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臧萌。转眼之间第二个模块也结束了。我在这个模块里,讲了我们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职业选择的问题。
职业选择可以说是个大话题了,这个模块也是整个专栏中篇幅最大的一个。围绕着公司、行业、经理、外包外派、面试、跳槽、转管理、创业等等话题,我们聊了很多,举了很多例子,很多同学也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有很多同学提出了很多很好的问题,总结了很多经验。我觉得有些内容非常值得一起分享一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土豆 同学问道:“我见过很多在之前公司表现极为优异的人,换到另一家公司就表现平平,甚至有些人的表现竟然差到要被末位淘汰,这个点感觉很有深入的意义,老师认为是什么原因呢?是否可以举个例子?”
作者答:这个对比比较强烈,说出来确实会对很多同学有参考价值,更证明了选择合适公司的重要性。
真正的原因可能很复杂。我根据自己的见闻,来说说我的理解。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在不同的公司文化和价值观影响下,对工程师行事风格的要求不一样。
每个公司的风格不同,对每个员工的期待值也不同。有的公司的风格更倾向于稳稳的、慢慢的、妥妥的。有的公司的风格更倾向于快糙猛。就好像一个米其林三星的厨师,去食堂当厨师,并不能惯性地靠自己之前的行事方式,来赢得当时在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地位和荣誉。虽然都是做饭,但是米其林三星和食堂对做饭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厨师在食堂里,跟大家分享了一个“在包子馅儿里加入橄榄油并充分搅拌,放进冰箱冷藏三个小时后使用,可以让包子馅的口感更润滑”的经验。这个厨师肯定会收获同事们的一顿奚落:“得嘞您呐,照您这么来,咱们一天光做包子就忙不轻。”但是,他在米其林三星餐厅里,就是一天只负责做几笼完美到无可挑剔的包子啊,可为啥到了食堂就不被认可了呢?当初他的包子馅的各种创新,可都是得到厨师长的点名表扬了呢。为什么呢?还是那句话,米其林餐厅和食堂对做饭这件事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
公司也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公司倾向于让员工专心做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有的公司倾向于让员工成为多面手,什么都要能搞定。而每个人自己适合哪种风格,是否能改变自己的风格,适应公司的风格,这都是影响人才继续发光发热的因素。
老牛适合拉车,快马适合跑快递。都是运输,风格不同。
很多同学也都提到了和经理一对一会议对自己的帮助。也有同学提到之前公司没有一对一会议,现在公司有了,对比之下才觉得现在公司更人性化。
这里我再提一提,一对一会议真的不只是表面形式。一对一会议运用得当,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会议会提供一个私密的环境,让人敞开心扉地交流,拉近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对一会议时,生硬的上下级关系会变得温和,因为彼此之间,不再是纯粹的工作关系,更像是朋友在一块探讨事业与人生。
如果同学们现在的公司没有一对一会议,而你正好是个经理,我建议你可以试一试,没准效果超乎你的想象。
@天凉好个秋同学问:“老师觉得有必要为了镀金而想方设法跳槽去大厂吗?有人说去大厂好几年,用惯了大厂的各种工具,出来会很不适应,也有人说大厂的边缘部门也很惨,老师如何看待好多人‘迷信’大厂的现象呢?”
作者答:我觉得这些看法都有道理。你去大厂可以镀金,搞得好的话还能成金。就好像你说的“迷信”大厂。大厂之所以能大,而且能撑得住这个大的规模,肯定是有其过人之处的。只要姿势对,去大厂,尤其是头部的大厂,肯定可以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这个不能叫迷信,因为人家大厂确实是干得好嘛。当然如果是一些走下坡路,吃老本的大厂,可能实际上已经被淘汰了,这种情况徒有其表,那就是另说了,可以说是“迷信”。
你在大厂能用的工具是很多,出来工具没有了确实不顺手。但是这种不适应不也是一种机会吗?可以在新公司搞新系统呀。去大厂不就是为了长见识,然后用在合适的地方吗?
有的大厂的边缘部门机会比较少。我建议你去之前还是先问清楚。但是机会都是自己创造的,我也见过一个组把非常没前途的系统,愣是给怼成了明星项目。公司存在这个组,就有它的意义。能把这个需求解决得明明白白的,就是价值。
@Newbie 同学问到:“老师怎么看待‘跳不跳的另说,每年出去看看外面的行情’这种说法。这种没有强烈跳槽目的的面试有必要吗?”
作者答:我觉得,这个做法没有必要。这样做既耗费双方的精力,还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名声。我来具体为你分析一下。
关于被拉黑,多说一点。很多公司会考虑将发了offer,但是没有什么理由就是不来的人,拉入黑名单,以后不再面试,或者把发 offer 的优先级向后排。这里一般有几种可能。
无论是哪种情况,只要面试者不入职,那就都是在浪费面试公司的资源。公司也有足够的理由拉黑这些面试者。
所以,如果你想出去谈谈、看看,不妨跟对方公司直说,就说自己来的意愿不大,面试看看情况。如果这样对方可以接受,或者相信可以打动你,那你们再接着往下谈,双方会聊得更深。正所谓打开天窗说亮话嘛。
总体来说,大家还是比较认可外包和外派不适合做太久的。在自己的能力提升之后,应该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找个更对得起自己能力的工作。
同时,做外包比较容易陷入不需要自我提升的陷阱。因为自己按照公司要求完成工作,公司也对自己没更高的要求,感觉这样就可以了。这里借 @每天晒白牙同学 的一句精华: “一年经验用了8年,而不是8年工作经验”。如果你做外包外派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技能树很久没长过了,那就要多多提醒自己,在生活中去有计划地提升自己,跳出舒适圈。
@bigben 同学说:“做管理没有安全感,还是做技术心安,技术在手说走就走。”
作者答:我觉得,技术够硬,管理够软。其实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难处。
技术的优势就是简单,干活靠自己,够硬。到哪儿都能靠技术干活出活。就像上面说的,技术在手,说走就走。反正是干活嘛,靠技术,没毛病。
技术和管理这么一比,就显出了管理的劣势。基层管理靠的是各种软技能。虽有套路,但是对公司、对环境、对团队、对周围人脉的依赖都是有的,靠自己没法出活。很多时候,公司裁员也会优先选择裁中低层的管理人员。
但是反过来说,技术也有劣势。技术的劣势就是随时可能被淘汰,要一直学习新的技术,要时刻关注各种技术的发展方向。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 Web 井喷式发展之前,JQuery 可以说是统治了前端。然后 Web 开始井喷式发展,各种框架层出不穷。现在呢,JQuery 已经在新的项目里寻不着踪迹了,很多老的项目也在迁移。
可以说,发展越迅猛的方向,技术更迭越快,比如前端。而发展迟缓,或者本身就不适合市场的技术方向,整个可能被替代,比如Java中的EJB,现在就被 Spring 替代了。
对比之下,管理的优势就是技能和经验,不会被淘汰。
技术招聘上会有各种专项技术要求,比如“使用 Java 多少年”,“使用C多少年”,“精通性能调优”等等。但是招聘管理的时候,就不会写“有多少年管理Java 程序员”的经验。只是会要求多少年管理研发团队经验。当然,偶尔还会对行业有要求。
硬,容易折了,折了就得换新的。软,不容易折了,但是要有依托。
最后补充一句,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就是定海神针,既稳,又硬。比如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等等,这些都是看不到被淘汰的可能的。
关于这个模块,最后总结两句话送给你。第一,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第二,不想被淘汰,必须不断成长。
关于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当下的疫情就是一个例子。当然没人能预测到这么一个黑天鹅事件,在这个事件里,没人能独善其身。但是从方向来说,互联网是趋势。无论是在线教育、在线办公、在线购物,还是更底层的在线支付,都是未来的方向,受到的波及也更小。相信经过这一波,不少老年人都学会了在线支付和在线购物,不少小朋友也都经历了在线教育。
同时,从大行业上来说,软件行业受到的波及也更小。至少绝大部分程序员都可以在家办公。程序员的饭碗不至于因为不能出门而受到直接的影响。
关于成长,无论是做技术,还是做管理,都别躺在舒适区一动不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精力是肯定会下降的。如果不能拿时光换能力,支撑起更好的明天,而只是拿时光换舒适,那以后的舒适,就没有支撑了。
以上就是答疑篇的内容,不知道有没有解决你的困惑呢?
欢迎你在评论区与我交流一下你的想法,也欢迎把这篇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同事,一起来交流一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