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陈东。今天我们来讲广告系统。

说到广告系统,很多人可能没有那么熟悉。但是在互联网行业中,广告系统其实是非常重要,并且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系统。

一方面是因为,广告是许多互联网公司的重要营收来源。比如,我们熟悉的Google和Facebook,它们的广告收入就占公司总收入的80%以上。因此,尽管许多互联网公司的主营业务并不一样,有的是搜索引擎,有的是电商平台,有的是视频平台等等。但是,它们背后都有着相似的广告业务线。

另一方面,互联网广告对于工程和算法有着强烈的依赖。强大的工程和算法让现在的互联网广告能做到千人千面。最常见的,我们在打开网站的一瞬间,广告系统就会通过实时的分析计算,从百万甚至千万的广告候选集中,为我们这一次的广告请求选出专属的广告。而且,整个响应广告请求的处理过程,只需要0.1秒就能完成。

那在大型广告系统中,广告的请求量其实非常大,每秒钟可能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次。因此,广告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高并发低延迟系统。事实上,这背后离不开一个高性能的广告检索引擎的支持。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广告系统中负责检索功能的广告引擎架构。

广告引擎的整体架构和工作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两个基本概念。

互联网广告分为搜索广告和展示广告两大类。简单来说,搜索广告就是用户主动输入关键词以后,搜索引擎在返回结果中展示出的相关广告。而展示广告,则是在搜索引擎之外的网站或App中,用户在浏览页面的情况下,被动看到的广告。比如说,在打开一些App时出现的开屏广告,以及朋友圈中的广告等等。

尽管这两种广告的业务形态不太一样,但是它们后台的广告引擎本质上都是相似的,主要的区别是约束条件上的不同。

在搜索广告中,因为它和搜索词有很强的相关性,所以,我们需要针对搜索词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这和我们上一讲说过的查询分析过程类似,这里我就不多讲了。而展示广告没有搜索词的约束条件,展示能力也就更灵活。因此,今天我们主要以展示广告为例,来说一说从用户打开网站到看到广告,广告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为了方便你理解,我梳理了一张广告引擎的核心功能架构图。接下来,我就依据这个架构图,从用户浏览广告主投放广告这两个方面,来为你详讲解一下广告引擎的工作过程。

一方面,当用户浏览网页时,网页会向服务端发起一个广告请求。服务端接到广告请求后,会先进行请求解析,也就是通过用户在系统中的唯一ID、网站地址以及广告位ID,去后台查询相关的广告请求的扩展信息。

那怎么查询呢?一般来说,通过系统之前对用户的长期行为收集和分析,我们就能知道该用户的喜好,比如喜欢看篮球、喜欢购物等。根据得到的结果,我们会为用户打上相应的标签。同理,对于各种网页和广告位,我们也会分析好网页分类等信息。然后,我们会提前将这些分析好的结果保存在Key-value数据库中,以支持快速查询。这样一来,广告请求解析就可以通过查询Key-value数据库,得到相关信息了。

另一方面,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为了保证广告的后续效果,往往会进行广告设置,也就是给广告投放加上一些定向投放的条件。比如说,只投放给北京的用户,年龄段在20岁以上,对篮球感兴趣,使用某一型号的手机等。这些限制条件,我们都可以用标签的形式来表示。因此,一个广告设置,抽象出来就是一系列标签的组合。

所以我们说,广告引擎处理一个广告请求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根据用户的广告请求信息,找出标签匹配的广告设置,并将广告进行排序返回的过程。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后面讲的内容都是围绕它来展开的,我希望你能记住它。

返回广告以后,我们还需要收集广告的后续监测数据,比如说是否展现给了用户,以及是否被用户点击等后续行为。那有些后续行为还涉及广告计费,比如,如果广告是按点击付费的话,那么只要有用户点击了广告,就会产生对应的费用。这时广告系统不仅需要进行相应的计费,还需要快速修改系统中的广告数据,使得系统能在广告主的预算花完之后就立即停止投放。

好了,以上就是广告引擎的工作过程。你会发现,尽管广告引擎在业务形态和流程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它的核心检索流程和搜索引擎是类似的,也分为了索引构建、检索召回候选集和排序返回这三个部分。不过,和搜索引擎相比,由于广告引擎没有明确的关键词限制,因此在如何构造倒排索引上,广告引擎会有更大的灵活度。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广告引擎是怎么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来进行高性能的检索设计,从而能在0.1秒内返回合适的广告。

标签检索:合理使用标签过滤和划分索引空间

广告引擎的索引设计思路,是将广告设置的标签作为Key来构建倒排索引,在posting list中记录对应的广告设置列表,然后为标签进行ID编号,让系统处理标签的过程能更高效。这么说比较抽象,我来举个例子。

如果广告设置的标签是“地域:北京”“兴趣:篮球”“媒体:体育网站”,那我们可以使用一个32位的整数为每个标签进行编号。具体来说就是将32位的整数分为两部分,高位用来表示定向类型,低位用来表示这个定向类型下具体的标签。

比如说,我们采用高8位作为定向类型的编码,用来表示地域定向、兴趣定向和媒体定向等。用低24位,则作为这个定向类型下面的具体内容。那在地域定向里,低24位就是每个地区或者城市自己的编码。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广告设置的标签都转为一个编号了(高、低位的分配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的)。

1. 将标签加入过滤列表

那是不是所有的标签都可以作为倒排索引的Key呢?你可以先自己想一想,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如果所有的广告投放设置都选择投放在App上,那么“媒体类型:App”这个标签后面的posting list就保存了所有的广告设置。但是,这样的标签并不能将广告设置区分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使用类似TF-IDF算法中计算IDF的方式,找出区分度低的标签,不将它们加入倒排索引。

那我们什么时候使用这些标签呢?我们可以将这些标签加入“过滤列表”中,然后在倒排索引中检索出结果以后,加上一个过滤环节,也就是对检索结果进行遍历,在遍历过程中使用“过滤列表”中的标签进行检查,这样就完成了标签是否匹配的判断。

2. 用标签进行索引分片

其实,对于标签的匹配使用,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假设平台中有一半的广告投放设置希望投放在移动App上,另一半希望投放在PC网站上,那如果我们以“媒体类型:App”和“媒体类型:PC网站”作为标签来建立倒排索引的话,这样的标签是有区分度的。但是由于这两个标签后面的posting list都会非常长,各自都保存着一半的广告设置。因此在进行posting list归并的时候,实际上就等于要遍历一半的广告设置。这反而会降低检索效率。

因此,对于“媒体类型”这类(以及“性别”、“操作系统”等)具有少量的标签值,但是每个标签值都有大规模区分度的设置维度来说,我们可以不把它们加入到倒排索引中,而是根据标签来将广告设置进行分片。也就是把投放PC网站的广告设置作为一组,投放App的广告设置作为另外一组,分别建立倒排索引。

如果这样的有区分度的设置维度不止一个,那我们就使用树形结构进行划分,将最有区分度的设置维度(如“媒体类型”)作为根节点,不同的设置值作为分叉(如PC网站和App就是“媒体类型”维度下的两个分叉)。在这个节点下,如果有其他的设置也具有足够的区分度,那也可以作为子节点继续划分。然后对于被划分到同一个叶子节点下的一组,我们再利用标签建立倒排索引。

通过这样的树形结构,我们根据广告请求上的标签,就能快速定位到要找的索引分片,之后,再查找分片中的倒排索引就可以了。

总结来说,广告设置对广告引擎来说,就像搜索词对搜索引擎一样重要。但是对于广告设置,我们不会像关键词一样,全部加入倒排索引中,而是会分别加入到三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作为树形结构的节点分叉进行分流;第二个环节,作为倒排索引的Key;第三个环节,在遍历候选结果时作为过滤条件。通过这样的设计,广告引擎中的检索空间就能被快速降低,从而提升检索效率,快速返回候选结果了。

向量检索:提供智能匹配能力

随着广告业务的演化,目前很多平台提供了一种新的广告投放模式:不是由广告主设置广告定向,而是由广告引擎在保证广告效果的前提下,自己决定如何召回广告。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引擎就可以摆脱标签的限制,使用向量来表示和检索,也就可以更精准地挖掘出合适的广告了。为什么要摆脱标签的限制呢?

我们来看个例子,在之前的标签系统中,当广告主想将广告投放给“喜欢篮球的人”时,如果一个用户身上的标签只有“喜欢运动”,那这个广告是不会投放给这个用户的。但如果广告主不进行广告定向限定,而是由广告引擎来决定如何召回广告,那广告引擎是可以针对“喜欢运动”的人投放这条广告的。

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可以将广告设置和用户兴趣都表示为高维空间的向量,这样,原来的每个标签就都是向量的一个维度了。然后我们使用最近邻检索技术,找到最近的点就可以返回结果了。这样的设计,本质上是使用机器的智能定向设置,代替了广告主手动的定向设置,从而大幅提升了广告设置的效率和效果。

不过,在我们使用向量检索来代替标签检索之后,系统的性能压力也会更大,因此,为了保证广告引擎能在0.1秒内返回广告检索结果,我们需要对向量检索进行加速操作。这时,我们可以使用第16讲中“聚类+倒排索引+乘积量化”的实现方案,来搭建广告引擎的向量检索系统,从而提高向量检索的检索效率。

打分排序:用非精准打分结合深度学习模型的精准打分

广告引擎除了在召回环节和搜索引擎不一样之外,在打分排序环节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它们需要返回的结果数量不同。具体来说就是,在搜索引擎中,我们要返回Top K个结果,但是在展示广告业务中,广告引擎往往最后只会返回一条广告结果!因此,对于最后选出来的这一条广告,我们希望它和用户的匹配越精准越好。所以,在广告引擎中,我们会使用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来打分排序。

但如果在召回阶段选出的候选广告数量很多,那全部使用开销很大的深度学习模型来进行打分的话,我们是很难将单次检索结果控制在0.1秒之内的。而且,如果召回的候选广告数量有几千条,广告引擎最终又只能选出一条,那这几千条的候选广告都使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计算,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召回和精准打分排序之间,加入一个非精准打分的环节,来更合理地使用资源。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可以基于简单的机器学习模型(如逻辑回归模型(LR)、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因子分解机(FM)等)配合少量的特征,来完成这个非精准打分环节,将候选广告的数量限制在几十个的量级。然后,我们再使用深度学习模型来进行精准打分,最后选出分数最高的一个广告进行投放。这样,我们就能大幅节省计算资源,提升检索效率了。

索引精简:在索引构建环节缩小检索空间

除了优化在线的召回和打分环节的检索效率之外,广告业务的特点,使得我们还可以在离线的索引构建环节,通过缩小检索空间来优化。这是因为,广告引擎和搜索引擎中检索对象的生命周期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说,一个网页只要上线就会存在很久,但是一个广告设置的状态却经常变化。这怎么理解呢?

比如说,当广告设置限定了投放的时间段时,那这个广告可能上午是有效的,下午就处于停投状态了。再比如说,如果广告预算花完了,那广告也会变为停投状态,但是充值后又会恢复成有效状态。举了这么多例子,我其实就是想告诉你,广告设置的生命周期变化非常快。

因此,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些情况,直接将所有的广告设置都加载到系统中进行索引和检索,然后在遍历过滤的环节,再来检查这些状态进行判断的话,就会带来大量的判断开销。

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将过滤条件提前到离线的索引构建的环节。这是因为,这些过滤条件和定向设置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索引构建的时候,就将这些广告设置过滤掉,仅为当前有效的广告设置进行索引,这样检索空间也就得到了大幅压缩。

当然,这种提前过滤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广告引擎需要提供实时高效的索引更新能力。好在,广告投放设置的体量一般不会像网页数那么庞大,一般都可以全部加载到内存中,因此,我们使用全量索引结合增量索引的更新机制,就可以对线上的索引进行实时更新了。

重点回顾

今天,我们以展示广告为例,学习了广告引擎的工作原理。并且,重点学习了,针对展示广告的特点,在不同的环节进行灵活的设计,来实现高性能的广告引擎。这些优化设计,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

  1. 在标签检索引擎中,我们通过合理地将标签使用在树形检索+倒排索引+结果过滤这三个环节,来提高检索效率。

  2. 在向量检索引擎中,我们可以使用聚类+倒排索引+乘积量化的技术来加速检索。

  3. 在打分排序环节,增加一个非精准打分环节,这样我们就可以大幅降低使用深度学习模型带来的开销。

  4. 在索引构建环节,我们还可以将一些过滤条件前置,仅将当前有效的广告设置加入索引,然后通过全量索引+增量索引的更新方式,来保证过滤逻辑的有效。

课堂讨论

假设我们使用“媒体类型”作为树形检索的节点,“PC网站”和“APP”作为两个分叉,并且允许广告主选择“既在PC网站投放,又在APP上投放”。如果有少量的广告主使用了这种投放,我们的索引分片应该怎么调整?针对这道题中的索引分片,我们必须加载到不同服务器上才能发挥效果,还是即使在单台服务器也能发挥效果?为什么?

欢迎在留言区畅所欲言,说出你的思考过程和最终答案。如果有收获,也欢迎把这一讲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