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讲解一些比较硬的知识之前,我先来给你洗洗脑,传达一些形而上、务虚但是重要的内容;所以,今天我主要带你认识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重新认识推荐系统关键元素的重要性,另一个是要建立起两个思维模式。
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果理解不到位,尤其是当你去负责整个推荐产品的时候,那真是害苦了整个团队所有的兄弟姐妹。
要开发一个推荐系统产品,有这么四个关键的元素需要注意:
他们的重要性依次递减,权重大致是4-3-2-1,是不是知道真相的你眼泪掉下来。因为,推荐系统的效果不是你想买就能买,而是要正确认识不同阶段不同因素的重要性。
最先优化的一定是产品的 UI 和 UE ,即人机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颜值即正义”的法则放在推荐系统中也是成立的,不能因为你的产品是具有AI属性的个性化推荐就不看脸了,用户对产品的体验,视觉是否符合目标用户审美,交互逻辑是否简单明了,这些会在最大程度上决定用户是否会持续使用。
只有当用户不断回来,才有推荐系统的用武之地。个性化推荐产品首先还是一个产品,按照一款优秀产品的标准来要求它始终是正确的事情,所以请继续善待你们的UI和UE设计师们。
数据与UI、UE是几乎同等重要的元素,它是推荐系统的食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多少算法工程师因为加入了一家没有历史数据积累的公司,那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无力感,谁去谁知道。
数据贯穿了产品始终,对数据的尊重就是对理性和科学的尊重。UI、UE、数据是一个产品的基石,不论其有没有推荐系统存在都是基石。
领域知识,与之对应的是常识和通识。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个产品不涉及领域知识,每一个产品存在于市场上,总是有一部分价值是大多数其他产品无法替代的,这部分就涉及了领域知识。
电商产品有自己的领域知识,比如普通用户更在意的是价格而不是兴趣;音乐产品也有自己的领域知识。
比如一个歌手的死忠粉,你推荐给他该歌手的任意一首歌对他来说都是徒劳——因为他早就听过了。
至于新闻类产品,更是有自己的领域知识:新闻更新很快,可能上个月的内容都得从候选池中拿掉了。
类似这些在一个领域总结出来的普适规律,对于推荐系统的效果提升非常有用:有的是防止闹笑话自毁品牌形象,有的是大幅提高某些指标,有的是缩短模型训练周期。
我们对算法的爱是复杂的,大多数人最不了解的似乎就是算法,以至于本专栏会用最大的篇幅去讲解各种算法原理,但你一定要认识到,算法的左右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但也一定不是可有可无。
一种对算法的常见误会就是:短期高估,长期低估。如果你不是算法工程师,比如产品经理或者运营人员,那么可能你要尤其注意,在一款个性化产品诞生之初,算法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忽略,我们不能指望它能让产品起死回生、一飞冲天,但就此抛出“算法无用论”也是很愚蠢的。
这四个元素,都不是“天亮以后说分手”的那种,而是需要长期陪伴呵护,不断打磨。这里阐明其重要性的高低,是为了让你在资源有限,精力很少的前提下抓大放小。
四个元素的重要性认识清楚后,我再给你掏心掏肺地传达两个思维模式:目标思维和不确定性思维。
我个人对于软件产品有一个粗略分类。传统的软件是一个信息流通管道,从信息生产端到信息消费端的通道,比如一款内容App,写内容的可以正常记录,读内容的可以流畅加载,无论多大的并发量都扛得住,这就是一个正常的产品了。
但推荐系统这种产品,如果是一个产品的话,它和作为信息流通管道的本质不一样,它是一个信息过滤工具,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信息流通本身,而是如何让流通更有效率。
这两个本质不同的软件产品,决定了我们要以不同视角去对待推荐系统。传统的软件产品追求的是稳定和满足预期,背后思想强调的是逻辑和因果链条,软件体验上设定好行为和响应,软件设计上强调分层以应对无比复杂的操作逻辑。
核心词可以表述为:逻辑、因果、分层。反观推荐系统这种信息过滤系统,追求的是指标的增长,背后思想强调是目标和不确定性:我们并不能很确定地模拟每个人将会看到什么,也不能很好地复现一些操作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在推荐系统未动的情形下,目标先行则是常识。
关于目标思维,如果了解机器学习的人会很好理解。通常来说,训练机器学习模型是一个不断最小化(或者最大化)目标函数的过程,先设定一个目标函数,然后通过不断迭代让这个函数值到最小值(或者最大值)。
我们把一个推荐系统也看做一个函数,这个函数的输入有很多:UI、UE、数据、领域知识、算法等等,输出则是我们关注的指标:留存率、新闻的阅读时间、电商的GMV、视频的VV等等。
这些指标就是函数值,我们做任何事情:加新的策略、替换现有的推荐算法、修改UI、甚至一些文案的调整,都是在改变这个函数的参数,是否有效就要看看函数的输出值,输出值在增长,说明修改就有效,就继续沿着那个方向修改,一旦无效或者起反作用就立即需要回滚。
目标思维背后是“量化一切”的价值取向。最先要量化的就是目标本身,整个团队才能知道在为什么而战,才能知道自己所做的动作是不是有意义,才能让团队自发地去寻找优化方向,一定不能停留在“感觉推荐很精准”或者“感觉推荐得很不准”这样的玄学层面。
接下来要量化的是所有的优化改进动作,知道 Logo 放置位置往上移动了多少,知道文案字数减少了多少,知道 Push 少发了几次,发给了谁,谁点进来了。量化一切的价值取向和前面说的数据的重要性是一体两面,要量化就要收集数据,数据收集对了才能得到正确的量化结果。
盯着量化后的目标去行动后,还需要你具备另一个思维:不确定性思维。这个思维是开发传统软件类产品后较难转变形成的。
什么是确定性思维?举个例子说,原来的产品我们能知道某个人的界面上看到的是什么,因为它是完全依靠逻辑和因果链条引发而成的,只要初始条件给定,那么结果就是一定的,也因此在出现 Bug 时可以很容易复现,这是确定性思维,就是对于结果有预期,可以提前推演出来。
反之,不确定性思维就是:不用因果逻辑严丝合缝地提前推演,而是用概率的眼光去看结果。
比如说,出现了一个不是很合适的推荐,通常老板们会立即责问:“为什么出现这个”,这就是确定性思维在作祟,如果是不确定性思维,就会问:“出现这个的可能性有多大”。
为什么负责推荐系统产品的人一定要有不确定性思维呢?原因有以下几个。
今天,我主要说了两个内容:
这两个事情虽然有点务虚,但的确是我所经历过的团队教给我最重要的事,有的是教训,有的是经验。现在,你能说说你对目标不确定性的理解吗?你们在现在的工作中哪些工作属于确定性思维? 你可以给我留言,我们一起讨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