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我前面几篇文章的铺垫讲解,你应该已经对区块链的知识体系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但是,区块链是一项新兴的事物,大多数人依然处于知识的迷雾区,对区块链的理解并不是十分透彻。
我在很多场合都做过区块链领域的分享,有趣的是,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大家都会问我一些相似的问题,今天,我就跟你一起聊聊几类理解区块链的常见误区。观点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也希望你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
在各种场合聊起数字货币时,我都会被问到这个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单纯一个数字货币的问题,而是货币发展的问题。
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了“钱可以买到东西”,所以信用货币的概念已经成了一种本能反应,这种本能反应会让我们觉得信用货币的存在是那样的理所应当,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会把信用货币的概念代入到数字货币当中。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跳出自己的视野局限。
如果你穿越成唐代人,忽然讨论起人民币这种特殊的纸可以买米买粮,其他唐代人肯定不买账。因为大家只认金子和银子。同理,当我们在讨论数字货币的时候,你完全套用信用货币的概念势必难以兼容,这与唐代人处境是不是相似呢?
并且,信用货币的体系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首先是它在刚出现的时候不是特别的稳定,发展过程一波三折。一战和二战期间的经济问题,或多或少都与当时的货币设计缺陷有关,现代信用货币的设计都是建立在这些血的教训上的。
其次是信用货币是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比如国家之间的贸易战,通常会在本国货币政策上所有体现。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数字货币的时候,先要想清楚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讨论任何基于国家的信用货币体系,我们在讨论的是一个完全崭新的虚拟货币体系。
很多人理解信用货币的方法很简单,比如我经常遇见的观点有:我相信法币是因为有政府背书。
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想,选择相信其实是个人行为。如果某种资产具有非常高度流动性,比方说美元,在东南亚或者中东地区,如果你不接受美元支付,美国政府也不会拿你怎么样,这桩生意你不做总有人做。
所以你通常会换个思路,我先接受,待会换成人民币不就好了,数字货币也是同理,充足的流动性本身就可以为资产提供良好的背书。
如果硬要说一说数字货币的背书,我认为,社区本身就是一种背书。
社区由用户、开发者、矿工三者组成的。
他们之间的利益相互绑定,用户使用数字货币决定了市场价格,开发者为数字货币开发了更多的功能来提升生产效率,矿工是系统的维护者,三者包含了数量巨大的个体,每个个体都相当于为数字货币作了背书。
另外还有一种误解来自于行业之外的人,认为数字货币就是投机、就是炒币。其实不是这样的,数字货币出现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投机炒币,而是希望构造一个点对点的去信任系统,只是在发展过程中被投机主义者大肆利用了。
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数字货币的特性刚好满足投机者的需求,即使没有数字货币,投机主义也会存在并且长期存在,而且投机在金融领域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它也是中性词汇。
投机者为整个交易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商品价格波动风险被所有投机者所稀释,这是一个健康的交易市场所必备的。所以数字货币是中立性的工具,我们应当理性看待。
很多人接触了区块链以后,觉得看什么都想拿区块链来做。但是,你忽略了一点,区块链本身也属于分布式系统,分布式系统有哪些局限、哪些约束,区块链一样也有。
需要指出的是,区块链领域有个说法叫做“不可能三角”,意思是说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安全”“环保”三个要素不可能同时全部满足。
这个说法我没有仔细论证,个人感觉这三个指标并不好量化,所以未必成立。本着学术严谨的原则,我不作过多的评价。
反而在分布式领域,有个著名的CAP定理。
在CAP中,Consistency是一致性,表示同样数据在分布式系统中所有地方都是被复制成相同;Availability是可用性,表示所有在分布式系统活跃的节点都能够处理操作且能响应查询;Partition tolerance是分区容忍性,表示不同节点之间数据同步有意外情况产生时,能够容错。
一般情况下,CAP理论认为你不能同时拥有上述三种,只能同时选择两种。所以,当我们应用到区块链上时,可以明显地发现区块链其实是一个AP系统,尤其在A这个指标上,也就是可用性做得非常好,所以相应地,C就会降低,反映到具体系统中的交易吞吐量上,自然会也会降低。
当我们在分区容忍性和一致性中做取舍的时候,如果强调“不可篡改”“去中心化”这两个特性,就会明显感觉到区块链跟不上大吞吐量的业务。
所以理解了以上内容,我们在做技术选型时,如果去中心化不是强需求,还是建议你使用中心化的解决方案。
既然谈到了中心化,我们就来看看“你是否应该去中心化”的话题,自区块链发展至今,“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争论就一直存在。
支持去中心化的观点认为:区块链的初衷就是去中心化,所以也衍生出一条准则:“凡是没有做好去中心化指标的系统都不是区块链”。
持有这样观点的人通常都跟我一样是技术出身,或多或少都有些理想主义的极客情怀,这一点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市场是逐利的,情怀其实常常并没有办法变现。
所以,这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秉持这种去中心化原则会让区块链的落地过程异常缓慢。
持有“去中心化是唯一准则”这样的观点,往往也会误导刚刚入门的业务和产品相关的人员,误以为去中心化是区块链产品的一条评价标准。
其实并不是这样,去中心化只是一个公有区块链应当具备的基本特性,但是我们衍生到区块链应用层面的时候,其实去中心化往往并不能契合到一个公司的业务上,所以我在这里提倡:当我们在思考区块链的解决方案时,还是应当以需求为第一导向。
事实上,我们在讨论去中心化的时候,更多是夹杂了对强势的不满,这其实可以转化成“对服务者进行监督”的思路,一味地强调去中心化可能会陷入舍本逐末的尴尬境地,我们一定要看需求是什么,再去选择要不要。
换句话说,任何情况下,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认知不对称的问题,任何应用都会存在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消费者这两种角色。
这是由人类社会结构决定的,妄图消除这两种角色之间的差异是非常难的。所以应用的“去中心化”要问运营者和消费者,而不是空喊口号。
有个常提及的词叫做“赋能”,被赋于能力的角色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的,我们可以把区块链看做新型的赋能工具,至于是不是去中心化,设计过程中要看具体的应用场景,实施过程最终取决于消费者。
我相信很多人入门区块链以后都会有个疑问,区块链这么火热,怎么都是公有链热度高,联盟链反而声响不大。
所谓联盟链,就是这个区块链具有准入许可,不像公链,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进入,准入许可意味着候选节点进入区块链时,需要得到已经在网络中的节点的许可,所以联盟链也叫做许可链。联盟链的节点数通常不多,维护成本相比公链要低。
造成联盟链不普及的原因,有以下三种。
第一是观察者偏差,因为To B的业务往往是商务合作的形式,并不直接进入大家的视野,实际上有很多大型机构已经尝试,或者已经部分落地了的联盟链业务。
第二是联盟链往往会遇到政策和监管要求,与公链相比,实施起来条条框框太多了,发挥的空间有限。
第三是联盟链表面上是一个技术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博弈问题,这是我2016年在文章《论联盟链的局限性与公有链》表达过的一个观点。
你往往需要设计一个业务模型,使得所有的博弈趋于均衡稳定,但是这又非常困难,我们无法一概而论。
总不能每做一块业务还要搞个形式化验证吧,并且联盟链无论是应用生态还是技术迭代都会比公链缓慢。
所以整体上看,联盟链的应用范围仍然不及公链广泛。
很多早期的区块链文章经常说:区块链会颠覆当下的互联网什么的,关于这一点,我其实持保留意见。区块链如何打通与现有互联网的界限还是一个未知数,最大的可能性仍然是区块链成为互联网的一部分,作为底层设施改进了原来互联网的架构。
今天,我带着你从不同的角度聊了理解区块链的常见误区,我们从谁在为区块链背书谈起,提到了区块链是否是万能的,去中心化是不是区块链的唯一标准,联盟链为什么没有公有链普及,以及区块链是否颠覆了当下的互联网。希望能唤起你对区块链的独立思考。
最后和你分享一个问题,区块链会改变微信和支付宝的地位吗?你可以给我留言,我们一起讨论,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