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王喆。

我们在进行推荐系统评估时经常会遇到两类问题。

一类是在做线上A/B测试的时候,流量经常不够用,要排队等别人先做完测试之后才能进行自己的测试。线上A/B测试资源紧张的窘境,会大大拖慢我们试验的新思路,以及迭代优化模型的进度。

另一类是,离线评估加上在线评估有那么多种测试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到底应该选择哪一种用来测试,还是都要覆盖到呢?

其实,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有深刻联系的,并不是孤立的。我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起一套推荐系统的评估体系,用它来解决不同评估方法的配合问题,以及线上A/B测试资源紧张的问题。这节课,我就带你一起来厘清如何建立起一整套推荐系统评估体系。

什么是推荐系统的评估体系?

首先,什么是评估体系呢?我先给它下一个定义,推荐系统的评估体系指的是,由多种不同的评估方式组成的、兼顾效率和正确性的,一套用于评估推荐系统的解决方案。一个成熟的推荐系统评估体系应该综合考虑评估效率和正确性,可以利用很少的资源,快速地筛选出效果更好的模型。

那对一个商业公司来说,最公正也是最合理的评估方法就是进行线上测试,来评估模型是否能够更好地达成公司或者团队的商业目标。但是,正如我们开头所说,线上A/B测试要占用宝贵的线上流量资源,这些有限的线上测试机会远远不能满足算法工程师改进模型的需求。所以如何有效地把线上和离线测试结合起来,提高测试的效率,就是我们迫切的需求。

那我们该怎么去构建起一整套评估体系呢?图1就是一个典型的评估体系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处于最底层的是传统的离线评估方法,比如Holdout检验、交叉检验等,往上是离线Replay评估方法,再往上是一种叫Interleaving的线上测试方法,我们等会还会详细介绍,最后是线上A/B测试。

这四层结构共同构成完整的评估体系,做到了评估效率和评估正确性之间的平衡,越是底层的方法就会承担越多筛选掉改进思路的任务,这时候“评估效率”就成了更关键的考虑因素,那对于“正确性”的评估,我们反而没有多么苛刻的要求了。

总的来说,离线评估由于有着更多可供利用的计算资源,可以更高效、快速地筛选掉那些“不靠谱”的模型来改进思路,所以被放在了第一层的位置。

随着候选模型被一层层筛选出来,越接近正式上线的阶段,评估方法对评估“正确性”的要求就越严格。因此,在模型正式上线前,我们应该以最接近真实产品体验的A/B测试,来做最后的模型评估,产生最具说服力的在线指标之后,才能够进行最终的模型上线,完成模型改进的迭代过程。

讲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道理没问题,但工作中真的是这样吗?不如,我们来看个例子。下图就是一个很形象的工作中的模型筛选过程。

假设,现在有30个待筛选的模型,如果所有模型都直接进入线上A/B测试的阶段进行测试,所需的测试样本是海量的,由于线上流量有限,测试的时间会非常长。但如果我们把测试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进行初筛,把30个模型筛选出可能胜出的5个,再只对这5个模型做线上A/B测试,所需的测试流量规模和测试时间长度都会大大减少。这里的初筛方法,就是我们在评估体系中提到的离线评估、离线Replay和在线Interleaving等方法。

到这里,我想你已经清楚了什么是推荐系统的评估体系,以及评估体系是有哪些方法组成的。但在这些组成方法中,我们还有两点要重点注意:一个是离线Replay这个方法,虽然我们之前讲过离线Replay的原理,但是对于它的相关工程架构还没有讲过;第二个是上面提到过的线上Interleaving方法。 下面,我就借着流媒体巨头Netflix的实践方案,来讲解一下离线Replay和在线Interleaving的细节。

Netflix的Replay评估方法实践

借着下图3,我们来回顾一下,第24讲学过的离线Replay方法的原理:离线Replay通过动态的改变测试时间点,来模拟模型的在线更新过程,让测试过程更接近真实线上环境。

但是在Replay方法的实现过程中,存在一个很棘手的工程问题,就是我们总提到的“未来信息”问题,或者叫做“特征穿越”问题。因此在Replay过程中,每次模型更新的时候,我们都需要用历史上“彼时彼刻”的特征进行训练,否则训练和评估的结果肯定是不准确的。

我来举个例子,假设Replay方法要使用8月1日到8月31日的样本数据进行重放,这些样本中包含一个特征,叫做“历史CTR”,这个特征只能通过历史数据来计算生成。

比如说,8月20日的样本就只能够使用8月1日到8月19日的数据来生成“历史CTR”这个特征,绝不能使用8月20日以后的数据来生成这个特征。在评估过程中,如果我们为了工程上的方便,使用了8月1日到8月31日所有的样本数据生成这个特征,供所有样本使用,之后再使用Replay的方法进行评估,那我们得到的结论必然是错误的。

那么问题来了,在工程上,为了方便按照Replay方法进行模型评估,我们应该怎么去建立一套数据处理的架构,支持这种历史特征的复现呢?接下来,我们就看一看Netflix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Netflix为了进行离线Replay的实验,建立了一整套从数据生成到数据处理再到数据存储的数据处理架构,并给它起了一个很漂亮的名字,叫做时光机(Time Machine)。

下图4就是时光机的架构,图中最主要的就是Snapshot Jobs(数据快照)模块。它是一个每天执行的Spark程序,它做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当天的各类日志、特征、数据整合起来,形成当天的、供模型训练和评估使用的样本数据。它还会以日期为目录名称,将样本快照数据保存在分布式文件系统S3中(Snapshots),再对外统一提供API(Batch APIs),供其他模型在训练和评估的时候按照时间范围方便地获取。

这个Snapshot Jobs主任务的源数据是从哪来的呢?你可以重点关注它上方的Context Set模块和左边的Prana模块。接下来,我再详细和你说说这两个模块的任务。

Context Set模块负责保存所有的历史当天的环境信息。 环境信息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存储在Hive中的场景信息,比如用户的资料、设备信息、物品信息等数据;另一类是每天都会发生改变的一些统计类信息,包括物品的曝光量、点击量、播放时长等信息。

Prana模块负责处理每天的系统日志流。 系统日志流指的是系统实时产生的日志,它包括用户的观看历史(Viewing History)、用户的推荐列表(My List)和用户的评价(Ratings)等。这些日志从各自的服务(Service)中产生,由Netflix的统一数据接口Prana对外提供服务。

因此,Snapshot Jobs这个核心模块每天的任务就是,通过Context Set获取场景信息,通过Prana获取日志信息,再经过整合处理、生成特征之后,保存当天的数据快照到S3。

在生成每天的数据快照后,使用Replay方法进行离线评估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因为我们没有必要在Replay过程中进行烦琐的特征计算,直接使用当天的数据快照就可以了。

在时光机这个架构之上,使用某个时间段的样本进行一次Replay评估,就相当于直接穿越到了彼时彼刻,用当时的日志和特征进行模型训练和评估,就像进行了一次时光旅行(Time Travel)一样。

Interleaving评估方法是什么

讲完了离线Replay的工程实现方法,我们再来聊一聊什么是Interleaving在线评估方法。

那Interleaving评估方法提出的意义是什么呢?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它是和A/B测试一样的在线评估方法,能够得到在线评估指标;其次,它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比传统的A/B测试用更少的资源,更快的速度得到在线评估的结果。

清楚了Interleaving评估方法提出的意义,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Interleaving方法的具体细节了。下面,我们对比A/B测试,来看看Interleaving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

在传统的A/B测试中,我们会把用户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当前的推荐模型A的推荐结果,这一组被称为对照组 。另一组接受新的推荐模型B的推荐结果,这组被成为实验组。

在Interleaving方法中,不再需要两个不同组的用户,只需要一组用户,这些用户会收到模型A和模型B的混合结果。也就是说,用户会在一个推荐列表里同时看到模型A和模型B的推荐结果。在评估的过程中,Interleaving方法通过分别累加模型A和模型B推荐物品的效果,来得到模型A和B最终的评估结果。

下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形象地对比A/B测试和Interleaving方法。

那你可能想问了,在使用Interleaving方法进行测试的时候,我们该怎么保证对模型A和模型B的测试是公平的呢?如果有一个模型的结果总排在第一位,这对另一个模型不就不公平了吗?

这个问题很好,我们确实需要考虑推荐列表中位置偏差的问题,要想办法避免来自模型A或者模型B的物品总排在第一位。因此,我们需要以相等的概率让模型A和模型B产生的物品交替领先。这就像在野球场打球的时候,两个队长会先通过扔硬币的方式决定谁先选人,再交替来选择队员。

理解了原理,我们再结合下面的图示,来进一步理解Interleaving方法混合模型A和B结果的过程。和刚才说的野球场选人的过程一样,我们先选模型A或者模型B的排名第一的物品作为最终推荐列表的第一个物品,然后再交替选择,直到填满整个推荐列表。所以,最后得到的列表会是ABABAB,或者BABABA这样的顺序,而且这两种形式出现的概率应该是相等的,这样才能保证两个模型的公平性。

最后,我们要清楚推荐列表中的物品到底是由模型A生成的,还是由模型B生成的,然后统计出所有模型A物品的综合效果,以及模型B物品的综合效果,然后进行对比。这样,模型评估过程就完成了。

总的来说,Interleaving的方法由于不用进行用户分组,因此比传统A/B测试节约了一半的流量资源。但是Interleaving方法能彻底替代传统A/B测试吗?其实也不能,在测试一些用户级别而不是模型级别的在线指标时,我们就不能用Interleaving方法。

比如用户的留存率,用户从试用到付费的转化率等,由于Interleaving方法同时使用了对照模型和实验模型的结果,我们就不清楚到底是哪个模型对这些结果产生了贡献。但是在测试CTR、播放量、播放时长这些指标时,Interleaving就可以通过累加物品效果得到它们。这个时候,它就能很好地替代传统的A/B测试了。

到这里,我们就形成了一个完整、高效且准确的评估系统。希望你能从整体的角度重新审视一遍这个体系中的每个方法,如果有不清楚的,再好好回顾一下我讲的知识点。

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之前讲过的知识,总结出了推荐系统的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由传统离线评估、离线Replay、线上Interleaving,以及线上A/B测试四个层级组成。这四个层级由下到上评估效率逐渐降低,但是评估的准确性逐渐升高,它们共同组成一个能够高效筛选候选模型的评估体系。

针对这个评估体系中的两个要点,离线Replay实践和Interleaving方法,我们又深入学习了它们的工程架构和实现细节。

其中,离线Replay借鉴了Netflix时光机的经验,这个时光机的数据流体系通过融合日志流和场景信息数据,生成天级别的数据快照,并对外提供统一的API,供模型训练和评估使用,使用时就像做了一次时光旅行。

对于Interleaving方法,我们应该清楚它实现的三个要点:

还是老习惯,我把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总结在了下面的表格里,方便你及时回顾。

这节课也是我们模型评估篇的最后一节课,希望通过整个模型评估篇的学习,你不仅能够熟悉起每一种评估方法,而且能够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形成一个高效的评估体系。相信它会加快你模型迭代的速度,对你的实际工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课后思考

在Interleaving方法中,推荐列表是由模型A和模型B的结果共同组成的,那如果模型A和模型B的结果中有重叠怎么办?是保留模型A的结果还是模型B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今天讲的评估体系,你知道怎么建立了吗?欢迎把你的思考和疑问写在留言区,不妨也把这节课分享给你的朋友们,我们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