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胜辉。

在前面的第8讲第9讲,我们先后介绍了两个TCP传输方面的案例。在刚过去的第11讲,我们更是全面了解了TCP的拥塞控制机制。其中有一个词经常被提到,就是“重传”。

在我看来,TCP最核心的价值,如果说只有一个的话,那就是对可靠传输的保证。而要实现可靠的传输,可能需要这样做:如果我的报文丢了,应该在一定次数内持续尝试,直到传输完成;而如果这些重传都失败了,那就及时放弃传输,避免陷入死循环。

所以,为了应对不同的情况,TCP又发展出了两种不同的重传类型:超时重传快速重传。它们在各自的场景下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它们本身也只是外在的表现,触发它们的条件又分别是什么呢?

另外,你可能在Wireshark里也见过Spurious retransmission,这个又是什么意思,会对传输有什么影响吗?

这节课,我就通过对几个案例中的抓包文件的解读,带你学习这些重传家族的成员,了解它们的性格脾气,以后你在日常网络排查中看到重传,也就能顺利搞定了。

超时重传

我们先来学习下超时重传,Timeout Retransmission。在TCP传输中,以下两种情况,都可能会导致发送方收不到确认:

没有收到确认怎么办?发送方为了避免自己陷入“尬等”的境地,选择在等待某段时间后重新发送同样这份报文,这个等待的时间就是重传超时,Retransmission Timeout,简称RTO。这个Timeout其实是基于一个计时器,在报文发送出去后就开始计时,在时限内对方回复ACK的话,计时器就清零;而如果达到时限对方还没回复ACK的话,重传操作就被触发。

当然,超时重传也还是可能会丢包,此时发送方一般会以RTO为基数的2倍、4倍、8倍等时间倍数去尝试多次。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熟悉一下这种重传。

超时重传案例

有一次,我们一个客户访问HTTPS站点的服务,时常报错失败,我们就做了抓包。这个问题的原因已经不重要了,但是这个抓包文件倒是很适合用来给我们学习TCP重传。

我们直接选一个典型的失败事务的TCP流来看一下:

图片

示例文件已经上传至Gitee,建议你结合示例文件和文稿来学习,效果更好。

显然,图中黑底红字的报文就是一系列的重传,而且都是超时重传。你如果仔细看了这个文件,可能会指出:“老师不对,这里的12号报文是Spurious重传,不是超时重传”。但是听完我后面的分析,你应该会同意我的观点:这个本质上也是超时重传。

好,我们开始分析。

图片

我们重点关注下第三阶段,也就是11~20号报文这些重传。那么问题来了:这些重传都是重传了谁呢?也就是如何找到原始报文呢?

方法就是:先找到重传报文的序列号,然后到前面找到同样这个序列号的报文。那个就是原始报文。

比如,11号报文是Wireshark提示我们的第一个重传报文,我们看到它的序列号是272。在11号报文前面序列号同为272的,是10号报文。那么显然,11就是10的重传,后面的14到20号报文也是如此。

图片

这里还有一个我们熟悉的现象。因为这一系列的重传是对同一个原始报文的重传,所以它们的发送时间也遵循了“指数退避”的原则,比如:

到20号报文的时候,已经重传了第8次,也是最后一次。那么为什么没有第9次呢?有下面这两种可能:

然后我们再来理解一下整个的传输过程。不过因为抓包文件是单侧的,所以你要注意,Wireshark里的信息,是需要跟你“抓包发生在哪一侧”这个信息,结合起来解读的

我画了下面这张图,供你参考这个过程。请注意,这是从抓包视角(也就是客户端)来解读的。如果服务端有抓包,很可能是不同的景象。比如,有可能服务端确实收到了这些重传报文,但确认报文一直没能成功传过来,这个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那样的话,这张图就会非常不同了。

12号报文的序列号是1200,跟9号报文相同,而且由于客户端9号报文已经收到并且回复了确认,所以Wireshark认为它是Spurious重传。这又是什么重传呢?

Spurious重传

Wireshark如果识别到某个报文已经被确认过,但又再次发送,那么这次就是Spurious重传。简单来说,就是已经成功了,不需要再传。

这可以发生在两个方向上。具体来说,假设两端分别是A和B,我们在A端抓包,发现下面任何一种情况,Wireshark就会标记X为Spurious重传:

那么我们在Wireshark里看到这种Spurious重传该怎么办呢?我觉得一般不用特别处理,集中关注超时重传和快速重传就好了。

补充:这个建议也是基于概率。Spurious重传大部分时候不是问题,只有极少数情况下是问题,所以不去重点关注它是“划算的”。相关的案例,会在专栏的后半程里介绍。

不过我们仔细观察报文,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10号报文的确认号是1251,也就是9号报文的下个序列号(1251=序列号1200+载荷长度51),所以10号报文就是客户端对9号的确认报文。那么,9号既然已经被确认了,为什么还要12号报文这个重传呢?

只有一种解释:这个抓包是在客户端做的,所以看不到服务端的情况。这个10号报文一定是没有到达服务端,所以后者认为9号未被客户端收到,于是在234ms后重传了9号的副本:12号报文。这里的234ms,就是11号报文的233ms加上12号报文的1ms。

从发送端(客户端)的抓包来看,是收到了Spurious重传:

图片

但从接收端(服务端)来看,我推测是认为9号丢失,所以200多ms后进行超时重传:

另外,你会发现10号报文本身也携带数据,它对9号报文的确认信息是跟着10号报文自己的数据一起过来的。反正确认信息只是一份元数据,不占用额外的空间,那么跟随数据报文一起发送是最高效的。

实际的重传的例子我们解读完了,接下来了解一下我们可能最关心的问题。

重传超时究竟是多长呢?

RFC6298规定:在一条TCP连接刚刚开始,还没有收到任何回复的时候,这时的超时RTO为1秒。在更早以前的规范里,这个值是3秒。你可以参考RFC6298的这个部分,了解这个改变的来龙去脉。

在连接成功建立后,Linux会根据RTT的实际情况,动态计算出RTO。实际场景中,RTO为200ms出头最为常见。

而且,RTO有上限值和下限值(仿佛有语音:“我们不是没有下限的~”)。一般情况下,Linux的这两个值分别是120秒和200毫秒。那么这个能否修改呢?

你可能想起了sysctl命令。但是很可惜,这两个值不能像sysctl那样调整,好像不太方便?其实,这也是一种“幸运”,操作系统把一些比较敏感、改错后影响比较大的参数,没有做成可以灵活调整的方式,也可以避免我们随便调整引发问题。

快速重传

上面的超时重传虽然避免了“干等”的尴尬局面,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另外的问题:“干等”的时间还是不短的,这段时间被白白浪费了。快速重传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它的思路是这样的:如果对端回复连续3个DupAck即重复确认,我就把序列号等于这个ACK号的包重传。

快速重传案例

我在公有云工作的时候,有个客户对我们机房的网络可用性进行测试,结果发现测试情况不容乐观,很多HTTP请求没有得到及时回复。因为是相对简单的HTTP请求,本来期望在几个RTT之内就得到HTTP响应的,但实际上很多次都是超过了1秒。

于是我们做了抓包,然后过滤出了有问题的TCP流。我们看一下这条流的专家信息(Expert Information):

图片

这里我选几个值得关注的信息,做一下解读。

Error级别的一条信息,是New fragment overlaps old data (retransmission?)。这是说,这个报文跟前面的报文有重合。这里的“重合”如何理解呢?比如,前面的报文是字节100到200,新的报文是字节150到250,那么两者在150到200字节之间就是重合的。这也不是很大的问题。

Note级别的3类信息,分别是:

图片

记住:DupAck经常跟快速重传相关。因为有3个或以上数量的DupAck,就可以触发快速重传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这里会有28个DupAck呢,不是有3个就足够触发了吗?

我们回到主界面来分析,你可以参考下图:

图片

报文58~60是3个DupAck,显然也直接触发了61号快速重传报文。这样不是已经重传了吗?为什么还会有后面连续25个之多的DupAck呢?

答案可能不在这片区域。我们把视线往上挪,看一下57号及之前的报文情况。

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57号报文之前,整个传输就像一片宁静的草原。然而,在风平浪静的表面之下,能找到我们要的答案吗?

61号快速重传报文的原始报文是哪个呢?不难找到,它就是32号报文,因为它的序列号就是42061,也就是连续DupAck的确认号

正因为抓包在服务端抓取,所以一定能抓取到由这个服务端发出的报文,但是对端有没有收到,我们是看不到的。只有当3个的DupAck到达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个报文一定是丢失了,然后会快速重传。

我直接给你揭晓答案:就是因为从32号报文之后,服务端还继续发送了14个数据报文,远不止3个,所以触发的DupAck也远不止是3个。你可以直接看下图来理解这里的逻辑:

不过,你仔细看这个抓包文件的话,可能还是发现了一个漏洞:服务端从32号报文之后,发送的数据报文一共是14个,为啥客户端要回复的DupAck有28个呢?这数量对不上,老师你是不是搞错了?

我在解读这个抓包的时候,其实也在这里卡住过,确实是个有点烧脑的问题:逻辑都对,就是数量不对,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这种时候,你会怎么做呢?

其实,你如果是连续学习课程过来的,应该会对TSO有印象。这是我们在第8讲提到的概念。有了TSO,操作系统就可以把大于MSS的TCP段,比如2个MSS或更大尺寸的段,交给网卡驱动来处理,后者会利用其硬件芯片做分段工作,重新组装成新的符合MTU的报文后发送出去。

那么,“为什么14个报文触发了28个DupAck”的答案就在这里了:

图片

这14个报文,每个都是2804字节大小,这就显然是TSO在起作用了。服务端把2804字节发给网卡后,网卡拆分为2个报文后发出,所以14个数据报文,实际到达接收端的时候就是28个报文!

补充:实际TSO工作起来比这个图要复杂。为了突出重点,这个图里并没有展示TCP头部和IP头部的封装工作。

因为tcpdump在内核里靠近网卡这一侧,所以tcpdump抓取到的还是TSO处理之前的大报文,只有到达了网卡并且被TSO机制做了分段处理后,才变成小报文。我们抓包文件里看到14个报文,实际发送出去的是28个报文,也就触发了28次DupAck。

遇到难题,努力一下,往往就有新的发现。让我们每天进步一点点。

SACK跟重传的关系

其实在第8讲“MTU引发的血案”里,我们就发现了SACK现象。这次我们研究重传,那就有必要回顾一下这个SACK部分,把它的含义和作用,都搞清楚。

在那次案例里,服务端向客户端发送了3个HTTP响应报文,但是因为MTU的问题,其中一个大的报文在路径上丢失了,只有后面2个报文到达了客户端,从而引发了客户端发送了两次DupAck。

示例文件已经上传至Gitee,建议结合示例文件和文稿来深入学习。

我们来看看这两个DupAck的详情,先看第一个:

图片

你可以直接进入关键部分,也就是这里框出来的TCP Option SACK 1389-2077。SACK全称是Selective Acknowlegement,中文叫“选择性确认”。但是在中文里,貌似带“选择性”这个前缀的词都不是很正面,比如像“选择性忽视”“选择性失忆”什么的,我们好像都不想摊上这种事。

不过,在TCP的世界里,“选择性确认”这个概念就很不一样了,它还真的是我们实实在在需要的一个特性,能帮助TCP运作得更好。

我们先说说没有SACK会怎么样。在前面的五个报文的例子里,接收端在TCP里,我们只能对收到的连续报文进行确认。我们可以看个例子:


接收端回复的报文的确认号,只能是连续字节数的最后一个位置。因为发送端的序列号为201、长度为100的TCP报文丢失了,那么服务端收到的连续字节数的最后一个位置,就是第201字节。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后续发送过来的序列号为301和401这两个报文,服务端回复的确认报文的确认号也仍然只能是201

现在,有3个确认报文的确认号为201。对于早期TCP实现来说,这个时候发送端只能把序列号从201开始的报文,也就是序列号分别为201、301、401的这3个报文全部重传。但是,301和401报文实际已经到达接收端,却也要跟着201一起被重传,这未免太浪费了,301和401号报文表示“201真是我们的猪队友”。

那有没有办法,只重传序列号为201的报文,而避免重传301和401呢?

于是,TCP增加了SACK这个特性。SACK机制可以告诉发送端:“虽然我的确认号是201,但是我的TCP Option里面还有更详细的信息,在那里我会告诉你,在断点后我又收到了哪些数据”。这段话比较晦涩,我们直接看这次的这个报文:

图片

SACK最关键的部分就是 left edge和 right edge,也就是左右边界。上图告诉我们:我收到了从第1389字节开始直到2076字节(也就是不含2077)的数据。这样,我们可以把SACK和确认号结合起来,知道了通过这个报文,接收端(这里是客户端)明白了什么样的信息。我用示意图把这个信息表示了出来:

类似的,我们看一下第二个重复确认报文(示例文件的10号报文)的SACK详情:

图片

可见,第二个重复确认报文的SACK,把实际收到的报文边界又往右“推”了一些,到了第2134字节(之前是第2077字节)。这个差额是2134-2077=57。

你有没有发现,这57个字节,其实正是前面抓包文件截图里的8号报文的大小,也就是说这57字节的报文确实被服务端收到了,并在随后回复的SACK报文中得以体现。这里我们再看一眼这57字节的报文在抓包文件中的位置:

图片

既然SACK这么好,是不是TCP传输都能用上它呢?其实,SACK要能工作,还需要SACK permitted这个TCP扩展属性的支持。这个字段只有在TCP握手的SYN和SYN+ACK报文中出现,表示自己是否支持SACK特性。比如下图:

图片

知道对方支持SACK,那我们就可以在后续报文里带上SACK,也就是上面的含有left edge和right edge,来告诉对方我实际收到的TCP段了,就可以避免这部分报文也被连带重传。201报文表示:还好有了SACK,队友们你们继续往前冲吧,我虽然这次掉队了,但我还会回来的。

那么有了SACK,是不是所有的这种零星到达的报文,都不用重传了呢?答案是没有那么乐观。受限于TCP Option长度,SACK部分最多只能容纳4个块。当然,这比没有SACK的情况还是好多了。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TCP重传的两种类型:超时重传和快速重传。然后也通过实际案例,看到了这两种重传在实际情况中的特点。这里我再给你小结一下这些知识点,你可要好好掌握。

对于超时重传:

对于快速重传:

另外,在案例拆解的过程中,我们也进一步学习了Wireshark的使用技巧,包括:

思考题

最后再给你留两个思考题:

欢迎你把答案分享到留言区,我们一起进步、成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