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王庆友,今天我来和你聊一聊如何打造高性能和可伸缩的系统。
在课程的第11讲,我和你介绍了,技术架构除了要保证系统的高可用,还要保证系统的高性能和可伸缩,并且能以低成本的方式落地。在实践中呢,高性能、可伸缩和低成本紧密相关,处理的手段也比较类似,这里我就放在一起来给你讲解。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我们一般会比较关注业务功能的实现,而很少关注系统的性能,所以我们经常会面临以下这些挑战:
我曾经就统计过公司云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结果让我非常意外,有相当比例的服务器,它们的CPU和内存平均利用率长期不到1%,但与此同时,这些系统整体的TPS只有个位数。这里,你可以发现,资源利用率低和系统性能低的现象同时并存,很显然,系统没有充分利用硬件资源,它的性能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所以今天,我就先来给你介绍一下常用的性能数据,让你建立起对性能的基本概念;然后,我会和你具体讲解实现系统高性能和可伸缩的策略,让你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对于服务器来说,1ms的时间其实不算短,它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在这里列了几个基础的性能数据,你可以把它们看做是系统性能的基线。
你可以看到,内存的数据读取是SSD磁盘的10倍,SSD磁盘又是普通磁盘的10倍,一个远程调用的网络耗时是机房内部调用的1000倍,一个分布式缓存访问相对于数据库访问,性能也有数十倍的提升。
了解了这些常用的性能数据,你就能对性能建立一个直观的认识,有些时候,我们采取一些简单的手段就能提升系统的性能。比如说,如果磁盘的IO访问是瓶颈,我们只要用SSD磁盘来代替机械硬盘,就能够大幅度地提升系统的性能。
那么对于一个实际的业务系统来说,情况就会复杂很多。一个外部请求进来,需要经过内部很多的软硬件节点处理,用户请求的处理时间就等于所有节点的处理时间相加。只要某个节点性能有问题(比如数据库),或者某项资源不足(比如网络带宽),系统整体的TPS就上不去。这也是在实践中,很多系统TPS只有个位数的原因。
不同类型的节点,提升性能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概括起来,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外部请求进来,我们要让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请求的处理,这样在单位时间内,系统就可以处理更多的请求。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两种:
当有多个外部请求进来时,系统同时使用多个节点来处理请求,每个节点分别来处理一个请求,从而提升系统单位时间内处理请求的数量。
比如说,我们可以部署多个Web应用实例,由负载均衡把外部请求转发到某个Web实例进行处理。这样,如果我们有n个Web实例,在单位时间里,系统就可以处理n倍数量的请求。
除此之外,在同一个节点内部,我们还可以利用多进程、多线程技术,同时处理多个请求。
系统处理请求不一定要实时同步,请求流量的高峰期时间往往很短,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延长系统的处理时间,只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内,系统能够处理完请求就可以了,这是一种异步化的处理方式。
典型的例子呢,就是通过消息系统对流量进行削峰,系统先把请求存起来,然后再在后台慢慢处理。
我们在处理核心业务时,把相对不核心的逻辑做异步化处理,也是这个思路。比如说下单时,系统实时进行扣库存、生成订单等操作,而非核心的下单送积分、下单成功发消息等操作,我们就可以做异步处理,这样就能够提升下单接口的性能。
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应该使用哪种方式来保障系统的高性能呢?答案是,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把三种手段结合起来。
首先,我们要加快单个请求的处理。单节点性能提升是系统整体处理能力提升的基础,这也是我们作为技术人员的基本功。但这里的问题是,节点的性能提升是有瓶颈的,我们不能超越前面说的基础操作的性能。至于把请求分解为多个小请求进行并行处理,这个在很多情况下并不可行,我们知道,MapReduce也有使用场景的限制。
对多个请求进行同时处理是应对海量请求的强有力手段,如果我们能够水平扩展每一个处理节点,这样在理论上,系统处理请求的能力无限的。而这里的问题是,对于无状态的计算节点,我们很容易扩展,比如说Web应用和服务;但对于有状态的存储节点,比如说数据库,要想水平扩展它的处理能力,我们往往要对系统做很大的改造。
至于异步化处理,在某些场景下是很好的提升系统性能的方式,我们不用增加机器,系统就能够完成请求的处理。但问题是,同步调用变成异步的方式,往往会导致处理结果不能实时返回,有时候会影响到用户体验,而且对程序的改造也会比较大。
所以,我们在考虑系统高性能保障的时候,首先需要考虑提升单个请求的处理速度,然后再考虑多请求的并发处理,最后通过异步化,为系统争取更长的处理时间。
具体的处理手段,根据业务场景的不同,我们需要做综合考虑,在满足业务的基础上,争取对系统改造小,总体成本低。
我们经常说,业务是可运营的,而实际上,系统也是可运营的。我们可以动态地调整系统软硬件部署,在业务高峰期增加软硬件节点,在业务低谷期减少软硬件节点,这就是系统的可伸缩能力。
系统的可伸缩也有两种实现方式。
对于无状态的节点,我们直接增减节点就可以了。比如说订单服务,白天我们需要10台机器来提供服务,到了半夜,由于单量减少,我们就可以停掉部分机器。
如果做得好,我们还可以实现弹性伸缩,让系统根据硬件的负载情况,来确定机器的数量。比如说,当服务器的CPU或内存使用率在10%以下了,系统就自动减少服务实例的数量。
而对于有状态的服务,我们需要能够支持状态数据的重新分布。比如进行水平分库的时候,要从4个库增加到8个库,我们需要把原先4个库的数据,按照新的分库规则,重新分布到8个库中。如果这个调整对应用的影响小,那系统的可伸缩性就高。
我们知道,系统是一个整体,如果只是节点级别的伸缩,我们可能要对多个节点分别进行操作,而且不同节点的资源配置会相互影响,这样对各个节点的调整就非常复杂,影响了系统的可伸缩能力。如果能实现系统端到端的伸缩,同时对多个节点进行伸缩处理,那系统的可伸缩能力就更高了。
所以这里,我们可以把多个处理节点打包在一起,形成一个处理单元。
举个例子,针对交易场景,我们可以把商品浏览、加购物车、下单、支付这几个节点放一起,形成一个逻辑上的单元,在单元内部形成调用的闭环。具体使用的时候,我们可以按照用户维度,来划分交易单元。比如说,让交易单元A处理用户ID对2取模为0的用户下单流程,交易单元B处理用户ID对2取模为1的用户下单流程。
这样,我们对一个整体的交易单元进行扩容或者缩容,每增加一个交易单元,就意味着同时增加商品浏览、加购物车、下单、支付4个节点,这4个节点的处理能力是匹配的。你可以参考下面的这张交易单元化的示意图:
通过单元化处理,我们把相关的节点绑定在一起,同进同退,更容易实现系统的可伸缩。
而如果我们把单元扩大到系统的所有节点,这就是一个虚拟机房的概念。我们可以在一个物理机房部署多个虚拟机房,也可以在不同的物理机房部署多个虚拟机房,这样,部署系统就像部署一个应用一样,系统的可伸缩性自然就更好。
说完了高性能和可伸缩的策略,接下来,我再说下具体的架构设计原则,让你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落地。
这意味着节点支持多实例部署,我们可以通过水平扩展,线性地提升节点的处理能力,保证良好的伸缩性以及低成本。
短事务意味着资源锁定的时间短,系统能够更好地支持并发处理;柔性事务意味着系统只需要保证状态的最终一致,这样我们就有更多的灵活手段来支持系统的高性能,比如说通过异步消息等等。
缓存是系统性能优化的利器,如果数据能够缓存,我们就可以在内存里拿到数据,而不是通过磁盘IO,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数据库的压力,相对于数据库的成本,缓存的成本显然也更低。
如果计算可并行,我们就可以通过增加机器节点,加快单次请求的速度,提高性能。Hadoop对大数据的处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异步处理给系统的处理增加了弹性空间,我们可以利用更多的处理时间,来降低系统对资源的实时需求,在保证系统处理能力的同时,降低系统的成本。
虚拟化和容器化是指对基础资源进行了抽象,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再依赖具体的硬件,对节点的移植和扩容也就更加方便。同时,虚拟化和容器化对系统的资源切分得更细,也就说明对资源的利用率更高,系统的成本也就更低。举个例子,我们可以为单个Docker容器分配0.1个CPU,当容器的处理能力不足时,我们可以给它分配更多的CPU,或者增加Docker容器的数量,从而实现系统的弹性扩容。
实现了系统的高性能和可伸缩,就表明我们已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机器资源,那么低成本就是自然的结果了。
在课程的开始,我给出了一些基础的性能指标,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你就可以参考这些指标,来评估你当前系统的性能。
另外,我还分别针对系统的高性能和可伸缩目标,介绍了它们的实现策略和设计原则,在工作中,你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由易到难,采取合适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
在实践中呢,实现高可用和可伸缩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接下来的课程中,我还会通过实际的案例,来具体说明实现这些目标的有效手段,帮助你更好地落地。
最后,给你留一道思考题:在工作中,你都采取过哪些手段保证了系统的高性能和可伸缩呢?
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互动,我会第一时间给你反馈。如果这节课对你有帮助,也欢迎你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感谢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