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自己的成长之路,通常每五年就会感觉碰到一个成长的瓶颈点。在传统 IT 行业的第一个五年后,我就感觉明显进入技术成长的瓶颈期;之后也算有点运气,通过转换到互联网行业升级到了新的技术维度。
又过了五年,站在十年后的一端,回望过去,刀剑相接,如梦似幻,我渐渐感知到突破这次瓶颈的道路,就意味着走向一个升级后的新战场。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你狠狠地敲下键盘的回车键,终于看见程序按预期输出了正确结果。长长吐了一口气,点上一支烟,环顾四周,独自一人,又是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在一种搞定 Bug 的满足与空旷寂寥的忧伤中,你不禁迷惘。
记不清这是你修复的第多少个 Bug 了,甚至记不清这是你参与开发和维护的第几个系统了。就像一个剑客在这个江湖上行走多年,已记不清死在自己剑下的人有多少,拔剑,收剑,有人倒下,你继续行走,如今 “杀人术” 已成。
对一个程序员而言何谓 “杀人术”?你选择了一门语言开始学习编程,就像一个刚入江湖的人选了学剑或刀。再弄几本江湖宝典,假想了一个项目开始练习,熟悉基本的使用套路。然后走入江湖,拜入门派,腥风血雨,数年后剑鸣空灵,刀啸云天,飞刀无影,“杀人术” 终成。
这就是一个程序员的成长之路,你选了门武器,学了基本招式,然后进入江湖不停地在厮杀中成长。终于你能搞定各种各样的系统问题,了解不同系统的设计模式。每过数月或一年半载,你总会发现过去的代码写得不好,再重构上一遍,改进你的招式,数年后,终成江湖高手。
一个程序员修成 “杀人术” 大概需要多久?按照一万小时理论,如果你在某一领域每天持续学习和实践练习十小时,最快也要三年。但这三年是没算各种可能的中断的,比如:生病、偷懒、假期休闲娱乐等等,所以大部分人的平均时间可能需要五年。
五年成术已算理想,实际上我自身用了更长的时间,走了更多弯路。从 Basic 程序入门,后来 VB 再到 Delphi ,然后 C 最后 Java,Java 也经历了几代变迁,但还算一脉相承。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会让 “杀人术” 也在不停地演化。而今剑术已成,然拔剑四顾,却发现已进入枪炮时代,不免心下茫然。
经历了一万小时的杀人术训练与实战后,技能增长曲线已经进入了对数增长的平缓期,过于单一的技术维度成为了我们的瓶颈和焦虑的源头,该如何去突破这样的瓶颈点?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同一水平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技能维度的瓶颈问题,经常会让作为程序员的我们陷入一种常见的平面思维方式。比如,一个程序员做了十多年桌面客户端开发,后来移动崛起,桌面式微,就颇感焦虑,这就是他所面临的技能维度的瓶颈。而他想尝试突破的方法,可能却是转到服务器的后端开发,因为感觉这个领域还一直比较长青。
然而这只是从一个领域的核心硬技能转换到了另一个领域,但这两个领域基本是独立的,关联性很弱,而且交叉的区域也很薄,也就意味着很多经验和能力要重新积累。这就是从问题本身的维度去寻找到的解决方案,而爱因斯坦说了,我们需要到更高的维度去寻找答案。而更高的维度就是认知的维度,所以首先需要的是升维我们的认知结构。
在我修行成术的过程中出现了好多新技术,当时我总想忙完这阵就抽空去学习了解下。但一过几年也一直没能抽出空去看,如今再去看时发现好些当年的新技术已不需再看了。五年成术是立足于一点,成立身之本;而下一阶段不该是寻找更多的点,而是由点及线、由线成网、由网化形。围绕一个点去划线,由一组线结成网,最后由网化成形,“化形” 表达了一种更高级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形态,比一堆离散的知识技能点有价值得多。
而对于认知升维,由点及线、由线成网、由网化形,其实走的是一种 “升维学习” 之道。这个过程几乎没有终点,是一个持续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最终结多大的网,成什么样的形,全看个人修为。一条线至少要两个点才能画出,那么第二个点的选择就要看能不能和第一个点连起来了,而这比在一个维度上去预测和乱踩点要有效得多。
其实这套道理在金庸设计的武学体系中也很是明显。这里就以大家最熟悉的《射雕》三部曲为例来看下。郭靖一开始师从江南七怪,后来又跟全真七子中的几位学过功夫。这在功夫里就是两个点,但没看出这两个点有何联系,最后郭靖江湖成名,终成一代高手靠的是什么?降龙十八掌。为什么有十八掌这么多,从小说里的描述表达了一个体系的意思,一个体系结网成形,最后的形态命名为降龙十八掌。
其实郭靖还学了另一个更有体系、形态更牛的武功秘籍——《九阴真经》。除了郭靖,《九阴真经》还有很多人看过、学过,有高手如:黄药师、王重阳等,也有一般人如:梅超风。高手们本身有自己的武功体系和形态,所以看了《九阴真经》也仅仅是从中领悟,融入自己的体系中甚至因此创造出新的武功形态。而梅超风之流则仅仅是学点其中的招式,如:九阴白骨爪,和之前自身所学其实没有太多关联,武功境界终究有限。
所以,升维化形,化的正是技能模型,而这套模型基本决定了你的功力高低。
再回到前面那位桌面端程序员的瓶颈问题,升一点维度看更泛的终端,桌面端不过是这棵技能模型树上的一个分枝。树并没有死,甚至更壮大了,只是自己这棵枝干瘪了些,所以可以去嫁接其他分枝获取营养,而非想要跳到另一棵树上去,重新发芽开枝。
结网化形,走上升维之道,因而战场也变大了,但你的时间并没有增多,这就存在一个理论学习和战场实战的矛盾。
到底是应该更宽泛地看书学习建立理论边界,还是在实战中领悟提升?关于这点,你需要选择建立适当的平衡,走两边的极端都不合适。在学校的学习更多是在建立理论体系,而在工作前五年的成术过程则更多是偏实战。
再之后的阶段又可能需要回归偏理论,提升抽象高度,从具体的问题中跳出来,尝试去解决更高层次、更长远也更本质的问题。而从更现实的角度来看,你的环境也会制约你能参与实战的经历,导致有些东西靠实战可能永远接触不到,不去抽象地思考是无法获得和领悟的。
历史上关于理论和实战有很多争论,还留下了一些著名的成语。理论派的负面历史代表人物有:赵括。还有一个关于他的成语:纸上谈兵。他谈起军事理论来一套一套的,一上战场真打起来就葬送了数十万将士的性命,所以大家都会以赵括为例来批评没有实战经验支撑的理论靠不住。
但其实还有另一个更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是理论派出身,在真正拜将之前也没什么实战经验。并且也有关于他的成语,如:背水一战,这是他抽象地思考过很久的战法,但也是第一次上战场使用,一战而青史留名。
他就是韩信,历史上说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一时国士无双,属于中国古代从理论到实战的谋战派代表人物。
韩信的对手项羽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实战派代表人物,个人的 “杀人术” 相比韩信高出怕不止一个等级。但其实他和韩信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韩信在最后面对项羽前,已通过众多大大小小的战斗去不断实证和完善了他的谋战理论。垓下之战项羽中十面埋伏,致其乌江自刎,更像是一场高维打低维的降维攻击。
所以,关于理论和实战的关系,从这个历史故事可以有所体会。而 “十面埋伏” 这样的技能维度显然比 “霸王举鼎” 要高出不少,而升维后的技能,也需要升级后的战场才发挥得出来。
技能的成长速度总会进入平缓阶段,并慢慢陷入瓶颈点,然后也许你就会感到焦虑;而焦虑只是一种预警,此时你还未真正陷入困境,但若忽视这样的预警,不能及时进行认知和技能升维,将有可能陷入越来越勤奋,却越来越焦虑的状态,结果走入 “三穷之地”(包括如下三种“穷”):
认知和技能升维带来新的成长收益,同时防止了单一维度的死胡同,而年长的优势正在于经验带来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提升。
最后,总结下今天的分享内容,在程序江湖上,从刀剑相接到战场升级走的是这样一条升维路:
在我的寻路过程中,我找到的就是这样一条技能升维之道,那你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