会,因为未来一定会变好的。而如果你觉得寒冬淘汰的是你的话,那你肯定是会被淘汰的,寒冬就是淘汰掉那些投机的、不努力的、没有什么真本领却虚张声势的人。这其实是你的机会啊,把那些人淘汰掉,这个世界是留给你的,等到冬天过去,当一切变好的时候,这些最好的东西都是留给你的。
另外想聊一下转型这件事,寒冬是你的机会,但寒冬不是你转型的理由,转型是一件时刻都在发生的事情,最主要的还是要去思考,哪些领域和技术是未来的潮流。
我在 Intel 做大数据的时候,我们组里面有几个从 Intel 其他部门转岗过来的同学,之前是做 Linux 内核开发的,当时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写代码、做开发,最顶尖的可能就是开发操作系统了,而操作系统的内核开发,更是顶尖中的顶尖。我问他你之前做的是所有程序员梦想的工作,为什么要跑过来做大数据开发呢?
他的回答是,Linux 已经非常成熟和稳定了,变化已经非常小了,他做了 3 年的进程调度和内核算法,向 Linux 社区提交了一行代码,还被拒绝了。这对他来讲是非常痛苦的,也不是一个好的兆头。那么未来在哪里呢?当时最火爆的是大数据,他们就转岗做大数据了。后来其中一个同学去一家专门做大数据的创业公司当 VP,另一位同学在一家快要上市的公司做大数据平台总监。
我在极客时间上的专栏是关于大数据的,大家也可以关注一下大数据方面的潮流。如果你觉得这是潮流,这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机会,你就去做。不用把它看得有多大有多艰难,别人能做到的,你要相信自己也能做得到。
关于转型,我的另一个建议是不要被动转型。我还有一个做开发的同学,因为在意老板比自己年轻这件事,跳了几次槽,结果都不是很好。他以前也是非常资深的工程师,跳了几次槽之后,从开发转做咨询,也算是转型。他也抱怨说,这次转型真的是太失败了,实际上他转型的目标和理由,是要离开比他年轻的老板,这种转型是被动的,也不是很好的理由。
但是人总是有出路的,后来这个同学不做 IT 了,出去开了一家鸭脖店,现在是整个上海地区周黑鸭最大的代理商,名下有将近 30 家的店铺,很让人吃惊。他这个转型转得更大,但肯定是痛定思痛想明白了,来了一次大的转型,反而很成功。
所以,这个世界变化很快,转型真的是无处不在的。人们都在顺应这个时代在发展,你要主动做好这种转型的准备,而不是说因为寒冬,或者其他什么理由去转型。你要去看时代的潮流,从正向去转型,把握住方向,而不是走投无路才去转型。当然走投无路再去转,也是一种转,但是肯定是提前做好准备,并且自己思考清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