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到,不少高端开发岗位在招聘要求里往往会写这么一条:研究过框架和中间件源码的优先考虑。这是因为一切秘密都藏在源码之中,阅读源码会让我们对框架或者中间件的理解更加深刻。有时候即使你阅读了大量原理性的文档,但如果不看源码,可能仍然会觉得还没有理解透。另外如果你能深入源码,招聘者从侧面也能感觉到你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源码学习这个话题。对于Java后端开发来说,有不少经典的开源框架和中间件,下面我帮你按照后端的分层架构整理出来供你参考。
这其中每一层都要支持水平扩展和高可用,比如业务层普遍采用微服务架构,微服务之间需要互相调用,于是就出现了RPC框架:Spring Cloud和Dubbo。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组件:Netty和ZooKeeper,其中Netty用于网络通信,ZooKeeper用于分布式协调。其实很多中间件都用到了这两个基础组件,并且ZooKeeper的网络通信模块也是通过Netty来实现的。
而这些框架或者中间件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在互联网的演化过程中,为了解决各种具体业务的痛点,一点一点积累进化而来的。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些“零件”按照成熟的模式组装在一起,就能搭建出一个互联网后台系统。一般来说大厂都会对这些框架或者中间件进行改造,或者完全靠自己来实现。这就对后台程序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这么多中间件和框架,从哪里入手呢?先学哪个后学哪个呢?我觉得可以先学一些你熟悉的,或者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树立起信心后再学复杂的。比如可以先学Tomcat、Jetty和Spring核心容器,弄懂了这些以后再扩展到Spring的其他组件。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会积累一些通用的技术,比如网络编程、多线程、反射和类加载技术等,这些通用的技术在不少中间件和框架中会用到。
先说网络通信,在分布式环境下,信息要在各个实体之间流动,到处都是网络通信的场景,比如浏览器要将HTTP请求发给Web容器,一个微服务要调用另一个微服务,Web应用读写缓存服务器、消息队列或者数据库等,都需要网络通信。
尽管网络通信的场景很多,但无外乎都要考虑这么几个问题:
此外服务端的线程模型也是一个重点。我们知道多线程可以把要做的事情“并行化”,提高并发度和吞吐量,但是线程可能会阻塞,一旦阻塞线程资源就闲置了,并且会有线程上下文切换的开销,浪费CPU资源。而有些任务执行会发生阻塞,有些则不会阻塞,因此线程模型就是要决定哪几件事情放到一个线程来做,哪几件事情放到另一个线程来做,并设置合理的线程数量,目的就是要让CPU忙起来,并且不是白忙活,也就是不做无用功。
我们知道服务端处理一个网络连接的过程是:
accept、select、read、decode、process、encode、send。
一般来说服务端程序有几个角色:Acceptor、Selector和Processor。
Acceptor在接收连接时,可能会阻塞,为了不耽误其他工作,一般跑在单独的线程里;而Selector在侦测I/O事件时也可能阻塞,但是它一次可以检测多个Channel(连接),其实就是用阻塞它一个来换取大量业务线程的不阻塞,那Selector检测I/O事件到了,是用同一个线程来执行Processor,还是另一个线程来执行呢?不同的场景又有相应的策略。
比如Netty通过EventLoop将Selector和Processor跑在同一个线程。一个EventLoop绑定了一个线程,并且持有一个Selector。而Processor的处理过程被封装成一个个任务,一个EventLoop负责处理多个Channel上的所有任务,而一个Channel只能由一个EventLoop来处理,这就保证了任务执行的线程安全,并且用同一个线程来侦测I/O事件和读写数据,可以充分利用CPU缓存。我们通过一张图来理解一下:
请你注意,这要求Processor中的任务能在短时间完成,否则会阻塞这个EventLoop上其他Channel的处理。因此在Netty中,可以设置业务处理和I/O处理的时间比率,超过这个比率则将任务扔到专门的业务线程池来执行,这一点跟Jetty的EatWhatYouKill线程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Kafka把Selector和Processor跑在不同的线程里,因为Kafka的业务逻辑大多涉及与磁盘读写,处理时间不确定,所以Kafka有专门的业务处理线程池来运行Processor。与此类似,Tomcat也采用了这样的策略,同样我们还是通过一张图来理解一下。
我们再来看看Java反射机制,几乎所有的框架都用到了反射和类加载技术,这是为了保证框架的通用性,需要根据配置文件在运行时加载不同的类,并调用其方法。比如Web容器Tomcat和Jetty,通过反射来加载Servlet、Filter和Listener;而Spring的两大核心功能IOC和AOP,都用到了反射技术;再比如MyBatis将数据从数据库读出后,也是通过反射机制来创建Java对象并设置对象的值。
因此你会发现,通过学习一个中间件,熟悉了这些通用的技术以后,再学习其他的中间件或者框架就容易多了。比如学透了Tomcat的I/O线程模型以及高并发高性能设计思路,再学Netty的源码就轻车熟路了;Tomcat的组件化设计和类加载机制理解透彻了,再学Spring容器的源码就会轻松很多。
接下来我再来聊聊具体如何学习源码,有很多同学在专栏里问这个问题,我在专栏的留言中也提到过,但我觉得有必要展开详细讲讲我是如何学习源码的。
学习的第一步,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中间件的核心功能是什么,我以专栏所讲的Tomcat为例。Tomcat的核心功能是HTTP服务器和Servlet容器,因此就抓住请求处理这条线: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接收连接,接收到连接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读取数据,读到数据后怎么解析数据(HTTP协议),请求数据解析出来后怎么调用Servlet容器,Servlet容器又怎么调到Spring中的业务代码。
为了完成这些功能,Tomcat中有一些起骨架作用的核心类,其他类都是在这个骨架上进行扩展或补充细节来实现。因此在学习前期就要紧紧抓住这些类,先不要深入到其他细节,你可以先画出一张骨架类图。
在此之后,我们还需要将源码跑起来,打打断点,看看变量的值和调用栈。我建议用内嵌式的方式来启动和调试Tomcat,体会一下Spring Boot是如何使用Tomcat的,这里有示例源码。在源码阅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IDE的功能,比如通过快捷键查找某个接口的所有实现类、查找某个类或者函数在哪些地方被用到。
我们还要带着问题去学习源码,比如你想弄清楚Tomcat如何启停、类加载器是如何设计的、Spring Boot是如何启动Tomcat的、Jetty是如何通过Handler链实现高度定制化的,如果要你来设计这些功能会怎么做呢?带着这些问题去分析相关的源码效率会更高,同时你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也会碰到更多问题,等你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你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你会树立起攻克难关的信心。同时我还建议,在你弄清楚一些细节后要及时记录下来,画画流程图或者类图,再加上一些关键备注以防遗忘。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可以看看产品的官方文档,熟悉一下大概的设计思路。在遇到难题时,你还可以看看网上的博客,参考一下别人的分析。但最终还是需要你自己去实践和摸索,因为网上的分析也不一定对,只有你自己看了源码后才能真正理解它,印象才更加深刻。
今天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你如果理解透彻一两个中间件,有了一定的积累,这时再来学一个新的系统,往往你只需要瞧上几眼,就能明白它所用的架构,而且你会自然联想到系统存在哪些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包括静态的依赖关系和动态的协作关系,甚至你会不由自主带着审视的眼光,来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果你现在就是这样的状态,那么恭喜你,你的技术水平已经成长到一个新的层面了。
不知道今天的内容你消化得如何?如果还有疑问,请大胆的在留言区提问,也欢迎你把你的课后思考和心得记录下来,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如果你觉得今天有所收获,欢迎你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