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陈现麟。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因为局部故障的正反馈循环而导致的雪崩,可以通过熔断来阻断,这样我们就为极客时间的后端系统,加上了熔断这一根保险丝,再也不用担心小故障被放大成一个全局的故障了,这让极客时间的后端系统,在稳定性上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明明知道一个服务的最高处理能力为 10 w QPS ,并且我们也知道这一次活动,这个服务的请求会超过 10 w QPS 。这个时候,如果只有熔断机制,我们就需要等待服务由于过载出现故障后触发熔断,然后再恢复正常,那么系统就是在被动地应对服务请求过载的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限流场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优雅地处理这个问题呢?在这节课中,我们将一起讨论,保障分布式系统稳定性的另一个方法——限流,从限流的原因入手,分析如何实现限流,再一起讨论限流机制要注意的关键问题,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如何通过限流机制主动处理服务流程过载。
限流和熔断是经常一起出现的两个概念,都是用来解决服务过载问题的,那么在有了熔断机制后,为什么还需要限流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熔断的处理方式不够优雅。回到课程开始的例子,虽然在服务过载的时候,熔断可以避免雪崩的发生,但是熔断机制是被动感知故障,然后再进行处理的,它需要先让过载发生,等系统出现故障后,才会介入处理,让系统恢复到正常。
这样的处理方式会让系统产生不必要的抖动,如果是处理意料之外的过载问题,我们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明知道服务的服务能力的情况下,依然让故障发生,然后在事后进行被动处理,这个处理思路就不够优雅了。
其次,熔断机制是最后底线。虽然熔断可以解决雪崩问题,但是它应该作为系统稳定性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没有必要时刻把它亮出来。正确使用熔断的思路应该是,在其他方法用尽之后,如果过载问题依旧存在,这时熔断才会被动触发。
所以,我们的系统虽然有熔断机制,保障雪崩不会出现,但是当熔断出现的时候,依然代表着我们的系统已经失控了。我们需要更主动地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而限流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再次,在快速失败的时候,需要能考虑调用方的重要程度。熔断是调用方依据响应结果自适应来触发的,在被调用方出现过载的时候,所有的调用方都将受到影响。但是很多时候,不同调用方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同样是查询用户信息的接口,在用户详情页面调用这个接口的重要程度,会高于评论列表页面,如果查询用户信息的接口出现过载了,我们要优先保障用户详情页面的调用是正常的。
最后,在多租户的情况下,不能让一个租户的问题影响到其他的租户,我们需要对每一个租户分配一定的配额,谁超过了就对谁进行限流,保证租户之间的隔离性。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了解到限流机制是熔断等其他机制无法替代的,是必须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实现限流机制呢?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下常见的限流算法,然后讨论单节点限流机制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再讨论分布式场景下限流机制的权衡。
限流算法是限流机制的基础和核心,并且后续关于限流机制的讨论,都会涉及相关的限流算法,所以我们先介绍最常用的四个限流算法:固定窗口、滑动窗口、漏桶和令牌桶算法,把它们两两结合来进行分析。
固定窗口就是定义一个“固定”的统计周期,比如 10 秒、30 秒或者 1 分钟,然后在每个周期里,统计当前周期中被接收到的请求数量,经过计数器累加后,如果超过设定的阈值就触发限流,直到进入下一个周期后,计数器清零,流量接收再恢复正常状态,如下图所示。
假设我们现在设置的是 2 秒内不能超过 100 次请求,但是因为流量的进入往往都不是均匀的,所以固定窗口会出现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抗抖动性差。由于流量突增使请求超过预期,导致流量可能在一个统计周期的前 10 ms 内就达到了 100 次,给服务的处理能力造成一定压力,同时后面的 1990 ms 将会触发限流。这个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减小统计周期来改善,但是因为统计周期变小,每个周期的阈值也会变小,一个小的流量抖动就会导致限流的发生,所以系统的抗抖动能力就变得更差了。
第二,如果上一个统计周期的流量集中在最后 10 ms ,而现在这个统计周期的流量集中在前 10 ms ,那么这 20 ms 的时间内会出现 200 次调用,这就超过了我们预期的 2 秒内不能超过 100 次请求的目的了。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使用“滑动窗口”算法来改善这个问题了。
其实,滑动窗口就是固定窗口的优化,它对固定窗口做了进一步切分,将统计周期的粒度切分得更细,比如 1 分钟的固定窗口,切分为 60 个 1 秒的滑动窗口,然后统计的时间范围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步后移,如下图所示。
但是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如果滑动窗口的统计窗口切分得过细,会增加系统性能和资源损耗的压力。同时,滑动窗口和固定窗口一样面临抗抖动性差的问题,“漏桶”算法可以进一步改进它们的问题。
我们可以在图中看到,“漏桶”就像一个漏斗,进来的水量就像访问流量一样,而出去的水量就像是我们的系统处理请求一样。当访问流量过大时,这个漏斗中就会积水,如果水太多了就会溢出。
相对于滑动窗口和固定窗口来说,漏桶有两个改进点,第一,增加了一个桶来缓存请求,在流量突增的时候,可以先缓存起来,直到超过桶的容量才触发限流;第二,对出口的流量上限做了限制,使上游流量的抖动不会扩散到下游服务。这两个改进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抗抖动能力,使漏桶有了流量整形的能力。
但是,漏桶提供流量整形能力有一定的代价,超过漏桶流出速率的请求,需要先在漏桶中排队等待,其中流出速率是漏桶限流的防线,一般会设置得相对保守,可是这样就无法完全利用系统的性能,就增加了请求的排队时间。
那么从资源利用率的角度来讲,有没有更好的限流方式呢?我们可以继续看下面介绍的“令牌桶”算法。
如图,我们可以看到,令牌桶算法的核心是固定“进口”速率,限流器在一个一定容量的桶内,按照一定的速率放入 Token ,然后在处理程序去处理请求的时候,需要拿到 Token 才能处理;如果拿不到,就进行限流。因此,当大量的流量进入时,只要令牌的生成速度大于等于请求被处理的速度,那么此时系统处理能力就是极限的。
根据漏桶和令牌桶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算法都有一个“恒定”的速率和“可变”的速率。令牌桶以“恒定”的速率生产令牌,但是请求获取令牌的速率是“可变”的,桶里只要有令牌就直接发,令牌没了就触发限流;而漏桶只要桶非空,就以“恒定”的速率处理请求,但是请求流入桶的速率是“可变”的,只要桶还有容量,就可以流入,桶满了就触发限流。
这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令牌桶”算法相对于“漏桶”,虽然提高了系统的资源利用率,但是却放弃了一定的流量整形能力,也就是当请求流量突增的时候,上游流量的抖动可能会扩散到下游服务。
所以,计算机的世界没有银弹,一个方案总是有得必有失,一般来说折中的方案可能是使用最广泛的,这就是没有完美的架构,只有完美的 trade-off 的原因。
由于只有一个节点,不需要和其他的节点共享限流的状态信息,所以单节点限流的实现是比较简单的,我们可以基于内存来实现限流算法,让需要限流的请求先经历一遍限流算法,由限流算法来决定是正常执行,还是触发限流,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限流机制作用的位置是客户端还是服务端,即选择客户端限流还是服务端限流。一般来说,熔断机制作用的位置是客户端,限流机制作用的位置更多是服务端,因为熔断更强调自适应,让作用点分散在客户端是没有问题的,而限流机制则更强调控制,它的作用点在服务端的控制能力会更强。
但是,将作用点放置在服务端,会给服务端带来性能压力。如果将作用点放置在客户端,这就是一个天然的分布式模式,每一个调用方的客户端执行自己的限流逻辑,这部分我们会在下面的分布式限流中继续讨论。而将作用点放置在服务端时,服务端要执行所有请求的限流逻辑,就需要更多的内存来缓存请求,以及更多的 CPU 来执行限流逻辑。
我们可以考虑的一个策略是,在客户端实现限流策略的底线,比如,一个客户端对一个接口的调用不能超过 10000 并发,这是一个正常情况下完全不会达到的阈值,如果超过就进行客户端限流,避免客户端的异常流量对服务端造成压力。同时,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粗粒度的阈值,设置好默认值后,几乎不会去修改,所以就缓解了客户端限流带来的阈值管理问题,之后就可以在服务端实现更精细和复杂的限流机制了。
其次,如果触发限流后,我们应该直接抛弃请求还是阻塞等待,即否决式限流和阻塞式限流。一般来说,如果我们可以控制流量产生的速率,那么阻塞式限流就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它既可以实现限流的目的,又不会抛弃请求;如果我们不能控制流量产生的速率,那么阻塞式限流将会因为请求积压,出现大量系统资源占用的情况,很容易引发雪崩,这时否决式限流将是更好的选择。
所以,对于在线业务的服务端场景来说,服务之间相互调用的请求流量主要是用户行为产生的,不论是客户端限流还是服务端限流,限流的作用点都处于流量的接收方,因为接收方不能控制流量产生的速率,所以超出阈值后通常直接丢弃,进行否决式限流。
而对于像消费 MQ 消息或者发送 Push 时,为了避免打挂所依赖的下游服务,我们可以通过对 MQ 消费或者发送 Push 的行为进行限速,来控制流量产生的速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超出阈值了,我们一般选择阻塞等待,进行阻塞式限流。
讨论完单节点限流后,我们还需要重点关注分布式限流,即为了系统高可用,每一个服务都会运行多个实例,所以我们在对某一服务进行限流的时候,就需要协调该服务的多个实例,统一进行限流。因为上文中对于单节点限流讨论的问题,在分布式限流场景同样适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下面我们主要来讨论,在实现分布式场景下,如何来协同多个节点进行统一的限流。
首先,最容易想到的一个方案是进行集中式限流。单节点限流是在进程内的内存中实现限流器的,而对于分布式限流来说,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外部存储来实现限流器,比如 Redis 。在分布式限流的场景下,我们一般选择令牌桶算法,但是这个方法的缺点是,每一次请求都需要先访问外部的限流器获取令牌,这将带来三个问题。
第一,限流器会成为系统的性能瓶颈,如果在系统的 QPS 非常高的情况下,限流器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虽然我们可以将请求,通过 Hash 策略扩展到多个限流器实例上,但是这也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复杂性是系统架构最大的敌人,我们一定要保持敏感。
第二,限流器的故障将会影响所有接入限流器的服务。不过,我们可以在限流器故障的情况下,进行降级处理,例如,如果服务访问限流器获取令牌出现了错误时,可以降级为直接进行调用,而不是抛弃请求。
第三,增加了调用的时延。每一次调用前,都需要先通过网络访问一次限流器,这是一个毫秒级别的时延。
其次,另一个方案是将分布式限流进行本地化处理。限流器在获得一个服务限额的总阈值后,将这个总阈值按一定的策略分配给服务的实例,每一个实例依据分配的阈值进行单节点限流。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服务实例的性能不一样,在负载均衡层面,我们会考虑性能差异进行流量分配。在限流层面,我们也需要考虑这个问题,性能不同的实例,限流的阈值也不一样,性能好的节点,限流的阈值会更高。
但是,这个方式也有一个问题,该模式的分配比例模型,是依据统计意义来进行分配的,而现实中,具体到一个限流策略上,它的精确性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有两个实例的服务,对一个用户限流为 10 QPS ,假设这两个实例的性能相同,每个实例限流的阈值为 5 QPS ,但是如果这个用户的流量,都被路由到其中的一个实例上,这就会导致该用户的流量,在 5 QPS 的时候就触发了限流,和我们的设计预期不一致了。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个折中的方案,这个方案建立在集中式限流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每次请求都需要,通过网络访问限流器获取令牌的问题,客户端只有在令牌数不足时,才会通过限流器获取令牌,并且一次获取一批令牌。这个方案的令牌是由集中式限流器来生成的,但是具体限流是在本地化处理的,所以在限流的性能和精确性之间,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
了解完限流的实现原理之后,我们就知道如何去实现一个限流器了,但是,在限流器实际落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配置限流的阈值,同时还要确保系统,不会因为触发了不必要的限流而导致故障,所以我们还需要思考下面两个关键问题。
当我们对服务进行限流的时候,首先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确定服务触发限流的阈值。
一个最简单的方案是,根据经验设置一个比较保守,并且满足系统负载要求的阈值,在之后的使用中慢慢进行调整。但是这个方案会出现一个问题,我们预测的限流阈值不够准确,甚至会出现比较大的偏差,对于限流的阈值来说,不论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出现问题,阈值过高则限流不会起作用,阈值过低则无法发挥出服务的性能。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压力测试来决定限流的阈值。但是,压测的环境很难和线上环境保持一致,特别是在涉及缓存和存储的情况下,并且单个接口的压力测试不能反映出,正常运行情况下系统的状态。虽然全链路压测可以通过流量回放,一定程度上模拟线上真实流量的比例,但是它也只是用历史的流量比例来预测未来,并且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同时,我们的系统在一个持续的迭代过程中,系统的性能可能会随着迭代而发生变化,所以限流的阈值设置好之后,还需要付出一定的维护成本。
我们引入限流,本来是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达到“反脆弱”的目的,但是,如果我们在分布式系统的复杂拓扑调用中,遍布限流功能,那么以后对每个服务的扩容,新功能的上线,以及调用拓扑结构的变更,就都有可能会导致局部服务流量的骤增,从而引发限流使业务有损。所以,限流可能会引入脆弱性,这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限流机制的“反脆弱”也有可能会导致“脆弱”的出现,它的本质原因是,在限流的阈值设置后,我们很难适应调用拓扑、机器性能等等的变化,但是,在熔断的阈值里是可以自适应这些变化的,也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所以,当我们决定对系统进行大规模限流设置时,需要谨慎地审视系统的限流能力和成熟度,判断它们是否能支撑起如此大规模的应用。
最后,通过这两个讨论,我认为使用限流机制比较好的一个方式是,在系统的核心链路和核心服务上,默认启用限流机制,比如,像网关这样的流量入口和账号这样的核心服务,不论是限流阈值的设定,还是脆弱性的判断,我们都可以通过减少限流引入的范围,来简化使用限流的复杂度;而对于其他的位置和服务,则默认不启用限流机制,在出现故障的时候,通过手动设置阈值再启用,把它作为处理系统故障的一个手段。
到这里,我们一起讨论了需要限流机制的原因,限流机制的算法、实现原理以及关键问题,下面一起来总结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通过了解有了熔断之后,还需要限流机制的原因,你在后续的工作中,如果碰到这样的限流场景,就可以引入限流机制了。
另外,在掌握了限流的算法、单节点限流和分布式限流的技术原理之后,你就可以为你现在的系统实现一个限流器了。
最后,我们从限流机制的关键问题:限流阈值的设置和引入的脆弱性中,得出在核心链路和核心服务上,默认启用限流机制,在其他位置上,手动启用限流机制,把它作为处理系统故障的一个手段。
在日常工作中,你在哪些场景会选择漏桶,哪些场景会选择令牌桶呢?欢迎你举例来分享。
欢迎你在留言区发表你的看法。如果这节课对你有帮助,也推荐你分享给更多的同事、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