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宫文学。今天是Java编译器的最后一讲,我们来探讨编译过程最后的两个步骤:去除语法糖和生成字节码。
其实今天要讲的这两个编译步骤,总体上都是为生成字节码服务的。在这一阶段,编译器首先会把语法糖对应的AST,转换成更基础的语法对应的AST,然后基于AST和符号表,来生成字节码。
从AST和符号表,到变成字节码,这可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就像把源代码转化成AST一样。那么,这个过程的实现思路是什么?有什么难点呢?
今天这一讲,我们就一起来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你对Java编译器的认识会变得更加完整。
好了,我们首先来看看去除语法糖这一处理步骤。
Java里面提供了很多的语法糖,比如泛型、Lambda、自动装箱、自动拆箱、foreach循环、变长参数、内部类、枚举类、断言(assert),等等。
你可以这么理解语法糖:它就是提高我们编程便利性的一些语法设计。既然是提高便利性,那就意味着语法糖能做到的事情,用基础语法也能做到,只不过基础语法可能更啰嗦一点儿而已。
不过,我们最终还是要把语法糖还原成基础语法结构。比如,foreach循环会被还原成更加基础的for循环。那么,问题来了,在编译过程中,究竟是如何去除语法糖的?基础语法和语法糖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第10讲中,我提到过,在JDK14中,去除语法糖涵盖了编译过程的四个小阶段。
以上去除语法糖的处理逻辑都是相似的,它们的本质都是对AST做修改和变换。所以,接下来我挑选了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语法糖,泛型和foreach循环,和你分析它们的处理过程。
首先是对泛型的处理。
Java泛型的实现比较简单,LinkedList<String>
和LinkedList
对应的字节码其实是一样的。泛型信息<String>
,只是用来在语义分析阶段做类型的检查。检查完之后,这些类型信息就会被去掉。
所以,Java的泛型处理,就是把AST中与泛型有关的节点简单地删掉(相关的代码在TransTypes类中)。
对于“ List<String> names = new ArrayList<String>()
”这条语句,它对应的AST的变化过程如下,其中,橙色的节点就是被去掉的泛型。
然后,我们分析下对foreach循环的处理。
foreach循环的意思是“遍历每一个成员”,它能够以更简洁的方式,遍历集合和数组等数据结构。在下面的示例代码中,foreach循环和基础for循环这两种处理方式的结果是等价的,但你可以看到,foreach循环会更加简洁。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String> names = new ArrayList<String>();
...
//foreach循环
for (String name:names)
System.out.println(name);
//基础for循环
for ( Iterator i = names.iterator(); i.hasNext(); ) {
String name = (String)i.next();
System.out.println(name);
}
}
Java编译器把foreach循环叫做增强for循环,对应的AST节点是JCEnhancedForLoop。
针对上面的示例代码,我们来对比一下增强for循环的AST和去除语法糖之后的AST,如下图所示:
你可以通过反编译,来获得这些没有语法糖的代码,它跟示例代码中用到的基础for循环语句是一样的。
对foreach循环的处理,是在Lower类的visitForeachLoop方法中。
其实,你在阅读编译技术相关的文献时,应该经常会看到Lower这个词。它的意思是,让代码从对人更友好的状态,变换到对机器更友好的状态。比如说,语法糖对编程人员更友好,而基础的语句则相对更加靠近机器实现的一端,所以去除语法糖的过程是Lower。除了去除语法糖,凡是把代码向着机器代码方向所做的变换,都可以叫做Lower。以后你再见到Lower的时候,是不是就非常清楚它的意思了呢。
好了,通过对泛型和foreach循环的处理方式的探讨,现在你应该已经大致了解了去除语法糖的过程。总体来说,去除语法糖就是把AST做一些变换,让它变成更基础的语法要素,从而离生成字节码靠近了一步。
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编译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生成字节码。
一般来说,我们会有一个错觉,认为生成字节码比较难。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通过前面的建立符号表、属性计算、数据流分析、去除语法糖的过程,我们已经得到了一棵标注了各种属性的AST,以及保存了各种符号信息的符号表。最难的编译处理工作,在这几个阶段都已经完成了。
在第8讲中,我就介绍过目标代码的生成。其中比较难的工作,是指令选择、寄存器分配和指令排序。而这些难点工作,在生成字节码的过程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在少量情况下,编译器可能会需要做一点指令选择的工作,但也都非常简单,你在后面可以看到。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生成字节码的过程:
public class MyClass {
public int foo(int a){
return a + 3;
}
}
这个例子中,foo函数对应的字节码有四个指令:
public int foo(int);
Code:
0: iload_1 //把下标为1的本地变量(也就是参数a)入栈
1: iconst_3 //把常数3入栈
2: iadd //执行加法操作
3: ireturn //返回
生成字节码,基本上就是对AST做深度优先的遍历,逻辑特别简单。我们在第5讲曾经介绍过栈机的运行原理,也提到过栈机的一个优点,就是生成目标代码的算法比较简单。
你可以看一下我画的示意图,里面有生成字节码的步骤:
这里面有没有指令选择问题?有的,但是很简单。
首先,你注意一下iconst_3指令,这是把一个比较短的操作数压缩到了指令里面,这样就只需要生成一个字节码。如果你把3改成一个稍微大一点的数字,比如7,那么它所生成的指令就要改成“bipush 7”,这样就需要生成两个字节的字节码,一个字节是指令,一个字节是操作数。但这个操作数不能超过“2^7-1”,也就是127,因为一个字节只能表示-128~127之间的数据。
如果字面量值变成128,那指令就要变成“sipush 128”,占据三个字节,表示往栈里压入一个short数据,其中操作数占据两个字节。
如果该常数超过了两个字节能表示的范围,比如“32768”,那就要改成另一个指令“ldc #2”,这是把常数放到常量池里,然后从常量池里加载。
这几个例子反映了由于字面量的长度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指令。接着,我们再来看看数据类型对指令的影响。
前面例子中生成的这四个指令,全部都是针对整数做运算的。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在语义分析阶段,计算出了各个AST节点的类型,它们都是整型。但如果是针对长整型或浮点型的计算,那么生成的字节码就会不一样。下面是针对单精度浮点型所生成的字节码。
第三,数据类型影响指令生成的另一个情况,是类型转换。
一方面,阅读字节码的规范,你会发现对byte、short、int这几种类型做运算的时候,使用的指令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以i开头的指令。比如,加载到栈机都是用iload指令,加法都是用iadd指令。
在示例代码中,我们把foo函数的参数a的类型改成byte,生成的字节码与之前也完全一样,你可以自己去试一下。
public class MyClass {
public int foo(byte a){
return a + 3;
}
}
另一方面,在Java里把整型和浮点型做混合运算的时候,编译器会自动把整型转化成浮点型。比如我们再把示例代码改成下面这样:
public class MyClass {
public double foo(int a){
return a + 3.0;
}
}
这个时候,foo函数对应的字节码如下,其中 i2d指令就是把参数a从int型转换成double型:
OK,到这里,我已经总结了影响指令生成的一些因素,包括字面量的长度、数据类型等。你能体会到,这些指令选择的逻辑都是很简单的,基于当前AST节点的属性,编译器就可以做成正确的翻译了,所以它们基本上属于“直译”。而我们在第8讲中介绍指令选择算法的时候,遇到的问题通常是结合了多个AST节点生成一条指令,它的难度要高得多。所以在第16讲,讲解Java的JIT编译器生成目标代码的时候,我会带你去看看这种复杂的指令选择算法的实现方式。
现在你对生成字节码的基本原理搞清楚了以后,再来看Java编译器的具体实现,就容易多了。
生成字节码的程序入口在com.sun.tools.javac.jvm.Gen类中。这个类也是AST的一个visitor。这个visitor把AST深度遍历一遍,字节码就生成完毕了。
在com.sun.tools.javac.jvm包中,有两个重要的辅助类。
第一个辅助类是Item。包的内部定义了很多不同的Item,代表了在字节码中可以操作的各种实体,比如本地变量(LocalItem)、字面量(ImmediateItem)、静态变量(StaticItem)、带索引的变量(IndexedItem,比如数组)、对象实例的变量和方法(MemberItem)、栈上的数据(StackItem)、赋值表达式(AssignItem),等等。
每种Item都支持一套标准的操作,能够帮助生成字节码。我们最常用的是load()、store()、invoke()、coerce()这四个。
我们刚才已经见到了两种Item的load操作,一个是本地变量a的(LocalItem),一个是立即数3的(ImmediateItem。在字节码和汇编代码里,如果一个指令的操作数是一个常数,就叫做立即数)。
你可以看一下ImmediateItem的load()方法,里面准确反映了我们前面分析的指令选择逻辑:根据字面量长度的不同,分别选择iconst_X、bipush、sipush和ldc指令。
Item load() {
switch (typecode) {
//对int、byte、short、char集中类型来说,生成的load指令是相同的。
case INTcode: case BYTEcode: case SHORTcode: case CHARcode:
int ival = numericValue().intValue();
if (-1 <= ival && ival <= 5)
code.emitop0(iconst_0 + ival); //iconst_X指令
else if (Byte.MIN_VALUE <= ival && ival <= Byte.MAX_VALUE)
code.emitop1(bipush, ival); //bipush指令
else if (Short.MIN_VALUE <= ival && ival <= Short.MAX_VALUE)
code.emitop2(sipush, ival); //sipush指令
else
ldc(); //ldc指令
break;
...
}
load()方法的返回值,是一个StackItem,代表加载到栈上的数据。
比如LocalItem的store()方法,能够把栈顶数据保存到本地变量。而MemberItem的store()方法,则会把栈顶数据保存到对象的成员变量中。
invoke() : 生成调用该Item代表的方法的字节码。
coerce():强制类型转换。
我们之前讨论的类型转换功能,就是在coerce()方法里完成的。
第二个辅助类是Code类。它里面有各种emitXXX()方法,会生成各种字节码的指令。
总结起来,字节码生成的总体框架如下面的类图所示:
好了,这就是生成字节码的过程,你会发现它的思路是很清楚的。你可以写一些不同的测试代码,观察它生成的字节码,以及跟踪生成字节码的过程,很快你就能对各种字节码是如何生成的了然于胸了。
到这里,我们把去除语法糖和生成字节码两部分的内容都讲完了。但是,在Java编译器里,还有一类工作是分散在编译的各个阶段当中的,它们也很重要,这就是代码优化的工作。
总的来说,Java编译器不像后端编译器那样会做深度的优化。比如像下面的示例代码,“int b = a + 3
”这行是无用的代码,用一个“死代码删除”的优化算法就可以去除掉。而在Java编译器里,这行代码照样会被翻译成字节码,做一些无用的计算。
int foo(){
int a = 2;
int b = a + 3; //这行是死代码,可以优化掉
return a;
}
不过,Java编译器还是在编译过程中,顺便做了一些优化:
1.ATTR阶段:常数折叠
在属性分析阶段做了常数折叠优化。这样,在生成字节码的时候,如果一个节点有常数值,那么就直接把该常数值写入字节码,这个节点之下的子树就都被忽略。
2.FLOW阶段:不可达的代码
在FLOW阶段,通过活跃性分析,编译器会发现某些代码是不可达的。这个时候,Java编译器不是悄悄地优化掉它们,而是会报编译错误,让程序员自己做调整。
3.LOWER阶段:代数简化
在LOWER阶段的代码中,除了去除语法糖,你还能看到一些代数简化的行为。给你举个例子,在Lower.visitBinary()方法中,也就是处理二元操作的AST的时候,针对逻辑“或(OR)”和“与(AND)”运算,有一些优化代码。比如,针对“或”运算,如果左子树的值是true,那么“或”运算对应的AST用左子树代替;而如果左子树是的值是false,那么AST可以用右子树代替。
4.GEN阶段:代数简化和活跃性分析
在生成字节码的时候,也会做一些代数简化。比如在Gen.visitBinary()方法中,有跟Lower.visitBinary()类似的逻辑。而整个生成代码的过程,也有类似FLOW阶段的活跃性分析的逻辑,对于不可达的代码,就不再生成字节码。
看上去GEN阶段的优化算法是冗余的,跟前面的阶段重复了。但是这其实有一个好处,也就是可以把生成字节码的部分作为一个单独的库使用,不用依赖前序阶段是否做了某些优化。
总结起来,Java编译器在多个阶段都有一点代码优化工作,但总体来看,代码优化是很不足的。真正的高强度的优化,还是要去看Java的JIT编译器。这些侧重于做优化的编译器,有时就会被叫做“优化编译器(Optimizing Compiler)”。
今天,我带你分析了Java编译过程的最后两个步骤:去除语法糖和字节码生成。你需要记住以下几点:
我把本讲的知识点整理成了思维导图,供你参考:
之所以我花了4讲去介绍Java编译器的核心机制,是因为像Java这样成熟的静态类型语言,它的编译器的实现思路有很多借鉴意义,比如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采用的算法、语义分析中多个阶段的划分和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用各种方法检查语义错误、符号表的实现、语法糖和基础语法的关系,等等。当你把Java编译器的脉络看清楚以后,再去看其他静态类型语言的编译器的代码,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地方是共通的,你就能更快地熟悉起来。这样下来,你对静态语言编译器的前端,都会有个清晰的了解。
当然,只了解前端部分是不够的,Java还有专注于中后端功能的编译器,也就是JIT编译器。我们这讲也已经说过了,前端编译器的优化功能是有限的。那么,如果想让Java代码高效运行,就要依靠JIT编译器的优化功能和生成机器码的功能了。在后面的四讲中,我会接着给你揭秘Java的JIT编译器。
针对Java编译器这4讲的内容,我们来做一个综合的思考题。假设你现在要写一个简单的DSL引擎,比如让它能够处理一些自定义的公式,最后要生成字节码,你会如何让它最快地实现?是否可以复用Java编译器的功能?
欢迎你留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如果觉得有收获,也欢迎你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Java语言规范第六章:Java虚拟机指令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