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相辉。

到这里,我们的课程就要进入尾声了,今天这最后一讲,我想再给你一些从商业阶段到体验设计的思考方式的叮嘱,给你串讲一下关于用户体验设计的核心心法。

回顾课程,我们从一开始的商业节奏,讲到了用户的价值,然后逐渐延展到场景服务以及产品体验的设计方法,最后回归到了基于体验的品牌和用户运营的方法总结,可以说是给你交付了一个完整的用户体验设计知识架构和体系。

这节课的标题我想了很久,觉得“手眼通天”会不会口气太大了。但仔细想想,其实在如今这样一个注重用户体验的时代,大多数企业仍然还没有开始规划用户体验战略,更多的是基于交易和估值的商业战略。所以,如果按照课程讲解的思路,你最终掌握了从商业到用户以及产品策略的制定方法,那真的可以算是手眼通天了。

要知道,做一个好体验的产品总是很难的,能够满足商业规律的好体验的产品更难。而能够达成左手商业逻辑,右手用户场景,很好地理解和串联市场与人性的规律,则难上加难。但这也是用户体验设计这件事情最有魅力的地方。

前几天,我在一个大厂和客户聊天,他说,做用户体验的负责人,一定要高阶且经验丰富,另外表达能力也得很强。为什么呢?因为要想做好它,需要这个人具备非常综合的能力和认知。

可见,这真的太需要复杂能力模型了。

更可怕的是,往往一个产品体验的价值还不是短期能够显现的,我们需要建设独特的数据体系来解释体验的效果,并且还要长期观察用户的反馈。所以,如此复杂的能力模型,还需要有耐心的等待,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是我们中国产品人要迈过的一道坎,谁先拿到方法,谁就获得红利,从而也就能掌握先发的优势。

那么,回到我们这一讲的主题上来,前面我们已经讲了这么多的思考模型和流程方法,最后总结一下,你还要掌握住以下这三个最核心的体验设计思维方式。

在商业逻辑与用户体验中穿梭思考

我在前面课程中,其实一直都在强调,用户体验的设计不仅是在交付一个产品的体验,更应该是在构建商业上的逻辑,并且它们二者是可以互相赋能的。

就比如说,我在梳理这节课的内容的时候,蔚来的股价已经涨到了40美元一股。他们的销量和以前相比,也激增得很快。虽然这是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随着销量的激增,对蔚来服务能力的要求也就变得更高了,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支撑更大规模用户的良好体验。

而不同量级的产品体系运营逻辑,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你要服务10个人,100个人,1000个人,就得采用不同的管理体系。所以商业运营和用户交付,要配合在一起,才能得到不断地成长。

所以,在蔚来汽车管理团队看来,能够对接好商业模型和用户模型的成长速度,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用户增长太快,运营服务跟不上,那用户体验就会崩塌;用户增长慢,运营服务做得快,那成本就会很难运转起来。也就是说,商业与用户要稳定地互相促进,按照一个节奏成长才行。

任何生意都是如此,我们需要从商业逻辑和用户体验两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体验设计。我每到一家公司,也都会先画好两个模型,一个商业模型,一个体验模型,并且会去看,这两者是如何配合的、关键的节点应该在哪里。

从商业逻辑到用户体验,这是两个做体验设计不可缺少的视角。在前面的29节课里,我也一直在给你融合、贯穿这个思考。所以这里,我还想再给你强调一下。

在现在的市面上,你其实能发现,偏向用户洞察的运营很少,偏向商业逻辑的PM也很少,所以如果这两个视角都拥有了,你可能才会真正实现业务在效率和体验上的平衡发展。

总而言之,我还是想给你强调下,用户体验,需要穿越理性与感性的边界,不断将人性与商业链接,才能真正做好。

任何体验都要努力地进行数据化与效果化

之前我在第5讲中,专门给你讲了用户体验的量化,有同学说不太好理解,其实这都是正常的。因为用户体验的量化,不像是App上的基本数据和交易数据那样直观、容易理解,新增、日活、留存、利润率等等,我们都可以算出来。

针对体验量化的数据,我们还需要建立更细致的数据体系来进行证明和分析,需要对数据和业务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所以你不要着急,慢慢来,一步一步地实践和积累,当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你再来看看自己曾经的理解是否有遗漏或者有偏差,甚至也可以发现我的内容可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从而真正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认知。

其实这就像是,人的身高体重这个数据是很直观明显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血常规、尿常规的数据,这本身就是一个专业的技能,否则岂不是“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了?

在很多企业,其实都专门成立过各类的产品体验团队,但能活下来的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我还做过分析,结果我认为最关键的,无非都是因为其产品体验的设计动作不能很好地和商业效果贴合,甚至不能和产品效果贴合,他们无法说明自己的体验设计如何增加了产品的转化。

所以换句话说,洞察体验设计与商业效果的结合,并且建立数据模型,这本身就是产品体验设计最重要的工作。如果没有这个手艺,谈再多的体验设计,也都是浮云,就像狂风中的蒲公英,是完全无根的。

我给你举个例子,滴滴的专车最近一直在做用户体验的提升,努力提高司乘双方的接触效率。因为我们都知道,司机和乘客的碰面,一直是出行体验的关键。

于是,我们就根据用户的体验地图,开始还原制作乘客和司机各自碰面的流程,并计算出不同画像和地域的用户碰面所需要的时间。接着通过改进沟通IM的新功能、乘客定位的准确率、界面文案沟通的效率、司机和乘客的电话话术等各个方面,观察司乘双方的时间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结合不同用户的画像和地域以及时间段,来进行定性的访谈研究,细化每个体验改进的效果逻辑,最终逐渐达成见面体验的最优效果。

所以可见,如果我们不能建立产品功能改进和量化体验之间的关系模型,那么就很难长久地做好一项体验任务。因为我们没有标准,而没有标准,就无法说清楚价值;说不清楚价值,那如何能促成更多人与我们良好协作;而如果没有其他团队的支持,那么自然,这件事情就会自生自灭了。

设计和用户走得更近的机制

这个世界从来都不缺乏想当然的设计,从来都不。大多数情况,都是我们离用户太遥远了。

前几天,我去一个ToB企业分享我对于用户企业的理解和思考,然后对方一个产品同学问我,在ToB服务的产品设计上,有什么窍门吗?

我听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就是,这个问题问得太过于宽泛了。于是我只好说:用户在哪里,你就应该在哪里。用户需要什么,你就做什么。听起来这好像是一句废话,但仔细想想,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并做到呢?

如果是ToB的企业,那么,你知道服务行业的生态周期和市场状况吗?你知道你服务的大B小B各自的商业模型的长处和弱点吗?你知道其组织形态的种类和人才结构的背景吗?你知道他们在商业运作上,最大的风险点是什么吗?你知道在这个商业协作体里,各个位置的焦虑和不安都是什么吗?

当你知道了这些,也许ToB服务,才能开始做到正轨上来。

要记住,理解用户这件事,永远都不要嫌多。不光是理解用户的抽象数据,你还要理解用户数据背后代表的场景和意味。

现在你来思考一个问题吧,我在第二个模块所讲的用户企业这件事,你认为它最核心的价值是什么呢?

我一直认为,用户企业不仅仅是要把用户组织起来,并通过用户这个渠道进行口碑传播和拉新,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运营模式和产品设计的模式,要离用户很近

我印象还很深的一个案例,是2010年我在百度设计手机系统的时候,看到小米手机当时刚开发了一个功能,就是来电只响一声,就会在来电列表里标注出来。

当时我做手机的时候,一开始只觉得“这是个什么奇怪的功能”,但现在我们都很清楚了,其实标注响一声的原因,是很多骚扰电话都是响一声就停下,所以标出来了用户就知道:这是骚扰电话,不用回了。后来,我们通过用户研究才发现,小米开发的这个功能其实是因为2011年的时候,大量刚起步的骚扰电话造成的,而我们整整比小米获取这个需求慢了一个多月。

当时我们在设计手机系统的时候,发现需求的流程还都是通过PM和UER去做用户调研,然后两到三周出一份报告,再由很多职能部门一起做决策。这个设计流程离用户太远,而且太慢了。而小米在当时,他们的产品几乎整天和用户混在论坛里,类似这种响一声的需求,都是非常早、非常快地就发现了。

所以我才会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和用户走得近的机制,让我们和用户始终在一起,而不是形成对立的、或者是有距离的状态。

课程小结

今天这节课呢,我给你总结了用户体验三个最基础的思考方式,你要好好掌握:

总而言之,我们要跨越商业与人性,去量化体验设计,并去不断地理解用户、尊重用户、满足用户。

体验设计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话题,出于要完整地让你了解用户体验设计的目的,我在课程中可能没有给你展开很多的细节。不过没关系,未来我兴许还会再做更多的专栏,给你具体展开讲讲那些更细节的操作方法。但我相信,你通过这门课,已经能够了解到在做体验设计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思考脉络了。

任何知识要想变成自己的,都需要一个积累和实践的过程。我希望你可以通过了解我的思考方式,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改进成你自己的思考架构。这样,才是学习这门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

一课一思

在这三十节课里,你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在实践当中,你还有什么新的思考?我们交流交流。

就到这里,有收获的话,非常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感谢你的阅读,我们结束语再见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