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曹倩芸。在开始本节课程之前,我想让你先看看以下三个例子,并基于你已有的文学素养和基础,判断一下它们的结构是否存在问题?或者说,在你看来,它们是否是病句呢?

相信你心中已经有了可能正确的答案。是的,以上三条都是非常典型的病句场景。

我们从进入校园那天起,就在接受严格的、系统的中文体系培训,可为什么每个人对于句子的敏感度依然有差异?为什么很多语病问题你依然难以察觉?对于编辑来说,语言感知能力是基础敲门砖,不建立对语句结构的敏锐判决力,很难武装好你的思路。

由于每个人的语言基础不同,因此这节课从基础、案例到应用实操,我一共分为5节来讲解。如果你认为自身对语法结构(包括主谓宾定状补的成分和定义)足够了解,可直接从第3节进入案例的学习;如果你认为需要先重新梳理语法结构基础概念,以助于更好地理解后文中的场景,则可以从头开始学习本节内容。

一、何谓病句及正确句子的语法结构

所谓病句,就是在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上有问题的句子,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我这次准备与你主要讨论的是前者,即怎样理解正确的语句结构及避免语法错误。

在汉语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补足语)是基本的组成部分。主、谓、宾都很好理解,这里我主要讲讲定、状、补成分。

定语主要是句子里的修饰成分——简单来说,一旦你看到“的”字,记得留意这有可能是定语出现了(这个方法依情况而定,约在80%的场景下适用);而状语一般会用来表示谓语的程度、状态、时间、地点等,常会出现在动词前;相反的,补语会出现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后,表结果、趋向等,比如洗(干净)、扔(过来)、补(全)等等。

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定、状、补成分,请看看下面这句话:

在这个案例中,按照定语定位的快速方法——“的”是定语出现的一个信号,那顺着这个简单思路,你可以很快定位定语“野心勃勃”和“Chrome OS和Android”。接着,按照状语和补语都会出现在谓语,也就是动词前后的定位方法,我们先定位出谓语成分——请将主语(“谷歌”)、宾语(“生态系统”)剔出来,衔接两者的谓语动词就是“打”。那么,什么时候在“打”?怎么“打”及“打”到什么结果呢?对应到句子里,“正在”对“打”的时间进行了修饰、打“通”对“打”的结果状态进行了描述,那推演到句子成分中,表“正在”的时间状态词就扮演了状语的角色,“打”这个动作的结果趋向词“通”就扮演了补语的角色。

当然了,定、状、补三者并不是每个句子中必备的成分。但一般情况下一条完整句子定会包含主、谓、宾三部分,即使是最简化的句子,也一定有主、谓语两部分。因此,按照句子成分不可缺失程度的优先级进行排列,由高到低依次是:1. 主、谓;2. 宾;3. 定、状、补。

例如,对上一个案例再进行一步拆分,去掉定语、状语等等,原句子可被精简为“谷歌打通生态系统”。精简后的句子不改变原句子含义,主体只包含主、谓、宾成分。尤其是在遇到长句子的场景下,用这种“剔除法”可帮助语言基础较为薄弱的同事很快厘清句子中缺失(赘余)的成分,定位句子出现的问题。这一点会在后面的案例分析里展示给你。

同时,除了句子成分,词语的错用、搭配的混乱也会导致病句出现。因为很多人不了解词性,特别是遇到代词、介词、连词这种“非常用”词性的时候,常常会遗漏、偷换或错用。例如,“你爱我的爸爸,但他不爱我”这句话中,“他”到底指代的是“爸爸”还是“你”呢?这就是典型的指代偷换。另外,词性与句子成分会一一对仗,比如谓语对应了动词,状语和补语又对应了副词,如果用错了词性,句子成分也就自然会产生错误。

在汉语体系中,词性通常分为十二类,其中相对而言最常用是八类,分别是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代词、介词、连词和量词。其中,代词就是指代名词;介词表示名词和其他字词关系,比如“他在椅子上”中“在……上”表示他和椅子的关系;连词就是连接词,比如“因为……所以”“如果”等;副词可以理解为类似状语+补语,比如“十分”“曾经”“**极了”等。

理解了句子成分和词性后,接下来我就需要帮你“扫雷”,在这些繁杂结构中帮你拎出来常见的几大雷区。

二、病句出现的常见雷区

正因为定、状、补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对固定,作为衔接部分,它们通常以单一形式而存在,“被指代”的概率小,因此不容易造成混淆,也不会对句子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出现“雷区”的概率因此也就相对较小。而被我们用得最熟练的主、宾部分,则往往是病句的高发区域。

与句式语法结构相反,词语使用上的常见雷区通常集中在“非常用”词上,例如代词、介词及连词。当然,有些常用词性上也容易落入用错的陷阱,主要原因在于上文提到的词性与句子成分一一对仗——比如动词与谓语错用的根源。

那为什么我们会在这些成分或词语里栽坑呢?又如何避免?接下来我以最常见的四大病句类型跟你说明。

三、最常见的四大病句类型

1.语序不当(常发于:并列定语与宾语)

语序不当是最不容易被感知,但出现频次又是最高的病句类型。通俗来说,它是指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把词语的顺序颠倒了而导致句子意思表述不清的情形。比较典型的错误表现主要包括多项定语次序不当、修饰成分位置不当。例如这句:

eg1:这种框架是一种有效的基于RNN进行声音分类和数据增强的方法。

这句话中,正确的语序应将“有效的”调至“方法”前。修饰“方法”一词的有两个定语,“有效的”和“基于RNN进行声音分类和数据增强”。因此,在多个定语并列的情况下,如果你不知道如何确定定语的修饰位置,我比较推荐且正确的操作方式是——让长定语先行、短定语紧贴宾语。

2.结构混乱(常发于:主语、谓语、状语、宾语)

汉语的句法都有相对独立的系统性,如果句式杂糅、主客体颠倒、分句次序不当就会导致语句结构的混乱。在技术文中,比较典型的错误表现是偷换主语,及面向两面(否定)性词语的句式衔接问题。例如这两则案例:

eg1:大家讨论以及分享的欲望非常强烈,以至于整体的沙龙往后延了1个多小时,(偷)充分感受到现场开发者对于 Go 语言的热情。

这个案例在文章一开始出现过,相信你也一眼能看出其中的问题——最后半句的主语偷换。在被偷换的成分中,主语指的到底是现场参会的“大家”还是“讲师”呢?针对这类很典型的结构混乱型病句,我比较推荐的审查和纠正路径是——抽离主句中的主语,将该主语套在每个半句上,如果半句中缺失主语不能与抽离的主语吻合,就一定产生了主语的偷换。

eg2:通用逼近定理不能保证模型是否被正确地学习或泛化。

技术文中,很多编辑喜欢用诸如“能否”“是否”这类的两面词,但这类词的使用实际非常考验编辑功底。比如上面这句话其实想表达的意思是“某个定理不能保证某个模型得到正确学习”,但其中“不能”与“是否”的“否”之间产生了双重否定变肯定的关系,因而导致产生了因果对仗关系的错误。

与两面性词类似,否定性词的使用也极容易引起“双重否定变肯定”的问题。比如:

eg3:为了防止调用者将参数混淆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应触发相应警告并与数据集一起返回。

当“避免”“防止”“以防”“以免”“禁止”等此类否定性词语与表状态的否定状语相结合时,一定要留意是否违反了你想表达的“否定”原意。通常情况下,“否定”与“双重否定”的转换关系隐藏得较深,因此我建议尽量慎用两面性词与否定性词,如果你想表示的是否定含义,那么当谓语中已包含一层否定关系(比如上文的“不能”“防止”)时,一定注意宾语、状语中不能再包含二层否定。

因此,对eg2和eg3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口诀为:谓有否,宾状不可否。

3.成分残缺(常发于:代词、宾语)或赘余(常发于:代词、介词)

不同的句型对应不同的句子成分,如果漏掉或多出某一部分,就会有成分残缺或赘余的语病。比如下面两则代表案例:

eg1:为了对外推广新旧业务资源合理分配及调度(缺),我们推出了新架构。

“对外推广”的宾语中心语应该接“经验”,因此该句缺失的是宾语中心语。在这种定语成分较长且复杂的句子结构中,我比较推荐每位编辑用一个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检查你的句子是否有残缺,这个快捷方法是砍掉句子中所有的定、状、补及各种从句,保留下来的主、谓、(宾)是否能独立成句,如果不能,则一定出现了成分残缺。此外,除了宾语中心语外,代词也是成分残缺这一类病句类型的高发雷区,类似问题(二)中的eg1。

eg2:对于无状态服务的恢复相对简单,只需自愈机制将故障服务重启或者迁移到正常节点。

成分赘余的几种典型类型包括词语多用、前后重复、任意堆砌等。在上面的例句中,“对于”一词完全是多余的,后半句实际上是对前半句这个事实进行的补充说明。如果想用“对于”“针对”这类代词、介词,我建议你先定位清楚补足语内(比如例子中的后半句)是否包含主、谓、(宾)等成分。也就是说如果“对于”后接的是完整的句子,那补足语完全是多余的,那“对于”一词也是多余的。只有当“对于”接定语成分或单独的主语内容,那么才是正确的语境。

4.搭配、指代不当(常发于:介词、动词、代词、关联词)

搭配、指代不当也是病句中常发的场景之一,比如我经常看到许多编辑会混用意思相近但完全不正确的介词或关联词,像“只有……就……”“如果……才……”“数万名人群”等等搭配。很多时候,出现此类问题的根源是由于口头表达习惯而造成的落笔成自然。优化的方式也没有别的太好的技巧,关键还是多写多检查,试炼过几次就形成正确的搭配语感了。

到这里,关于什么是语病以及语病的几大典型场景基本就展示完成了。需要强调的是,上面例举的病句场景不求面面俱到,仅求“因地制宜”。但我相信一些人还是会问,道理我都懂,但还是不知道如何检查、纠正语病,尤其是怎么不写出病句呢?

四、语病Checklist

因此,为了更好地帮你记忆正确的语法结构,我也为你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语病Checklist”,如果你的句子出现了以下任一问题,那基本上可以断定80%以上的可能性会是病句。

长句子系列:

用词系列:

五、培养你的语感

如果看到这里,你还是没有不知道避免病句的方法是什么,或者纠正语病的突破口在哪里,那我的建议是,可以先放下这一切被称之为方法论的东西,回归到你自身写的文章中,尝试带着上面这些案例去Check你的句子。

当然Checklist穷尽不了所有可能的病句场景,因此除了用这个清单对你的句子进行反复、双向印证外,避免病句更重要的一件事是需要逐步培养你自己的语感。我认为,语感的建立不是拿着方法论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落脚到不断的试炼与实操中。其一,多写、多练、多回读,写20篇文章再回头看你原来的笔墨,一定会有质的不同;其二,刻意练习。对于策划编辑,我会让大家平时私下里挑出官媒写的100条句子,自主拆解句子、学会分析句子结构。因为官媒喜欢写长句子,且他们的语言逻辑非常缜密,而这些句子后期都可以成为你非常优质的语料库。

带着这些对语病顽疾的根治操作,我也相信你的语感会越来越强,亦或能写出更优美的、正确的句子,尤其是结构复杂的长句子。

最后,我留了一个小作业给你,请你对照上面的案例分享和Checklist清单,分析文章一开始的这则案例为何是病句:

在设置了管道之后,要根据中间每一个步骤的结果来判断各种状态,这一步成功还是不成功,再来决定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同时,也欢迎你将如何发现、纠正语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在留言区和我一起交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