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王喆。今天我们一起来开启前沿拓展篇的学习。

如果你是跟着课程安排学到这里的,我可以很自信地说,你几乎已经掌握了推荐系统的全部重点知识。从数据特征的处理,模型构建,到模型的评估和上线,再到推荐服务器的实现,你的知识广度已经覆盖了推荐系统领域的全部要点。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推荐工程师,我们还需要做两件事情,一件是追踪前沿,另一件是融会贯通。

因此,在这一篇中,我会通过详细讲解几个一线大厂的推荐系统解决方案,来帮你追踪行业的热点、创新点。它们既包括一些推荐模型的业界实现,如YouTube和Pinterest的推荐模型,也包括推荐系统的工程落地方案,如Flink的经典应用和美团对于强化学习的落地方案。最后,我还会对算法工程师的所需能力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今天,我们今天先来学习YouTube的经典深度学习推荐系统架构。YouTube这套深度学习解决方案,已经经典到可以成为一个业界标杆式的方案了,也是我在国内外和同学、同事们交流、讨论的时候经常会提到的方案。

话不多说,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YouTube推荐系统架构

提起YouTube,我想你肯定不会陌生,作为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平台中几乎所有的视频都来自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这样的内容产生模式有两个特点:

这样的内容特点简直就是深度学习推荐系统最适合扎根的土壤,所以YouTube也是最早落地深度学习的一线公司。那YouTube的深度学习推荐系统架构长什么样呢?

上图就是YouTube在2016年发布的推荐系统架构。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对海量的视频进行快速、准确的排序,YouTube也采用了经典的召回层+排序层的推荐系统架构。

它的推荐过程可以分成二级。第一级是用候选集生成模型(Candidate Generation Model)完成候选视频的快速筛选,在这一步,候选视频集合由百万降低到几百量级,这就相当于经典推荐系统架构中的召回层。第二级是用排序模型(Ranking Model)完成几百个候选视频的精排,这相当于经典推荐系统架构中的排序层。

无论是候选集生成模型还是排序模型,YouTube都采用了深度学习的解决方案。下面,就让我们详细讲讲这两个深度学习模型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候选集生成模型

首先,是用于视频召回的候选集生成模型,它的模型架构如下图所示。

我们一起自下而上地好好看一看这个模型的结构。

最底层是它的输入层,输入的特征包括用户历史观看视频的Embedding向量,以及搜索词的Embedding向量。对于这些Embedding特征,YouTube是利用用户的观看序列和搜索序列,采用了类似Item2vec的预训练方式生成的。

当然,我们也完全可以采用Embedding跟模型在一起End2End训练的方式来训练模型。至于预训练和End2End训练这两种方式孰优孰劣,我们也探讨过很多次了,你可以自己再深入思考一下。

除了视频和搜索词Embedding向量,特征向量中还包括用户的地理位置Embedding、年龄、性别等特征。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样本年龄这个特征,YouTube不仅使用了原始特征值,还把经过平方处理的特征值也作为一个新的特征输入模型。

这个操作其实是为了挖掘特征非线性的特性,当然,这种对连续型特征的处理方式不仅限于平方,其他诸如开方、Log、指数等操作都可以用于挖掘特征的非线性特性。具体使用哪个,需要我们根据实际的效果而定。

确定好了特征,跟我们之前实践过的深度学习模型一样,这些特征会在concat层中连接起来,输入到上层的ReLU神经网络进行训练。

三层ReLU神经网络过后,YouTube又使用了softmax函数作为输出层。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输出层不是要预测用户会不会点击这个视频,而是要预测用户会点击哪个视频,这就跟我们之前实现过的深度推荐模型不一样了。

比如说,YouTube上有100万个视频,因为输出层要预测用户会点击哪个视频,所以这里的sofmax就有100万个输出。因此,这个候选集生成模型的最终输出,就是一个在所有候选视频上的概率分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它其实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进行线上服务,这一点我们等会再详细讲。

总的来讲,YouTube推荐系统的候选集生成模型,是一个标准的利用了Embedding预训练特征的深度推荐模型,它遵循我们之前实现的Embedding MLP模型的架构,只是在最后的输出层有所区别。

候选集生成模型独特的线上服务方法

好,现在我们就详细说一说,为什么候选集生成模型要用“视频ID”这个标签,来代替“用户会不会点击视频”这个标签作为预测目标。事实上,这跟候选集生成模型独特的线上服务方式紧密相关。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留意到,架构图左上角的模型服务(Serving)方法与模型训练方法完全不同。在候选集生成模型的线上服务过程中,YouTube并没有直接采用训练时的模型进行预测,而是采用了一种最近邻搜索的方法,我们曾经在第12讲详细讲过基于Embedding的最近邻搜索方法,不记得的同学可以先去回顾一下。

具体来说,在模型服务过程中,网络结构比较复杂,如果我们对每次推荐请求都端到端地运行一遍模型,处理一遍候选集,那模型的参数数量就会巨大,整个推断过程的开销也会非常大。

因此,在通过“候选集生成模型”得到用户和视频的Embedding后,我们再通过Embedding最近邻搜索的方法,就可以提高模型服务的效率了。这样一来,我们甚至不用把模型推断的逻辑搬上服务器,只需要将用户Embedding和视频Embedding存到特征数据库就行了。再加上可以使用局部敏感哈希这类快速Embedding查找方法,这对于百万量级规模的候选集生成过程的效率提升是巨大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里的用户Embedding和视频Embedding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候选集生成模型为什么要用视频ID作为多分类输出的答案了。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图2的架构,架构图中从softmax向模型服务模块画了个箭头,用于代表视频Embedding向量的生成。

由于最后的输出层是softmax,而这个softmax层的参数本质上就是一个m x n维的矩阵,其中m指的是最后一层红色的ReLU层的维度m,n指的是分类的总数,也就是YouTube所有视频的总数n。因此,视频Embedding就是这个m x n维矩阵的各列向量。

这样的Embedding生成方法其实和word2vec中词向量的生成方法是相同的,你也可以参考第6讲的内容来理解它。

清楚了视频Embedding的生成原理,用户Embedding的生成就非常好理解了,因为输入的特征向量全部都是用户相关的特征,一个物品和场景特征都没有,所以在使用某用户u的特征向量作为模型输入时,最后一层ReLU层的输出向量就可以当作该用户u的Embedding向量。

在模型训练完成后,逐个输入所有用户的特征向量到模型中,YouTube就可以得到所有用户的Embedding向量,之后就可以把它们预存到线上的特征数据库中了。

在预测某用户的视频候选集时,YouTube要先从特征数据库中拿到该用户的Embedding向量,再在视频Embedding向量空间中,利用局部敏感哈希等方法搜索该用户Embedding向量的K近邻,这样就可以快速得到k个候选视频集合。这就是整个候选集生成模型的训练原理和服务过程。

到这里,你一定已经体会到了咱们前沿拓展篇案例分析的作用,通过一个YouTube候选集生成模型的原理分析,我们就已经把第6讲的Embedding、第10讲的特征数据库、第12讲的局部敏感哈希,以及第17讲的Embedding MLP模型都回顾了一遍。

如果你喜欢这种通过学习业界实践方案,把知识串联起来的方式,可以给我留言反馈,我也会在之后的课程中多采用这样的方式。

排序模型

通过候选集生成模型,YouTube已经得到了几百个候选视频的集合了,下一步就是利用排序模型进行精排序。下图就是YouTube深度学习排序模型的架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第一眼看上去,你可能会认为排序模型的网络结构与候选集生成模型没有太大区别,在模型结构上确实是这样的,它们都遵循Embedding MLP的模型架构。但是我们来看其中的细节,特别是输入层和输出层的部分,它们跟候选集生成模型还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就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

我们先看输入层,相比于候选集生成模型需要对几百万候选集进行粗筛,排序模型只需对几百个候选视频进行排序,因此可以引入更多特征进行精排。具体来说,YouTube的输入层从左至右引入的特征依次是:

  1. impression video ID embedding:当前候选视频的Embedding;
  2. watched video IDs average embedding:用户观看过的最后N个视频Embedding的平均值;
  3. language embedding:用户语言的Embedding和当前候选视频语言的Embedding;
  4. time since last watch:表示用户上次观看同频道视频距今的时间;
  5. #previous impressions:该视频已经被曝光给该用户的次数;

上面5个特征中,前3个Embedding特征的含义很好理解,我就不细说了。第4个特征和第5个特征,因为很好地引入了YouTube工程师对用户行为的观察,所以我来重点解释一下。

第4个特征 time since last watch说的是用户观看同类视频的间隔时间。如果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假如某用户刚看过“DOTA比赛经典回顾”这个频道的视频,那他很大概率会继续看这个频道的其他视频,该特征就可以很好地捕捉到这一用户行为。

第5个特征#previous impressions 说的是这个视频已经曝光给用户的次数。我们试想如果一个视频已经曝光给了用户10次,用户都没有点击,那我们就应该清楚,用户对这个视频很可能不感兴趣。所以#previous impressions 这个特征的引入就可以很好地捕捉到用户这样的行为习惯,避免让同一个视频对同一用户进行持续的无效曝光,尽量增加用户看到新视频的可能性。

把这5类特征连接起来之后,需要再经过三层ReLU网络进行充分的特征交叉,然后就到了输出层。这里我们要重点注意,排序模型的输出层与候选集生成模型又有所不同。不同主要有两点:一是候选集生成模型选择了softmax作为其输出层,而排序模型选择了weighted logistic regression(加权逻辑回归)作为模型输出层;二是候选集生成模型预测的是用户会点击“哪个视频”,排序模型预测的是用户“要不要点击当前视频”。

那么问题来了,YouTube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其实,排序模型采用不同输出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YouTube想要更精确地预测用户的观看时长,因为观看时长才是YouTube最看中的商业指标,而使用Weighted LR作为输出层,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在Weighted LR的训练中,我们需要为每个样本设置一个权重,权重的大小,代表了这个样本的重要程度。为了能够预估观看时长,YouTube将正样本的权重设置为用户观看这个视频的时长,然后再用Weighted LR进行训练,就可以让模型学到用户观看时长的信息。

这是因为观看时长长的样本更加重要,严格一点来说,就是观看时长长的样本被模型预测的为正样本的概率更高,这个概率与观看时长成正比,这就是使用Weighted LR来学习观看时长信息的基本原理。

最后,我们再聊一聊排序模型的模型服务方法。我刚才讲过了,候选集生成模型是可以直接利用用户Embedding和视频Embedding进行快速最近邻搜索的。那排序模型还能这样做吗?

这就不可以了,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我们的输入向量中同时包含了用户和视频的特征,不再只是单纯的用户特征。这样一来,用户x物品特征的组合过多,就无法通过预存的方式保存所有模型结果;二是因为排序模型的输出层不再是预测视频ID,所以我们也无法拿到视频Embedding。因此对于排序模型,我们必须使用TensorFlow Serving等模型服务平台,来进行模型的线上推断。

到这里,我们就讲完了YouTube推荐模型的全部细节。如果你有任何疑惑的地方,可以在留言区提问,同时我也建议你多看几遍这节课的内容,因为这个解决方案真的是太经典了。

小结

好了,这节课的内容讲完了,我们再总结一下YouTube推荐系统的重点知识。

YouTube推荐系统的架构是一个典型的召回层加排序层的架构,其中候选集生成模型负责从百万候选集中召回几百个候选视频,排序模型负责几百个候选视频的精排,最终选出几十个推荐给用户。

候选集生成模型是一个典型的Embedding MLP的架构,我们要注意的是它的输出层,它是一个多分类的输出层,预测的是用户点击了“哪个”视频。在候选集生成模型的serving过程中,需要从输出层提取出视频Embedding,从最后一层ReLU层得到用户Embedding,然后利用最近邻搜索快速得到候选集。

排序模型同样是一个Embedding MLP的架构,不同的是,它的输入层包含了更多的用户和视频的特征,输出层采用了Weighted LR作为输出层,并且使用观看时长作为正样本权重,让模型能够预测出观看时长,这更接近YouTube要达成的商业目标。

好了,这些关键知识点,我也总结在了下面的表格中,希望它能帮助你加深记忆。

在这节课结束前,关于YouTube的推荐模型我还想多说几句。事实上,YouTube的推荐系统论文中还包含了更多的细节,业界真正好的论文并不多,YouTube的这篇《Deep Neural Networks for YouTube Recommendations》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一篇,我甚至推荐大家逐句来读,抓住每一个细节。

当然,你也可以在我的书《深度学习推荐系统》中的相应章节找到更多的实现细节。这些内容让我曾经受益匪浅,相信也会对你有所帮助。

课后思考

YouTube的排序模型和候选集生成模型,都使用了平均池化这一操作,来把用户的历史观看视频整合起来。你能想到更好的方法来改进这个操作吗?

期待在留言区看到你的思考和总结,我们下节课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