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讲到现在,如果我再问你,计算机五大组成部分是什么,应该没有人不知道了吧?我们这一节要讲的内容,依然要围绕这五大部分,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CPU所代表的控制器和运算器,要和存储器,也就是我们的主内存,以及输入和输出设备进行通信。那问题来了,CPU从我们的键盘、鼠标接收输入信号,向显示器输出信号,这之间究竟是怎么通信的呢?换句话说,计算机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完成,CPU和内存、以及外部输入输出设备的通信呢?

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题,也就是总线。之前很多同学留言问,我什么时候会讲一讲总线。那这一讲,你就要听仔细了。

降低复杂性:总线的设计思路来源

计算机里其实有很多不同的硬件设备,除了CPU和内存之外,我们还有大量的输入输出设备。可以说,你计算机上的每一个接口,键盘、鼠标、显示器、硬盘,乃至通过USB接口连接的各种外部设备,都对应了一个设备或者模块。

如果各个设备间的通信,都是互相之间单独进行的。如果我们有$N$个不同的设备,他们之间需要各自单独连接,那么系统复杂度就会变成$N^2$。每一个设备或者功能电路模块,都要和其他$N-1$个设备去通信。为了简化系统的复杂度,我们就引入了总线,把这个$N^2$的复杂度,变成一个$N$的复杂度。

那怎么降低复杂度呢?与其让各个设备之间互相单独通信,不如我们去设计一个公用的线路。CPU想要和什么设备通信,通信的指令是什么,对应的数据是什么,都发送到这个线路上;设备要向CPU发送什么信息呢,也发送到这个线路上。这个线路就好像一个高速公路,各个设备和其他设备之间,不需要单独建公路,只建一条小路通向这条高速公路就好了。

这个设计思路,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总线(Bus)。

总线,其实就是一组线路。我们的CPU、内存以及输入和输出设备,都是通过这组线路,进行相互间通信的。总线的英文叫作Bus,就是一辆公交车。这个名字很好地描述了总线的含义。我们的“公交车”的各个站点,就是各个接入设备。要想向一个设备传输数据,我们只要把数据放上公交车,在对应的车站下车就可以了。

其实,对应的设计思路,在软件开发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我们在做大型系统开发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种叫作事件总线(Event Bus)的设计模式。

进行大规模应用系统开发的时候,系统中的各个组件之间也需要相互通信。模块之间如果是两两之间单独去定义协议,这个软件系统一样会遇到一个复杂度变成了$N^2$的问题。所以常见的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事件总线这个设计模式。

在事件总线这个设计模式里,各个模块触发对应的事件,并把事件对象发送到总线上。也就是说,每个模块都是一个发布者(Publisher)。而各个模块也会把自己注册到总线上,去监听总线上的事件,并根据事件的对象类型或者是对象内容,来决定自己是否要进行特定的处理或者响应。

这样的设计下,注册在总线上的各个模块就是松耦合的。模块互相之间并没有依赖关系。无论代码的维护,还是未来的扩展,都会很方便。

理解总线:三种线路和多总线架构

理解了总线的设计概念,我们来看看,总线在实际的计算机硬件里面,到底是什么样。

现代的Intel CPU的体系结构里面,通常有好几条总线。

首先,CPU和内存以及高速缓存通信的总线,这里面通常有两种总线。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双独立总线(Dual Independent Bus,缩写为DIB)。CPU里,有一个快速的本地总线(Local Bus),以及一个速度相对较慢的前端总线(Front-side Bus)。

我们在前面几讲刚刚讲过,现代的CPU里,通常有专门的高速缓存芯片。这里的高速本地总线,就是用来和高速缓存通信的。而前端总线,则是用来和主内存以及输入输出设备通信的。有时候,我们会把本地总线也叫作后端总线(Back-side Bus),和前面的前端总线对应起来。而前端总线也有很多其他名字,比如处理器总线(Processor Bus)、内存总线(Memory Bus)。

除了前端总线呢,我们常常还会听到PCI总线、I/O总线或者系统总线(System Bus)。看到这么多总线的名字,你是不是已经有点晕了。这些名词确实容易混为一谈。其实各种总线的命名一直都很混乱,我们不如直接来看一看CPU的硬件架构图。对照图来看,一切问题就都清楚了。

CPU里面的北桥芯片,把我们上面说的前端总线,一分为二,变成了三个总线。

我们的前端总线,其实就是系统总线。CPU里面的内存接口,直接和系统总线通信,然后系统总线再接入一个I/O桥接器(I/O Bridge)。这个I/O桥接器,一边接入了我们的内存总线,使得我们的CPU和内存通信;另一边呢,又接入了一个I/O总线,用来连接I/O设备。

事实上,真实的计算机里,这个总线层面拆分得更细。根据不同的设备,还会分成独立的PCI总线、ISA总线等等。

在物理层面,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总线看作一组“电线”。不过呢,这些电线之间也是有分工的,我们通常有三类线路。

  1. 数据线(Data Bus),用来传输实际的数据信息,也就是实际上了公交车的“人”。
  2. 地址线(Address Bus),用来确定到底把数据传输到哪里去,是内存的某个位置,还是某一个I/O设备。这个其实就相当于拿了个纸条,写下了上面的人要下车的站点。
  3. 控制线(Control Bus),用来控制对于总线的访问。虽然我们把总线比喻成了一辆公交车。那么有人想要做公交车的时候,需要告诉公交车司机,这个就是我们的控制信号。

尽管总线减少了设备之间的耦合,也降低了系统设计的复杂度,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总线不能同时给多个设备提供通信功能。

我们的总线是很多个设备公用的,那多个设备都想要用总线,我们就需要有一个机制,去决定这种情况下,到底把总线给哪一个设备用。这个机制,就叫作总线裁决(Bus Arbitraction)。总线裁决的机制有很多种不同的实现,如果你对这个实现的细节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Wiki里面关于裁决器的对应条目,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

总结延伸

好了,你现在明白计算机里的总线、各种不同的总线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吧?希望这一讲能够帮你厘清计算机总线的知识点。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梳理一下这节的内容。

这一讲,我为你讲解了计算机里各个不同的组件之间用来通信的渠道,也就是总线。总线的设计思路,核心是为了减少多个模块之间交互的复杂性和耦合度。实际上,总线这个设计思路在我们的软件开发过程中也经常会被用到。事件总线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设计模式,通常事件总线也会和订阅者发布者模式结合起来,成为大型系统的各个松耦合的模块之间交互的一种主要模式。

在实际的硬件层面,总线其实就是一组连接电路的线路。因为不同设备之间的速度有差异,所以一台计算机里面往往会有多个总线。常见的就有在CPU内部和高速缓存通信的本地总线,以及和外部I/O设备以及内存通信的前端总线。

前端总线通常也被叫作系统总线。它可以通过一个I/O桥接器,拆分成两个总线,分别来和I/O设备以及内存通信。自然,这样拆开的两个总线,就叫作I/O总线和内存总线。总线本身的电路功能,又可以拆分成用来传输数据的数据线、用来传输地址的地址线,以及用来传输控制信号的控制线。

总线是一个各个接入的设备公用的线路,所以自然会在各个设备之间争夺总线所有权的情况。于是,我们需要一个机制来决定让谁来使用总线,这个决策机制就是总线裁决。

推荐阅读

总线是一个抽象的设计模式,它不仅在我们计算机的硬件设计里出现。在日常的软件开发中,也是一个常见的设计模式,你可以去读一读Google开源的Java的一个常用的工具库Guava的相关资料和代码,进一步理解事件总线的设计模式,看看在软件层面怎么实现它。

对于计算机硬件层面的总线,很多教科书里讲得都比较少,你可以去读一读Wiki里面总线系统总线的相关条目。

课后思考

2008年之后,我们的Intel CPU其实已经没有前端总线了。Intel发明了快速通道互联(Intel Quick Path Interconnect,简称为QPI)技术,替代了传统的前端总线。这个QPI技术,你可以搜索和翻阅一下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它引入了什么新的设计理念。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查阅到的资料,以及阅读之后的思考总结,和大家一起交流。如果有收获,你也可以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