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苏杰。

今天开始,是两篇总结性的文章,先让我们一起扩大一下视野,聊聊从单一产品到产品矩阵的话题。从这一讲开始,内容就超出了四个MVP架构的范围,并且我会试着提出第五个MVP。

其实,我认识的很多团队都推出过某种程度上的成功产品。但我们前面也讲过,任何一个产品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当一个产品到了它生命周期的末期,它的团队想推出第二款成功的产品时,会发现二次创新一点儿都不比第一次简单。

而且,对于核心团队来说,这时候还会碰到一个全新的痛苦,那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你已经体验过成功,见过大钱,却要再次从头起步时,心态上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时候,和一穷二白的初始状态最大的不同,就是你手里已经有了一些资源,或者是用户、或者是数据、或者是一些经验,那要怎么做,才能扬长避短呢?

从产品到产品矩阵

我将这一发展阶段叫做从单一产品到产品矩阵

单一产品和产品矩阵需要验证的假设不同,需要具备的能力也不同,我可以帮你从另一个角度梳理一下,看看我们是如何从单一产品走向产品矩阵的。这个过程可以被总结为从PSF到PMF再到PRF

价值假设:问题与解决方案的匹配

PSF要验证的是价值,即问题对不对,解决方案对不对,对应着前两轮MVP,也就是Paperwork和Prototype阶段。我们复习一下,这一阶段中常见的错误有三点:

1.问题不存在,是臆想出来的。比如这样的问题:

例子太多了,相信只要你把自己产品想做的功能列出来,就能发现一堆。而类似的问题,你可以通过我们学过的“点子过滤器”来避免。

2.解决方案不存在。根本无解的事,多思无益。

想知道有没有解决方案,其实比较简单,你可以问问领域专家,他们就可以告诉你答案。

3.问题也有,解决方案也有,但是问题(P)和解决方案(S)不匹配。用户要的是垂杨柳,你硬要塞给他黄花鱼,这怎么能行呢?而这个问题呢,你可以通过Google设计冲刺方法里的用户测试来发现并避免。

增长假设:产品与市场的匹配

如果问题(P)和解决方案(S)匹配了,达到了PSF,我认为,我们才算有了一个产品,也就是PMF的P——Product。这时候呢,重点就变成了后两轮MVP,Product和Promotion相关的内容了。

PMF讲的是产品与市场的匹配,要验证的是增长,也就是产品的生产/分销可扩展性好不好,市场是不是足够好。我在第14讲里谈过这个话题,我们再来看产品与市场的匹配中常见的几种错误:

1.产品有了,但本身无法规模化。

单一的产品只是解决单次问题的灵光一现,就像很多传统匠人,有很多绑在他自己身上的隐性知识,没法去标准化、显性化。比如一个名厨,如果配方只有他自己能精准掌握,那最终他也就只能做个私房菜馆,是没法变成中式快餐的。这个问题,就属于生产可扩展性太差,如果想做大,就得在模式上进行突破。

2.没有一个相对大、不断增长的市场,导致这事儿只是个小生意,不是个大事业。

就比如我前几年琢磨过的“产品新人培训”这个市场。这个市场在整个中国也就每年千万人民币的生意,所以你要做这块的话,就必须想办法“重新定义”这个市场。当然,我反复说过,“做大”是一种选择,“小而美”也是一种选择,只不过你想选哪种得先想清楚。

3.产品和市场不匹配。

比如“在行”(解释一句,是一个牛人贡献空闲时间,一对一帮助小白答疑解惑的平台),我一直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想法,问题与解决方案匹配上(PSF达到)了,产品化也不错,市场也不小。但是,产品与市场的供需关系上出现了一个逻辑问题,即“一群有时间没钱的人,花钱买一群有钱没时间的人,的时间”,这是不可能有很大增长的。

这种问题的解决,需要对行业做深入的分析研究。好产品的评价标准里,从个体价值到各种粘性的表述,可以帮到你,比如在行,我们分别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想一想,就会发现瓶颈。

做一件事,我觉得问题与解决方案是必须匹配上的(这里不讨论只需要研研究解决方案的基础科学研究场景)。但,如果你觉得小而美也挺好的话,追求产品与市场的匹配(PMF和增长)就并不是必须的。

长青假设:定位与资源的匹配

如果你做到了产品与市场的匹配(PMF达到),那就算找到了一个自己公司团队的定位,也就是PRF的P,Positioning,下一步就是达成PRF,完成定位与资源的匹配来扩大战果。

这一部分,就超出了单一产品的范畴,不在四轮MVP框架里了。

这里面也有几种常犯的错误:

1.定位不可持续。

定位是个桩,是公司的立身之本,用时髦的话说就是“使命、愿景、价值观”,是公司早期靠着创始团队、产品、用户之间的反复互动,逐渐打磨清晰的,它给我们的后续产品指明了大方向。如果你的定位是“最好的马车公司”,那汽车时代来临时,你该怎么办?

2.资源没能积累。

随着公司、产品、用户的协同发展,应该要有某种资源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自己的增长飞轮。比如用户越来越多,成交就越来越多,对商家的议价能力就越来越强,商品价格越来越便宜,用户就越来越多,完成闭环。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增长飞轮。而有不少公司,除了不断赚点钱,没能积累下什么。

3.定位和资源不匹配。

这一点阿里做得不错,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重要资源是不断积累的数据,数据可以帮助生意做得更好,这个案例下面再细说。

我们回到PRF,如果成功达成了定位和资源的匹配,那我们就可以说,公司有了一个很好的产品矩阵。

单一产品在矩阵中的评价

而矩阵中的任何一个产品,做得好的话,都要考虑和其他众多产品的关系,都要求该产品满足三个条件:可复用、能积累、善生死。

可复用就是说可以复用公司的积累,比如供应链、比如数据沉淀、比如已有用户。如果不能复用的话,你推出的第二个产品和众多竞争对手相比,就没有任何优势。

能积累意味着后续产品可以为公司积累将来可复用的资源,好产品应该让整体更优,而不是单纯地消耗公司的积累。

善生死说的是要有合理的生命周期管理。每一个产品,都要在该进入的时候进入,该退出的时候退出。一个公司和一个生态系统一样,资源都是有限的,有时候死亡(即释放资源)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从单一产品到产品矩阵,就意味着你的格局提升了,不会再想着给手头的唯一产品续命,而是可以更宏观地去想,哪些产品该加大投入,哪些产品该减少投入,减少到极致就是哪些产品应该“死去”。

有了产品矩阵,你就要开始做产品的梯队建设,有负责挣钱养家的,有需要花钱投入的,不要计较短期内一城一池的得失。

今日案例:盒马鲜生

下面,我们来说一下盒马鲜生的案例,看看阿里集团为什么要战略投资它,把它纳入产品矩阵。

2016年,马云首次在公开演讲中提出“新零售”的概念,随即,阿里一直低调投资、孵化的盒马鲜生也慢慢浮出水面。

简单地说,盒马既是超市、也是菜场、还是餐厅,更是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零售新业态。它有很多创新,比如通过电子墨水价格标签 (Electronic Shelf Label,ESL),实现了线上线下实时调价;比如通过门店天花板的自助悬挂系统运输分拣出来的货物,促成了3公里内30分钟到家;比如通过全自助结账的流程,将数据利用的效率最大化。

说回盒马鲜生在产品矩阵中的表现吧。

整个阿里这么多年,从PSF到PMF到PRF,找到了自己的立身之本——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拥有的资源也是不断累积,一是用户、二是数据、三是各种经验,都围绕着做生意、商业、零售这些话题。

首先说可复用,盒马可以复用阿里已有的资源,比如,在选址时,利用阿里积累的零售数据,知道哪些城市哪些小区的用户,消费能力与盒马比较匹配,消费的商品是盒马有供应链优势的;又比如,通过多年的历史数据,盒马可以有预测地调整采购,避免决策滞后。

然后是能积累,盒马在线下线上产生的各种交易,都是直接数字化的,可以回馈给阿里整个数据池子,丰富整个电商数据,让其他产品可以获益。而盒马在各种大型Shopping Mall里积累的经验,又可以指导阿里其他新零售业务的尝试。

最后是善生死,在2019年,阿里发现盒马的业务和天猫超市的业务有很大的关联性,于是又做了一些业务和团队上的整合,该增强的增强、该减弱的减弱、该砍掉的砍掉,这波操作,也是我提到的广义的“善生死”。

这张图来自阿里巴巴集团最新财报,在这份2019年6月的季度业绩报告封面上,我们看到了盒马。这张卡通化的产品矩阵图,生动地表达了N多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

小结

说完了盒马在产品矩阵中的案例,我想呼应一下整个课程的四轮MVP框架,试着提出第五轮MVP与DS。

MV依然是Minimum Valuable,最小有价值,P是Portfolio,借用了投资组合的意思,意味着产品组合、产品矩阵,从单一产品的成功到产品矩阵的连续成功;D用了Duplication,复制冲刺,复制这个词,力求找到一种可复用的创新模式。其实,复制又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同产业周期内的复制,和这一讲提到的话题相关,另一种是跨产业周期的复制,背后需要的能力,更多的就是组织与团队了,这个我们下一讲说。

这个表格是我对所有五轮MVP与DS,以及整个课程里提到的一些其他概念的梳理。

在结束对多轮MVP的描述之前,我要打两个很重要的补丁,以免你在应用的时候产生困惑。

第一,五轮MVP,并不是做完一步丢掉一步,而是整个过程中,每一个MVP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反复迭代优化,彼此重叠。

第二,这门课里对每一轮MVP的描述,只是管中窥豹的讲了一些重要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如果要实际操作的话,还得加很多动作。

思考题

你可以试着分析一下自己所在的公司。

你可以在留言区写出自己的答案与疑问,与我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也欢迎你把文章分享给你的朋友。

评论