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葛俊。今天,我来和你聊聊团队可持续性的快速开发,怎样才能让“唯快不破”快得更持久。
最近几年,一提到开发,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也就是说,开发过程越快越好,越快越有竞争力。这的确是软件开发,尤其是互联网行业软件开发的不二法则。也正如我在前面文章中多次提到的,快速开发可以快速得到用户反馈,更快地验证用户价值假设。无疑,这是高效开发的重要原则。
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为了快而选择各种“捷径”。比如:
说是“捷径”,是因为这些都不是最优解,有点儿投机取巧。它们的确能让我们在短期内保证快速交付,满足业务发展需求。但如果没有任何补救措施的话,时间长了我们就再也快不起来了。
比如,“copy & paste”方式的编程,会导致后续添加功能时,需要在很多地方做类似修改,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再比如,无视函数变大的操作,会导致后续的修改、调试异常困难。
这些问题都会成为开发工作中的技术债,也就是在开发产品或者功能的过程中,没有使用最佳的实现方法而引入的技术问题。无疑,这些技术问题会为将来的产品维护和开发带来额外开销。只有正确地处理技术债,才能让我们的研发持续地快下去。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技术债的成因、影响,以及对应的处理方法。
从成因来看,技术债的引入包括主动和被动两种。
所以说,技术债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明确它的影响、处理好它。
提到技术债,我们想到的往往是它的坏处,比如难以维护、难以增加新功能等,但实际上它也有巨大好处。
关于技术债的好处,我们可以对应着金融领域的经济债务来理解。我们都知道,经济债务最明显的好处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很多本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贷款买房。相应的,技术债可以在短期内帮我们快速完成业务开发,满足用户需求,就类似房贷的作用。
但跟经济债务一样,技术债也需要偿还,也会产生利息,而且是利滚利。也就是说,每一步累积的技术债都会叠加起来,为开发增加越来越大的难度。长期来看,如果一直借债不还,开发新功能会越来越慢,产品维护越来越难,甚至是无法维护必须推到重来,就像还不上房贷房子被银行收回一样。
那么,技术债务应该如何处理、如何偿还呢?
在我看来,处理技术债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要利用技术债的好处,必要时要大胆“举债前行”。也就是说,在机会出现时,使用最快的方式完成业务服务用户,抢占市场先机,“不要在意那些细节”。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RethinkDB在与MongoDB的竞争中失利。在技术上,RethinDB比MongoDB更追求完美,但比MongoDB发布稳定版本晚了三年,错过了NoSQL的黄金时机,最终在2017年1月份宣布破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有充分利用技术债抢占市场,应该是竞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文章中我放了两个链接供你阅读参考,你可以了解一下RethinkDB公司的人以及外部用户对他们的失败进行的反思文章1、文章2。
第二个方面,要控制技术债,在适当的时候偿还适当部分的技术债。
在我看来,国内大部分公司的业务驱动做得比较好,大都能够比较充分地利用技术债的好处,但在技术债的管控方面,通常做得不太够,具体来说就是常常有大量技术债堆积,给业务长期发展带来巨大阻碍。
所以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会与你详细讲述应该怎样控制技术债。
从我的经验看,控制技术债主要有以下4步:
接下来,我们分别看看这4步具体如何实施吧。
通常来说,开发人员能直观感受到技术债的坏处,大都愿意去偿还技术债,所以技术债累积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层不理解,或者说是没有认识到技术债累积给业务发展带来的巨大坏处。
这也就意味着,解决技术债的第一步就是,让管理层意识到偿还技术债的重要性,从而愿意投入资源去解决。在我看来,让管理层理解技术债比较直观、有效的方式,就是上面提到的与经济债务的类比。
另外一个办法是,将偿还技术债与业务发展联系起来。如果能够说明某一项技术债已经阻碍了公司重要业务的发展,说服管理层投入资源解决技术债就会比较容易。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在预防技术债时,也需要根据技术债的成因采取不同的措施。
对主动引入的技术债,要尽量让管理层和产品团队了解技术上的捷径将会带来的长期危害,从而在引入技术债时客观地权衡其带来的短期收益和长期损害,避免引入不必要的技术债。
在被动引入的技术债中,由于产品演化导致设计落伍的问题不是很好预防。而由开发团队的能力问题引入的技术债,我们可以使用加强计划和代码审查等方法实现低成本的预防。
其中,加强计划,可以帮助开发人员更合理地安排时间,从而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学习并选择更优秀的功能实现方案。而代码审查的作用就更好理解了,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早期发现一些不必要引入的技术债,以更低的成本去解决它。
关于技术债的预防,我还有一个小贴士,就是在接口部分多下功夫。因为接口涉及实现方和多个调用方,所以接口部分累积的技术债,影响范围通常比较大。而与之相对应的模块内部实现,技术债的影响范围就比较小。所以,在涉及主动引入的技术债时,我们需要区别对待接口部分和实现部分。
对不能预防的技术债,我们需要高效地把它们识别出来,并了解常见的解决办法。其中,对于主动引入的技术债,可以在引入的时候就添加任务到Backlog。而对于被动引入的技术债,则需要周期性的审视,这需要技术管理者主动地收集、整理技术债问题。
总结来说,技术债可以分为两大类:复杂度相关和重用性相关。我们可以关注这两个方面来识别技术债。
第一是,复杂度相关。
史蒂夫 · 迈克康奈尔(Steve McConnell)在其经典著作《代码大全》中,提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如何处理复杂度是软件开发最核心的问题。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因为人类大脑容量有限,大概只能同时记住7项内容,而软件包含的元素非常复杂远超过7项。所以,要实现可维护的软件,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去降低其复杂度。
具体来说,我们在开发时,要时刻注意会增加代码复杂度的“坏味道”,比如:
解决复杂度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把一个系统拆解为多个子系统,用抽象和分层的方法,让我们同时只面对有限的信息,并且能够有条理地深入到每一个子系统中查看细节。具体的解决方法有:
第二是,重用性相关。
软件开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DRY,即Don’t Repeat Yourself。代码重复是一个很常见的技术债,在软件抽象的各个层次(比如应用、架构、组件、代码)都会出现。避免重复的具体方法有:
接下来最后一步,就是要持续性地重构,去解决高优先级的技术债任务。
作为技术管理者,除了业务目标外,还要制定团队的技术目标,来解决最重要、最紧急的技术债任务。
技术债任务的具体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技术债的任务和业务相关的任务放到一起,在每一个迭代中持续完成;另一种方法是,采用突击的方式,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集中解决技术债问题。
比如,我在Facebook和微软的时候,我们团队就都使用过Bug Bash的工作方式,也就是在每几个迭代以后,专门花几天时间来解决前面遗留下来的Bug,而不开发新功能。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
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我与你介绍了要想让开发工作能够持续地快下去,正确的做法是在恰当的时间“举债前行”,而在平时的开发工作中要持续定位技术债任务,并解决高优先级的部分。
为了帮助你理解技术债与公司业务发展的关系,我再和你分享一个案例。A、B、C三个公司对待技术债的态度分别是:
A公司在开始的时候,业务产出会比较多,但由于技术债带来的影响,效率会逐渐降低。
B公司在开始的时候,业务产出比较少,但由于对技术债的控制,所以能够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产出,在某一时间点超过A公司。
C公司在有市场机会的时候,大胆应用技术债,同时抽出一小部分时间精力做一些技术债预防工作。这样一来,在一开始的时候,C的业务产出介于A和B之间,但和A的差距不大。
随后,在抢占到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后,C公司开始投入精力去处理技术债,于是逐步超过A。另外,虽然C公司此时的生产效率低于B公司,但因为市场份额的优势,所以总业绩仍然超过B。在高优先级技术债任务处理好之后,C公司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将B公司也甩在了身后。
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你可以用它来说服管理层在偿还技术债上做投入。
经济债务可以申请破产保护,你觉得技术债可以有这样的福利吗?为什么呢?
感谢你的收听,欢迎你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分享你的观点,也欢迎你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