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张磊。今天我和你分享的主题是:PV、PVC体系是不是多此一举?从本地持久化卷谈起。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为你详细讲解了PV、PVC持久化存储体系在Kubernetes项目中的设计和实现原理。而在文章最后的思考题中,我为你留下了这样一个讨论话题:像PV、PVC这样的用法,是不是有“过度设计”的嫌疑?
比如,我们公司的运维人员可以像往常一样维护一套NFS或者Ceph服务器,根本不必学习Kubernetes。而开发人员,则完全可以靠“复制粘贴”的方式,在Pod的YAML文件里填上Volumes字段,而不需要去使用PV和PVC。
实际上,如果只是为了职责划分,PV、PVC体系确实不见得比直接在Pod里声明Volumes字段有什么优势。
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Kubernetes内置的20种持久化数据卷实现,都没办法满足你的容器存储需求时,该怎么办?
这个情况乍一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凡是鼓捣过开源项目的读者应该都有所体会,“不能用”“不好用”“需要定制开发”,这才是落地开源基础设施项目的三大常态。
而在持久化存储领域,用户呼声最高的定制化需求,莫过于支持“本地”持久化存储了。
也就是说,用户希望Kubernetes能够直接使用宿主机上的本地磁盘目录,而不依赖于远程存储服务,来提供“持久化”的容器Volume。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由于这个Volume直接使用的是本地磁盘,尤其是SSD盘,它的读写性能相比于大多数远程存储来说,要好得多。这个需求对本地物理服务器部署的私有Kubernetes集群来说,非常常见。
所以,Kubernetes在v1.10之后,就逐渐依靠PV、PVC体系实现了这个特性。这个特性的名字叫作:Local Persistent Volume。
不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Local Persistent Volume并不适用于所有应用。事实上,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固定,比如:高优先级的系统应用,需要在多个不同节点上存储数据,并且对I/O较为敏感。典型的应用包括:分布式数据存储比如MongoDB、Cassandra等,分布式文件系统比如GlusterFS、Ceph等,以及需要在本地磁盘上进行大量数据缓存的分布式应用。
其次,相比于正常的PV,一旦这些节点宕机且不能恢复时,Local Persistent Volume的数据就可能丢失。这就要求使用Local Persistent Volume的应用必须具备数据备份和恢复的能力,允许你把这些数据定时备份在其他位置。
接下来,我就为你深入讲解一下这个特性。
不难想象,Local Persistent Volume的设计,主要面临两个难点。
第一个难点在于:如何把本地磁盘抽象成PV。
可能你会说,Local Persistent Volume,不就等同于hostPath加NodeAffinity吗?
比如,一个Pod可以声明使用类型为Local的PV,而这个PV其实就是一个hostPath类型的Volume。如果这个hostPath对应的目录,已经在节点A上被事先创建好了。那么,我只需要再给这个Pod加上一个nodeAffinity=nodeA,不就可以使用这个Volume了吗?
事实上,你绝不应该把一个宿主机上的目录当作PV使用。这是因为,这种本地目录的存储行为完全不可控,它所在的磁盘随时都可能被应用写满,甚至造成整个宿主机宕机。而且,不同的本地目录之间也缺乏哪怕最基础的I/O隔离机制。
所以,一个Local Persistent Volume对应的存储介质,一定是一块额外挂载在宿主机的磁盘或者块设备(“额外”的意思是,它不应该是宿主机根目录所使用的主硬盘)。这个原则,我们可以称为“一个PV一块盘”。
第二个难点在于:调度器如何保证Pod始终能被正确地调度到它所请求的Local Persistent Volume所在的节点上呢?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对于常规的PV来说,Kubernetes都是先调度Pod到某个节点上,然后,再通过“两阶段处理”来“持久化”这台机器上的Volume目录,进而完成Volume目录与容器的绑定挂载。
可是,对于Local PV来说,节点上可供使用的磁盘(或者块设备),必须是运维人员提前准备好的。它们在不同节点上的挂载情况可以完全不同,甚至有的节点可以没这种磁盘。
所以,这时候,调度器就必须能够知道所有节点与Local Persistent Volume对应的磁盘的关联关系,然后根据这个信息来调度Pod。
这个原则,我们可以称为“在调度的时候考虑Volume分布”。在Kubernetes的调度器里,有一个叫作VolumeBindingChecker的过滤条件专门负责这个事情。在Kubernetes v1.11中,这个过滤条件已经默认开启了。
基于上述讲述,在开始使用Local Persistent Volume之前,你首先需要在集群里配置好磁盘或者块设备。在公有云上,这个操作等同于给虚拟机额外挂载一个磁盘,比如GCE的Local SSD类型的磁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而在我们部署的私有环境中,你有两种办法来完成这个步骤。
接下来,我会使用第二种方法,在我们之前部署的Kubernetes集群上进行实践。
首先,在名叫node-1的宿主机上创建一个挂载点,比如/mnt/disks;然后,用几个RAM Disk来模拟本地磁盘,如下所示:
# 在node-1上执行
$ mkdir /mnt/disks
$ for vol in vol1 vol2 vol3; do
mkdir /mnt/disks/$vol
mount -t tmpfs $vol /mnt/disks/$vol
done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希望其他节点也能支持Local Persistent Volume的话,那就需要为它们也执行上述操作,并且确保这些磁盘的名字(vol1、vol2等)都不重复。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为这些本地磁盘定义对应的PV了,如下所示:
apiVersion: v1
kind: PersistentVolume
metadata:
name: example-pv
spec:
capacity:
storage: 5Gi
volumeMode: Filesystem
accessModes:
- ReadWriteOnce
persistentVolumeReclaimPolicy: Delete
storageClassName: local-storage
local:
path: /mnt/disks/vol1
nodeAffinity:
required:
nodeSelectorTerms:
- matchExpressions:
- key: kubernetes.io/hostname
operator: In
values:
- node-1
可以看到,这个PV的定义里:local字段,指定了它是一个Local Persistent Volume;而path字段,指定的正是这个PV对应的本地磁盘的路径,即:/mnt/disks/vol1。
当然了,这也就意味着如果Pod要想使用这个PV,那它就必须运行在node-1上。所以,在这个PV的定义里,需要有一个nodeAffinity字段指定node-1这个节点的名字。这样,调度器在调度Pod的时候,就能够知道一个PV与节点的对应关系,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正是Kubernetes实现“在调度的时候就考虑Volume分布”的主要方法。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使用kubect create来创建这个PV,如下所示:
$ kubectl create -f local-pv.yaml
persistentvolume/example-pv created
$ kubectl get pv
NAME CAPACITY ACCESS MODES RECLAIM POLICY STATUS CLAIM STORAGECLASS REASON AGE
example-pv 5Gi RWO Delete Available local-storage 16s
可以看到,这个PV创建后,进入了Available(可用)状态。
而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里所建议的那样,使用PV和PVC的最佳实践,是你要创建一个StorageClass来描述这个PV,如下所示:
kind: StorageClass
apiVersion: storage.k8s.io/v1
metadata:
name: local-storage
provisioner: kubernetes.io/no-provisioner
volumeBindingMode: WaitForFirstConsumer
这个StorageClass的名字,叫作local-storage。需要注意的是,在它的provisioner字段,我们指定的是no-provisioner。这是因为Local Persistent Volume目前尚不支持Dynamic Provisioning,所以它没办法在用户创建PVC的时候,就自动创建出对应的PV。也就是说,我们前面创建PV的操作,是不可以省略的。
与此同时,这个StorageClass还定义了一个volumeBindingMode=WaitForFirstConsumer的属性。它是Local Persistent Volume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即:延迟绑定。
我们知道,当你提交了PV和PVC的YAML文件之后,Kubernetes就会根据它们俩的属性,以及它们指定的StorageClass来进行绑定。只有绑定成功后,Pod才能通过声明这个PVC来使用对应的PV。
可是,如果你使用的是Local Persistent Volume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流程根本行不通。
比如,现在你有一个Pod,它声明使用的PVC叫作pvc-1。并且,我们规定,这个Pod只能运行在node-2上。
而在Kubernetes集群中,有两个属性(比如:大小、读写权限)相同的Local类型的PV。
其中,第一个PV的名字叫作pv-1,它对应的磁盘所在的节点是node-1。而第二个PV的名字叫作pv-2,它对应的磁盘所在的节点是node-2。
假设现在,Kubernetes的Volume控制循环里,首先检查到了pvc-1和pv-1的属性是匹配的,于是就将它们俩绑定在一起。
然后,你用kubectl create创建了这个Pod。
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调度器看到,这个Pod所声明的pvc-1已经绑定了pv-1,而pv-1所在的节点是node-1,根据“调度器必须在调度的时候考虑Volume分布”的原则,这个Pod自然会被调度到node-1上。
可是,我们前面已经规定过,这个Pod根本不允许运行在node-1上。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Pod的调度必然会失败。
这就是为什么,在使用Local Persistent Volume的时候,我们必须想办法推迟这个“绑定”操作。
那么,具体推迟到什么时候呢?
答案是:推迟到调度的时候。
所以说,StorageClass里的volumeBindingMode=WaitForFirstConsumer的含义,就是告诉Kubernetes里的Volume控制循环(“红娘”):虽然你已经发现这个StorageClass关联的PVC与PV可以绑定在一起,但请不要现在就执行绑定操作(即:设置PVC的VolumeName字段)。
而要等到第一个声明使用该PVC的Pod出现在调度器之后,调度器再综合考虑所有的调度规则,当然也包括每个PV所在的节点位置,来统一决定,这个Pod声明的PVC,到底应该跟哪个PV进行绑定。
这样,在上面的例子里,由于这个Pod不允许运行在pv-1所在的节点node-1,所以它的PVC最后会跟pv-2绑定,并且Pod也会被调度到node-2上。
所以,通过这个延迟绑定机制,原本实时发生的PVC和PV的绑定过程,就被延迟到了Pod第一次调度的时候在调度器中进行,从而保证了这个绑定结果不会影响Pod的正常调度。
当然,在具体实现中,调度器实际上维护了一个与Volume Controller类似的控制循环,专门负责为那些声明了“延迟绑定”的PV和PVC进行绑定工作。
通过这样的设计,这个额外的绑定操作,并不会拖慢调度器的性能。而当一个Pod的PVC尚未完成绑定时,调度器也不会等待,而是会直接把这个Pod重新放回到待调度队列,等到下一个调度周期再做处理。
在明白了这个机制之后,我们就可以创建StorageClass了,如下所示:
$ kubectl create -f local-sc.yaml
storageclass.storage.k8s.io/local-storage created
接下来,我们只需要定义一个非常普通的PVC,就可以让Pod使用到上面定义好的Local Persistent Volume了,如下所示:
kind: PersistentVolumeClaim
apiVersion: v1
metadata:
name: example-local-claim
spec:
accessModes:
- ReadWriteOnce
resources:
requests:
storage: 5Gi
storageClassName: local-storage
可以看到,这个PVC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它声明的storageClassName是local-storage。所以,将来Kubernetes的Volume Controller看到这个PVC的时候,不会为它进行绑定操作。
现在,我们来创建这个PVC:
$ kubectl create -f local-pvc.yaml
persistentvolumeclaim/example-local-claim created
$ kubectl get pvc
NAME STATUS VOLUME CAPACITY ACCESS MODES STORAGECLASS AGE
example-local-claim Pending local-storage 7s
可以看到,尽管这个时候,Kubernetes里已经存在了一个可以与PVC匹配的PV,但这个PVC依然处于Pending状态,也就是等待绑定的状态。
然后,我们编写一个Pod来声明使用这个PVC,如下所示:
kind: Pod
apiVersion: v1
metadata:
name: example-pv-pod
spec:
volumes:
- name: example-pv-storage
persistentVolumeClaim:
claimName: example-local-claim
containers:
- name: example-pv-container
image: nginx
ports:
- containerPort: 80
name: "http-server"
volumeMounts:
- mountPath: "/usr/share/nginx/html"
name: example-pv-storage
这个Pod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你只需要注意,它的volumes字段声明要使用前面定义的、名叫example-local-claim的PVC即可。
而我们一旦使用kubectl create创建这个Pod,就会发现,我们前面定义的PVC,会立刻变成Bound状态,与前面定义的PV绑定在了一起,如下所示:
$ kubectl create -f local-pod.yaml
pod/example-pv-pod created
$ kubectl get pvc
NAME STATUS VOLUME CAPACITY ACCESS MODES STORAGECLASS AGE
example-local-claim Bound example-pv 5Gi RWO local-storage 6h
也就是说,在我们创建的Pod进入调度器之后,“绑定”操作才开始进行。
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在这个Pod的Volume目录里,创建一个测试文件,比如:
$ kubectl exec -it example-pv-pod -- /bin/sh
# cd /usr/share/nginx/html
# touch test.txt
然后,登录到node-1这台机器上,查看一下它的 /mnt/disks/vol1目录下的内容,你就可以看到刚刚创建的这个文件:
# 在node-1上
$ ls /mnt/disks/vol1
test.txt
而如果你重新创建这个Pod的话,就会发现,我们之前创建的测试文件,依然被保存在这个持久化Volume当中:
$ kubectl delete -f local-pod.yaml
$ kubectl create -f local-pod.yaml
$ kubectl exec -it example-pv-pod -- /bin/sh
# ls /usr/share/nginx/html
# touch test.txt
这就说明,像Kubernetes这样构建出来的、基于本地存储的Volume,完全可以提供容器持久化存储的功能。所以,像StatefulSet这样的有状态编排工具,也完全可以通过声明Local类型的PV和PVC,来管理应用的存储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上面手动创建PV的方式,即Static的PV管理方式,在删除PV时需要按如下流程执行操作:
删除使用这个PV的Pod;
从宿主机移除本地磁盘(比如,umount它);
删除PVC;
删除PV。
如果不按照这个流程的话,这个PV的删除就会失败。
当然,由于上面这些创建PV和删除PV的操作比较繁琐,Kubernetes其实提供了一个Static Provisioner来帮助你管理这些PV。
比如,我们现在的所有磁盘,都挂载在宿主机的/mnt/disks目录下。
那么,当Static Provisioner启动后,它就会通过DaemonSet,自动检查每个宿主机的/mnt/disks目录。然后,调用Kubernetes API,为这些目录下面的每一个挂载,创建一个对应的PV对象出来。这些自动创建的PV,如下所示:
$ kubectl get pv
NAME CAPACITY ACCESSMODES RECLAIMPOLICY STATUS CLAIM STORAGECLASS REASON AGE
local-pv-ce05be60 1024220Ki RWO Delete Available local-storage 26s
$ kubectl describe pv local-pv-ce05be60
Name: local-pv-ce05be60
...
StorageClass: local-storage
Status: Available
Claim:
Reclaim Policy: Delete
Access Modes: RWO
Capacity: 1024220Ki
NodeAffinity:
Required Terms:
Term 0: kubernetes.io/hostname in [node-1]
Message:
Source:
Type: LocalVolume (a persistent volume backed by local storage on a node)
Path: /mnt/disks/vol1
这个PV里的各种定义,比如StorageClass的名字、本地磁盘挂载点的位置,都可以通过provisioner的配置文件指定。当然,provisioner也会负责前面提到的PV的删除工作。
而这个provisioner本身,其实也是一个我们前面提到过的External Provisioner,它的部署方法,在对应的文档里有详细描述。这部分内容,就留给你课后自行探索了。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为你详细介绍了Kubernetes里Local Persistent Volume的实现方式。
可以看到,正是通过PV和PVC,以及StorageClass这套存储体系,这个后来新添加的持久化存储方案,对Kubernetes已有用户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作为用户,你的Pod的YAML和PVC的YAML,并没有任何特殊的改变,这个特性所有的实现只会影响到PV的处理,也就是由运维人员负责的那部分工作。
而这,正是这套存储体系带来的“解耦”的好处。
其实,Kubernetes很多看起来比较“繁琐”的设计(比如“声明式API”,以及我今天讲解的“PV、PVC体系”)的主要目的,都是希望为开发者提供更多的“可扩展性”,给使用者带来更多的“稳定性”和“安全感”。这两个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开源基础设施项目水平的重要标准。
正是由于需要使用“延迟绑定”这个特性,Local Persistent Volume目前还不能支持Dynamic Provisioning。你是否能说出,为什么“延迟绑定”会跟Dynamic Provisioning有冲突呢?
感谢你的收听,欢迎你给我留言,也欢迎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